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睿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10306)
高校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群体分析及对策
赵睿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10306)
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出现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就业困难不仅制约了大学生个体的良性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他们的家庭,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需要在科学定义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基础上,对其特征和类型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就业指导工作,以提高就业率,帮助他们成功地走向社会。高校不仅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从多方面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而且需要建立一定的机制,通过全程式的职业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就业指导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毕业生中出现就业困难的人数逐年增加并在短期内迅速形成群体,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就构成了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是指由于家庭政治、社会关系、经济背景、生活经历、身体条件、所学专业等客观原因,个人性格、心理、行为及思维模式等主观因素造成的,在某些方面认识不到位,或表现比较差,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不能被社会所认可,最终表现为不被用人单位接纳、认可,并且没有实现正常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主要指月薪低于当地平均工资)。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形成。因此深入分析这一群体,描述这一群体的特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对于我们分析这一群体形成的原因、找到相应对策有积极的意义。
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出现是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化为“大众化教育”的必然产物。从理论上讲,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大学毕业生自主就业以后,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群体就一直存在。但是由于“精英教育”时期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比较少,所以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相对较少。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步深入,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高校在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上,如何帮助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群体逐渐成为亟需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群体性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出现不仅制约了大学毕业生个体的良性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他们的家庭甚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如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可持续性发展;容易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甚至对社会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体系产生消解作用。因而,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探讨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发生原因及解决的相应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排除因为性别、专业设置、就业体制等社会原因造成的就业困难。经过走访和调研多个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的梳理,可将就业困难毕业生作如下分类:
第一,按产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来分析,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主要为八类:
(1)经济困难毕业生。这类毕业生主要因为家庭贫困而对着装等礼仪方面比较忽视。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这些毕业生对职场的礼仪比较陌生,职场气质欠缺。因此在面试,或者实习的激烈竞争中容易被淘汰。
(2)认知问题毕业生。这个类型的毕业生主要是就业观念存在比较严重的偏差。他们对公司名气、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宿舍、办公室环境)、工资薪水、工作地点 (如是否在上海等大城市)十分挑剔。他们一方面始终不满足现状,另一方面不能客观认识自我(总是能找出很多理由埋怨对方对其不公正)。这类毕业生中还包括,对职业发展严重缺乏意识的学生,主要表现为他们对自己没有职业规划,也不知如何进行规划。因此这类毕业生要么频繁调换工作,要么盲目找工作。
(3)性格问题毕业生。这类毕业生往往是因为性格原因而不适应职场。主要表现为两种极端性格,一是比较内向,由此容易产生害羞、不善于与人沟通、不会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二是过于外向,经常夸夸其谈,给人非常不稳重、太过自我的感觉。具有这类性格问题的学生,用人单位一般比较忌惮,大多数单位不愿意聘用。
(4)情商比较差的毕业生。这类毕业生中“书呆子”居多。他们因为一直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对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比较少,造成他们对社会和生活了解很少,对社会和职场认知不足,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表现出不善于人际沟通。这类毕业生非常以自我为中心,极度个人主义,他们不宽容人,不会合作。
(5)主观能动性差的毕业生。这类毕业生往往对自己的事情不上心,或者没有任何主见。他们依赖别人帮助他找工作,得过且过,工作上不主动学习业务知识,算盘珠子拨一下动一下;或者是盲目听从家长意见,没有任何自己主见。
(6)心理问题毕业生。这类毕业生主要表现为在就业过程中不敢去找工作,害怕走向社会;还有就是承受挫折的能力非常低。他们要么非常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要么不符合实际的自负。这些都会阻碍学生顺利就业。
(7)实践能力差的毕业生。这类毕业生不能很好的处理复杂的事情,对多头工作理不清思路,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工作的能力差,执行力差。他们也经常表现为非常缺乏社会经验。基本上在实习环节就被淘汰下来。
(8)学习差的毕业生。这类毕业生表现为综合测评排名比较低,不仅专业知识差,同时英语成绩以及口语等也非常差。在找工作的时候没有竞争力,面试的机会都很难获得。
此外,就业困难毕业生还包括那些身体素质差、个人形象不好、家庭政治背景有问题,以及自己在校期间有过违纪行为等情况。这类毕业生比较少,所以不单独分类。
第二,按就业困难程度来分类,可分为轻度困难类型,中度困难类型和特别困难类型。具体划分时要视群体中个人的实际情况而定,这样才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按时间段来划分,可分为短期就业困难类型和长期就业困难类型。比如在校期间未找到工作单位的,或是毕业后一段时间(如一两个月)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这些毕业生可归入短期就业困难类型。那些在毕业后较长一段时间 (如半年或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可归入长期就业困难类型。
深入分析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的特征、类型,主要是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在提高就业率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成功的走向社会。要想切实解决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的问题,不仅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从多方面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而且需要建立一定的机制,通过全程式的职业教育来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素养。
1.建立分类指导、全程跟进的服务模式
