辽宁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路径分析

2011-12-24 07:54张万强赵文增邱克强李荣德
关键词:生产性辽宁装备

张万强, 赵文增, 邱克强, 李荣德

(1. 辽宁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 沈阳 110031; 2.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公共研发中心, 沈阳 110870)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1]12。辽宁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基地,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技术结构完整均衡,一批产品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些企业在国内处于排头兵地位。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辽宁装备制造业经历了全面的调整改造和结构升级,产业布局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整体实力全面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

一、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1. 装备制造业成为辽宁第一支柱产业

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经济的支柱产业,企业遍布于省内14个市,分属于机械、冶金、电子、交通、铁路、城建、石化、轻工、纺织、煤炭和军工各系统。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辽宁将发展装备制造业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举全省之力予以扶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04年以来,辽宁装备制造业增长速度保持在18%以上,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提升。2006年作为“十一五”的第一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石化工业和冶金工业,达到了1 089.4亿元,增长24.8%,增幅高于全省工业4.8%,成为辽宁第一大产业。2009年,辽宁装备制造业有生产企业8 946个,实现增加值2 441亿元,资产合计8 664.48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2 640.90亿元,流动资产5 215.69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 026.5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91.92亿元,利税总额774.81亿元,全部从业人员129.35万人(见表1)。

表1 2004—2009年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2005—2010年《辽宁省统计年鉴》。

辽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提升,从2004年的25.8%提高到2009年的31.5%(见图1)。企业总数占全省工业企业(统计口径是全部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总数的38.29%,总资产占总数的34.20%。辽宁装备制造业中,国有资本仍占有较大比重,2009年所有者权益合计为3 154.61亿元,实收资本为1 688.51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本占46.22%。

图12004—2009年辽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变化情况

2. 辽宁装备制造业在全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经过多年的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构筑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全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3]。辽宁拥有装备制造业的全部8大行业,在178小类产品中,辽宁居于全国前6位的占30%以上。按规模和能力评价,辽宁装备制造业名列江苏、广东、山东、浙江、上海之后,占全国装备制造业的比重约为5%。2009年,辽宁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13 588.91亿元,资产总计8 664.48亿元,与广东、江苏等地区差距较大。2009年,广东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为33 471.05亿元,江苏为32 324.63亿元,分别是辽宁的3.7和3.6倍。与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辽宁装备制造业大体处在世界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

辽宁有一批企业处于全国行业排头兵地位,如沈阳机床集团、大连机床集团、沈鼓集团、北方重工集团、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特变电工沈变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沈阳机车车辆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大连冰山集团、瓦轴集团等。在2010年中国机械工业500强排名中,辽宁有27家企业入选,与2009年持平,处于全国第6位;在500家大企业排名中,有21家企业入选,处于全国第8位。

辽宁装备制造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和设备成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代表着中国的先进水平,是中国装备工业的基础和骨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船舶、铁路机车、输变电及控制设备、燃气轮机、石化及其他工业专用设备、矿山、冶金和起重设备、环保设备、轴承以及轻型客车、车用柴油发动机等产品均居全国前列,具有较强的重大装备成套能力。

3. 产业布局的优化提升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五”以来,辽宁通过大规模的结构调整、战略重组、搬迁改造和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与园区等举措,使区域产业定位和发展格局更加清晰、鲜明,产业布局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为核心,多城市共同发展的框架体系,构筑了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沈阳作为辽宁装备产业两大支点之一,形成了以西、东和南部地域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布局。西部重点建设沈西工业走廊,东部重点建设汽车产业集群,南部重点建设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IC装备产业基地。以沈阳为核心的沈阳经济区8个城市在产业空间布局、区域分工和资源配置等方面正在形成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大连作为另一大支点,充分发挥临港临海优势,大力引进和发展对海岸、港口依存度高的装备制造业项目和配套产业,围绕大型装备制造业、船舶和海洋工程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两区一带”,即临港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和造船产业带,其出口占辽宁装备制造业80%的份额。大型船舶、内燃机车、船用螺旋桨及阀门、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核环吊、核压力容器、加氢反应器、风电机组、工业制冷设备、轴承、互感器、线路瓷绝缘子等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位居第一。大连与丹东、营口、锦州一起,已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装备制造业联通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开放窗口。

此外,鞍山、辽阳、本溪、营口、抚顺等市也都在产业布局优化与提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4.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近些年来,辽宁在大型输变电、石化、数控机床、盾构机等重大装备领域的自主研发取得新突破,正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4]26。