(1)学会包装,加强职业礼仪教育。礼仪,尤其是职业礼仪对毕业生来说不仅是获得签约机会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且是今后职场取得更好发展的必备条件。高校需要关注两类大学生的职业礼仪教育,一类单纯是着装礼仪。学生不注重着装礼仪主要是因为家庭困难,还有就是因为长期生活在不发达地区,没有养成良好的着装习惯。学校可以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补助这类贫困学生购买正装。除了治标,学校还要治本。即通过各类讲座说明着装礼仪的重要性,通过点评和讲解,教会他们掌握着装的规则和要求。辅导员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鼓励他们,引导他们。第二类是职场礼仪。其内容主要包括打招呼的礼仪、递接名片的礼仪、与人交谈的礼仪、接待礼仪、接电话礼仪、吃饭(包括西餐)礼仪,甚至排位礼仪等。这些礼仪虽然都能通过职场的体验来完成,但是如果事先掌握这些礼仪的要求,不仅能够给企业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拥有更强的竞争力,而且还有助于今后在职场的发展。学校可以通过礼仪讲座和模拟办公室礼仪等活动,以及老校友的座谈会等给这些学生们现身说法,提高他们的礼仪水平。
(2)认识自我,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就业困难毕业生中存在这样一类各方面表现都特别优秀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太优秀,所以他们对单位特别挑剔,要么是屡次拒绝单位,迟迟不就业,要么是不断更换实习岗位或违约。他们的理由基本都是工作的城市我不喜欢,这个单位不重用我,不愿意在一线锻炼,或者是嫌弃单位太小,不是大型国企,办公室和住宿环境不好,以及薪水不高等等。这些优秀毕业生,往往因为频繁跳槽,甚至恶意跳槽而给学校的声誉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对这一些毕业生进行教育,教育主要通过辅导员不断和他们沟通来进行,指导他们正视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通过失败的案例来启发他们,学会如何抉择,杜绝盲目签约的情况发生。尤其需要重点开展诚信教育,避免频繁违约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
(3)独立思考,逐步树立责任意识。对未来没有想法或者不会进行职业规划已经成为部分毕业生的一种普遍现象。他们依赖性强,盲目听从父母的意见。要么被动等待老师或者家长的推荐和安排,要么是自己有了一点主张,在父母的反对下就简单放弃。这些毕业生即便在实习或工作后,也缺乏不断进取的动力,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责任意识。因此学校对这样类型的毕业生就需要个别辅导,首先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定位,通过职业量表测试等手段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个性和职业兴趣,发现自己的职业锚,进而能够清楚的回答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以及“为什么干”。其次,要帮助他们摆脱依赖心理,树立责任意识。辅导员要用习惯纠正法和重建自信法来逐步改变他们,帮助他们面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学会独立思考,帮助他们消除自卑的心理,重建勇气。
(4)塑造性格,养成良性沟通的习惯。性格不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环境也是性格发展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环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活动圈子以及工作实践来发生效应的。一般来说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基本稳定不变。所以,对于学生因性格问题而引起的就业困难,要从根本上改变很难,只能试图帮助他们不断改进。他们的问题主要是性格太内向或者太外向,所以要通过专业咨询和辅导等手段,让他们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我。学校通过组织团体辅导,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通过相互认识、大胆沟通、建立信任等方式鼓励他们学会与人沟通。
(5)加强实践,深入了解社会和职场。在就业困难的毕业生中比重比较大的一部分是情商比较差,以及实践能力差的。由于他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少,所以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动手能力差。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实践。学校可以通过安排实习,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还可以通过组织模拟办公室等办法,点评他们的行为来提高其实践能力。在训练中,主要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世能力,以及应变和协作能力。
(6)不断学习,努力发挥特长。很多用人单位都希望挑选成绩优秀的毕业生,至少是成绩中等的毕业生进入自己的公司。而那些成绩不好,英文也不好的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则缺乏优势。对于成绩不好的就业困难毕业生而言,学校应该鼓励他们努力加强英语的听说训练,这样可以在面试和实际操作中占有优势;另一方面,则是发掘他们的特长,引导他们在企业实习的时候充分发挥出来。
2.建立跟踪服务、全程式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1)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档案”。虽然就业困难学生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是对于学校整个毕业生群体而言,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人数还是占少数。对于这样毕业生,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其中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档案”,实行跟踪服务至关重要。“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档案”的建立,一方面可以避免因辅导员更换而造成这些毕业生被忽视,另一方面,也便于辅导员按照这些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类型进行分类,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档案”的建立对于学校全程跟踪这些学生,帮助他们提高有积极的作用。
“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档案”的建立时间一般在大学三年级。由辅导员通过问卷、访谈和自我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估来初步确定就业困难学生名单。这个学生名单是动态性的,通过指导和教育帮助其解决就业问题的学生,就不需要再建档了。那些在评估中遗漏,确实就业有困难的学生则随时进入帮扶档案。“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档案”的内容主要有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填写的就业情况调查表,学生希望获得的帮助,以及通过活动学生进一步的表现等内容。帮扶档案的建立要尽量坚持保密原则,不宜在学生中公开,以免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辅导员在建立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档案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2)形成“全程式”的就业指导模式。建立“全程式”的就业指导是高校为了根本解决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而建立的长效机制。所谓全程式就业指导,是指从大学生入学开始,通过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努力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服务。
全程式就业指导的工作应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四年学习生活有侧重地开展,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对于大一新生而言,以大学生涯设计指导为契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加他们的就业意识。第二阶段,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以学业指导、心理辅导为重点,奠定学生成功就业的素质基础。主要是在加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广泛深入了解社会,增强实践能力;锻炼和提高个人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第三阶段,对于大四学生而言以择业、升学、创业指导为抓手,提高学生就业的科学性。高校一方面多方拓展学生就业渠道,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另一方面则通过职业教育活动和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求职技巧和综合素养。第四阶段,针对已经毕业的学生,学校要加强和企业的沟通和联系,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指导模式,科学的调整就业指导对策。
责任编辑 杜福洲
C91
A
1672-2426(2011)11-0059-03
赵睿(1976- ),女,江苏常州人,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