目前,辽宁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已达到9家,沈阳机床、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北方重工、大连造船等企业都在向着世界最前沿迈进。依靠自主创新,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更加明显。2009年,辽宁装备制造业拉动全省工业增长5.7%,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9%。北方重工、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沈阳机床和沈鼓集团都成立了独立的成套设备公司,使企业效益明显提高。

二、辽宁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主要障碍

1. 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重大技术装备、核心部件仍严重依赖国外

辽宁装备制造业只有7%~8%的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总体上约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10~15年。近年来,辽宁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但与国外、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比较薄弱。有能力斥巨资进行高科技项目开发的大型企业不多,高技术产品市场份额偏低。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发的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较低,科研成果离市场化还有距离。一些高新技术开发区对高科技项目采取分散投资的办法,没有形成具有优势的行业领域和企业集群,未能充分承担孵化器的职能。2008年,辽宁省有科技机构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2.02%,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占4.85%,新产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8%,新产品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7.88%,而同期全国上述4项指标分别为5.29%、11.61%、11.34%、11.33%,辽宁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浙江省相比,辽宁省的差距更大,浙江省有科技机构的企业已经达到9.3%,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占22.28%,新产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41%,新产品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6.13%,分别比辽宁省高出7.28%、17.43%、8.41%和8.25%(见表2)。

辽宁的重大技术装备在国内占有龙头地位,但许多重大技术装备和核心部件仍严重依赖国外,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如数控机床的控制系统、汽车发动机、汽车变速箱、燃气轮机核电设备、抽水蓄能水电设备、部分高速铁路设备等[5]14。

表2 2008年部分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科技成果基本情况 %

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 系统设计、集成能力低,成套能力、总承包能力薄弱

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规模、能力在全国领先,有综合配套的生产基础,但成套能力不强,特别是大型成套设备的系统成套能力十分薄弱。在重要领域发展所需大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成套装备方面,辽宁仍不具备研究开发与制造能力,不得不依靠进口解决,且依存度仍在提高。从目前来看,体现装备制造企业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和制造实力的重大成套装备产品与国外差距很大,且大部分设备还不能独立制造。企业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提高单机的设计制造能力上,在大型成套设备的系统开发、设计、成套及服务上十分薄弱。目前在石化、矿山、输配电等有限的几个方面有一定的成套能力,成套产品出口额也在增加,但总体来说成套水平还不够高,可靠性问题也尚未全面解决,特别是在国内外市场上并没有形成销售优势,还没有把自己的品牌打响,没有形成装备成套的市场优势。

以乙烯化工设备制造业为例,近年来国产乙烯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部分专用设备实现了国产化。辽宁在这一领域较有实力,沈阳鼓风机集团的百万吨级乙烯裂解气体压缩机等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就生产线成套设备来看,许多核心高端设备仍处于进口替代阶段,其设计和制造水平同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与我国大规模发展乙烯化工产业对设备配套的需求极不适应,使辽宁在与国外大企业的市场竞争中时常处于被动地位。

成套能力低导致的后果是辽宁难以在一些重大工程招标中取得成功,只能承揽工程中的一部分,重大技术装备的系统设计、系统集成能力薄弱,难以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往往是承担了成套设备工作量的大部分却只取得价值量的小部分,这也是导致高产值、低利润的一个原因。

3. 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配套能力弱

辽宁装备制造业虽拥有一批有实力的大型主机制造企业,但零部件、元器件产业薄弱,缺乏成套能力,服务不发达,没有形成以主机制造厂为核心、上下延伸的强大产业链,产业的总体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力难以提高。

辽宁装备制造业零部件国产化率低,大量企业利润被进口零部件吃掉。辽宁一些产品在行业内占据龙头地位,产值很高,但零部件配套率很低,大部分零部件需要从省外、国外采购,说明本地的产业集群水平低。从辽宁造船业来看,主要船型的本地配套率只有28%,大连船舶重工生产的主要产品——30万吨油轮的船上设备中,本地配套率只有2%,海洋钻井平台的国产化率不超过40%。辽宁仅能生产中小型船舶的动力装置及推进装置,大型船舶的动力系统、传动系统、驱动系统及通讯导航系统均需从省外或国外采购,使辽宁船舶行业发展受制于人。国外供应企业对于这些产品在供给、价格、供货期、规格等多方面对辽宁省企业采取限制,约30%~70%的行业利润被进口零部件吃掉,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影响很大。

4. 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导致生产效率和资本效益难以提升

目前,辽宁的装备制造企业仍以国有和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为主体,企业的组织结构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在组织生产配套和设备成套上缺乏广泛的、开放式的协作,盲目追求企业自配和区域范围内配套,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企业既存在零部件国产化率低的问题,又存在自制率高的情况,这种生产方式影响了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本效益。目前,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不足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和韩国等发达国家的1/10,也低于国内的江苏、广东、上海、山东、浙江等省市。从“总资产贡献率”、“固定资产保值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3个指标来看,2007年在辽宁装备制造业的7个行业中,有5个行业这3个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区位熵指标来看,2004—2007年,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区位熵分别为0.85、0.84、0.92、0.87,并没有显著的提升。2007年,辽宁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中有4个行业的区位熵小于1,说明装备制造业的整体专业化程度不高,这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本效益,不利于提升产业集群水平和市场集中度。

5. 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在2010年中国机械工业500强排名中,辽宁有27家企业入选,其中有9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但除了华晨汽车2009年销售收入达到484亿元以外,其他企业大都在100多亿元。排在机械工业500强首位的一汽集团2009年销售收入是2 608亿元,是华晨汽车的5.4倍。而2009年西门子销售收入为767亿欧元,大约是华晨汽车的16倍;总体来看,辽宁企业规模比较小,产业集中度不高,具有行业影响力和牵动力的企业少。一些企业在本行业内具有较高的地位(如沈阳机床),但辽宁并没有真正的世界级企业。

装备制造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低会使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市场支配能力减弱,由此导致生产的规模经济性变差。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企业难以快速发展,市场份额难以扩大,实力难以增强,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提升。随着装备制造业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目前全国有二十多个省市提出打造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的规划,国内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装备制造业又是一个全球化程度很高的行业,面对的国际竞争压力也很大。企业在行业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决定了其利润率,从而决定了企业能否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与发展。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会影响装备制造业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6. 与装备制造业发展密切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从辽宁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生活性服务业总体来看并不落后,但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研技术、商务贸易、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辽宁生产性服务业无论是在效益水平、服务能力还是在服务范围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工业发展,面临着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以金融业为例,2009年辽宁省金融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9.5%,比江苏、浙江和广东分别低2.2%、9.7%和3.2%(见表3)。2005—2007年(不考虑物价因素),辽宁生产性服务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8.9%,而同期江苏为28.0%,广东为24.8%。2007年,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对服务业总体增长的贡献率为39.8%,而江苏为43.2%,广东为54.4%,均显著高于辽宁。从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从业人数)来看,2007年辽宁为5.2万元/人,而江苏和广东两省分别7.8万元/人和11.0万元/人,分别是辽宁的1.5倍和2.1倍。

表3 2009年辽宁与其他地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对比情况 %

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发展缓慢,而且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和互动不足,进而影响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必须在全球价值链(GVC)中实现价值增值由低端向高端的攀升,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奠定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基础。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制造环节在整个产业链条中的附加值是很有限的,而与其相关的服务业,例如金融、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物流、营销和品牌等才是高附加值的环节。目前,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从理念到实践操作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都不深刻,仍然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生产部门,因而导致企业高产值、低利润的现象。

以品牌为例,中国制造业已排在世界前列,百余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但与以上数据极不相称的是,世界100个著名品牌中,美国、日本、德国占2/3,中国装备制造产品能真正实现国际知名的品牌屈指可数,辽宁几乎没有。从物流业来看,目前辽宁服务于装备制造的物流业总体上尚处于商品集散的低端起步阶段,而能够通过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商务等现代管理手段,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专业的咨询、检测、推荐、采购、仓储、配送等一站式外包服务的物流企业基本上还是空白,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程度比较低,影响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6]39。

三、辽宁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路径

1. 加大组织、协调、扶持力度,促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一步提高以企业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

(1) 加快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

很多重大装备技术由于投入强度大、关联领域广、对人才要求高等原因,难以通过单个企业甚至单个省市来推进研发(例如机床的控制系统),由国家层面来组织研发和大幅度投入是必要的。国家应加大对重大装备国产化开发研制费用的投入力度,建立起国产化激励机制,以鼓励用户采用国产设备,制造企业开发、生产国产设备;对国内装备制造业已具备了实现国产化的能力却难以落实国产化依托工程的项目,国家应在资金安排、贷款利息等方面给予优惠;对由国家投资的工程项目而国内制造业尚无竞争优势的产品,应实行同等条件优先采购政策;对政府投资的公共建设项目,应实行国产产品优先等政策,并可通过财政贴息等政策进行引导;对于国产化的首套产品,应由国家组织风险担保,以消除用户的顾虑;对进口国内已能制造的设备要提高关税,对装备制造业为国产化需要而进口的部分材料或配套件,应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装备制造业重大装备研发所需的资金量大,风险远远高于一般制造业和其他行业,这也是民营资本介入较少的主要原因[7]。因此,设立重大装备研制风险基金非常必要。重大装备研制风险基金专门用于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对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与开发,以鼓励和促进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

(2) 多途径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其一,按照“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吸引国外企业以技术入股,由国内企业控股参与国内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国家对国外招投标厂商提出条件,要求其必须与具备资格的国内企业联合投标,中标外商应向境内企业转让技术和分包生产,设备进口合同与技术转让合同应同时签订生效。应做到完成一项工程消化一套先进装备技术,并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实现二次开发,从而拥有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全面掌握重大技术装备设计研发、加工制造及安装维护全过程的主动权。其二,对于基础零部件的研发,政府部门应给予贴息贷款等经费支持或优惠政策。主机企业与配套件企业应组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由主机企业集团向基础零部件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增强配套企业的生产能力。通过政策引导、扶持,通过资产重组或并购组建大型基础零部件企业集团,增强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市场开拓及研发能力。其三,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放宽了对高新技术输出的限制,这对于国内企业引入高端技术是个非常好的时机,企业也可以积极从国外引进科技研发人才、研发团队和并购国外的科技型企业,以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其四,鼓励企业深化研发机构改革,激活各类创新主体的潜力,通过加大对科技人员奖励力度、技术入股、销售比例提成等多种方式提高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引导企业采用“全员创新”的模式,通过技术及工艺招标、技术及工艺革新竞赛等方式,调动全体企业员工参与技术和工艺的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2. 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强化装备制造业在区域产业中的主导地位

辽宁要建设世界级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必须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达500亿元乃至上千亿元的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集团,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以大企业支撑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新发展[8]。

(1) 加快推进企业战略重组,加大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

应积极壮大和发展大型和特大型工业企业,发展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应积极推进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战略性重组,以机床、造船、海洋工程、输变电、汽车等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为重点,通过兼并、联合等多种手段,推动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实行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和重组并购,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应确定和实施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加大对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支柱产业的集中度,让大企业更大、更强,以实现最大限度的集中,与之协作的小企业则要更专、更多,以形成最大可能的竞争局面,通过扶持优势企业来带动和引导整个产业内大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密切企业间的生产联系,提高专业化水平。

(2) 重点推进几家企业达到世界级水平

辽宁装备制造业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应有一个以上的二、三级产业的支柱企业产值或销售收入等指标达到世界同行业的10%以上[3]。目前,辽宁造船行业可望占到世界造船业总产值的10%以上,成为世界级造船产业基地。辽宁机床及数控机床产量均已占全国10%以上,而中国机床产量占世界12%,虽然居于世界第3位,但辽宁机床占世界机床及数控机床产量的比重还达不到世界级基地水平,产品的档次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从目前世界机床产业转移的趋势来看,如果保持目前的增长势头,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辽宁实现建设世界级机床产业基地的目标是有可能的。如果上述两个产业达到世界级基地的发展水平,势必带动若干相关的次级产业的提升,推进辽宁逐步成为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

(3) 强化装备制造业在区域产业中的主导地位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日本的制造业形成经济霸主地位,其机器和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40%。其他制造业强国的产值结构也与此相似,德国、美国均为约40%[9]。2009年,辽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5%。同作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日、德、美、英的结构比重相比较,这意味着若要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辽宁装备制造业占区域制造业的比重起码还应有10%以上的提升(作为专业化的区域与国家的结构比重对比,其主体产业份额应更高)。

3. 延伸制造业服务内涵,使装备制造业向“后工业化”发展,加快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后工业化的特征是制造企业对企业上下游部门的服务范围不断拓宽和延伸,把服务视为创造新价值的源泉,企业的销售额中服务的比重不断提高,甚至逐渐超越设备制造成为企业利润的主体。

(1)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和互动

对于正在构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辽宁来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将成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瓶颈。因此,辽宁必须下大力气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作用,提升二者的互动性。具体来说,要通过自主研发活动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发展设计产业打造国内外著名的制造业产品品牌,通过金融业的倾斜式支持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通过电子商务与电子贸易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通过促进第三方高端物流业发展降低制造企业的运营成本。

(2) 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生活性服务业可以主要依靠市场自发供给,而生产性服务业则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要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吸引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企业在辽宁投资,并促进地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其一,编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重点领域发展专项规划,明确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产业和布局导向,充分考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用地需求,合理安排发展空间,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其二,加快培育若干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推动具有共同区位指向、产业关联度强的服务业企业向集聚区集中,做到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其三,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财税等政策的支持力度。广东、天津、江苏、四川等地区都出台了专门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优惠政策,不仅在用地、用电、用水、用气等方面都给予优惠政策,而且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尽力给予企业税费优惠政策,如在技术开发费用、职工培训经费等方面加大税前扣除额等。辽宁也应在这些方面努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3) 促进制造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服务内涵,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价值增值由低端向高端攀升

企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时,首先应确定其在全球产业链中适合当前经济结构的产业发展定位,然后不断升级进入高附加值环节,实现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升级,进入价值链的上游,提升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和互动集中生发于制造业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的阶段,辽宁目前正处于这一阶段,因此,全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正逢其时。不应再局限于“生产—销售—获取剩余价值”这一单一模式,而应适时启动生产性服务业“引擎”,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和增值。为此,企业应将产业链向具有高附加值和盈利能力的上下游两端延伸,增强企业竞争力,延伸利润空间。服务化覆盖着从产品设计到产品报废回收的全过程,已成为工业的发展趋势,也是获取更多产业利润的重要方式,如推进汽车企业成立金融公司,促进大型机械企业为海内外用户提供设计、制造、土建、安装、调试的全套服务等。

4. 提高装备制造业集群水平,打造国家新型产业基地

辽宁目前已经形成沈西工业走廊和大连“两区一带”两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10]。随着一批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的进入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沈西工业走廊已具有实现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的基础条件,要进一步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带动全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大连要依托渤海、黄海海岸线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港口和物流条件,特别是充分发挥大窑湾保税港区的作用,围绕大型重型装备制造、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将“两区一带”临港临海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做大做强。

在产业集聚区内,要加快建设各类公共制造和服务平台,为企业集群创造良好的环境,发展中小企业配套,拉长产业链,形成集聚发展效应。一要加快公用制造平台建设,建设铸造锻造等基础工艺制造和大型加工中心,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使企业摆脱“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发展主业;二要加快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根据企业需求开展共性技术开发,提供技术服务,减少企业重复投资;三要加快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产业金融,支持产业基金、投资基金等的发展,改善融资条件,为装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四要加快物流中心建设,充分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吸引国内外现代物流企业进入,发展生产要素配送业务,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通过产业、人才、技术的聚集,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产品配套、降低成本,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对产业集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要围绕辽宁的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化布局,形成一批国内分工中处于领先地位、国际分工中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和一大批具有国内竞争优势的地方性产业集群,建成功能完善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产业综合配套功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升级,使区域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主导产业带动力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

5. 加快提升企业的成套能力和总承包能力

要进一步提高辽宁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必须有一批产品成套和工程成套等方面的领军性企业。结合辽宁已有的基础,今后应在以下方面加大推进力度: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大型乙烯装置成套设备、大型煤炭化工装置成套设备、大型冶金成套设备、电站辅机成套设备、冷热连铸连轧生产线精整区成套设备等。重型装备产业要瞄准国家重点建设所急需的和可实现进口替代的重大关键装备,强化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积极发展核心主机设备和配套附机,提高成套水平,使辽宁成为重大成套装备制造基地。

总承包能力是指把有关设计、制造企业联合起来,提供交钥匙工程。辽宁目前还缺乏像美国通用、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重工、法国阿尔斯通那样能够提供全系统服务的世界级装备巨头。加快发展具有总体设计、系统集成、成套生产、配套服务等“一揽子”功能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是占领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制高点的关键环节。企业应加强产业工程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等领域的资源整合,加强与国外大公司、大集团的技术合作和联合设计、合作制造,提高热加工、热处理、自动控制系统等薄弱环节的技术水平,组建具有总承包能力的大型工程公司,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刘志彪.服务业驱动长三角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晓明,李占芳.以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为辽宁产业发展战略总目标 [J].咨询研究择要,2009(19):26-29.

[3]李向平.关于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标准与建议 [J].咨询建议,2008(8):63-66.

[4]陈湛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及其跨国投资战略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5]王子龙.中国装备制造业系统演化与评价研究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刘平.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

[7]唐晓华,李绍东.中国装备制造业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J].中国工业经济,2010(12):27-36.

[8]李角奇.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对策:基于辽宁的调查 [J].党政干部学刊,2010(9):73-76.

[9]薛万东.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实证分析 [J].产经评论,2010(3):41-49.

[10]崔艳娟,孙晓程,王杰.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J].工业技术经济,2010(4):120-122.

猜你喜欢
生产性辽宁装备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防晒装备折起来
辽宁舰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