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杰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
一
家庭中心的下移,颠覆了家庭教育的尊老传统,在人格上养成了青少年的“唯我意识”使他们不知敬畏,无尊无上,为所欲为。
中国人对家庭教育的认定是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把家庭教育跟子女的个体成长与成就认定为直接相关的因果关系。“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这些古训,早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文化乃至全部地归因于父母及更上一代的教育,这就是中国人的家庭教育的逻辑。
我们该需要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呢?
长辈对子女的关爱,应该有个度。“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天论》)。真正的“爱”,应该是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一种“博爱”,应该是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大爱”而不是仅仅满足孩子衣食之需的“俗爱”。这种大爱,是有益,有效的管教而不是百依百顺的满足。娇、骄二气,是最要不得的。孩子一旦有了优越感和攀高比贵的心气,再想约束是很难的。身为官员的家长,切不可把丝毫“官气”带到家中,身为富商的家长,切不可把点滴“商气”带进家中。此二者,戒之则必积福,纵之者必积患!把酒议事,宴游应酬,切不可使儿童参与,趋吉避凶,此乃一端。
二
追逐奢华的生活态度,取代了尚俭的传统家庭教育,在理念上放纵了青少年的物欲追求,使他们惯于纵欲无度,敢于漠视纲常法纪。
古人把养俭视为“养德”,孔子教导其第子时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论语里仁章》)。诸葛亮更是明确告诫子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孟子提出了立身三原则“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孟子腾言文公下章》)。贫贱不移便为清,富贵不淫便为礼。淫于富便是奢靡。如果身家富豪而奢靡,那叫做“为富不仁”,这是为正人君子所不耻的。如果是家无巨富而身追奢华,势必将不择手段而巧取豪夺,一生此念,祸患立成!人在贫寒时勤守俭,那还算不得出色。如果在通达富裕后仍能知勤守俭,那就近乎贤德之流了。
与传统家庭教育相反,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贫富差距的拉大,使得当代许多家庭完全放弃了家庭教育这个人生教育的制高点。人们不再重视家风的传承,不再讲究家规的共守,不再关注不同的家风对子女所产生的不同的改造结果,任由那些不怀好意的这广告宣传把自家的孩子引向了“超值享受”的无底深渊。相当一部分少年儿童在没有获得良好改造的前提下接触到了社会,那一颗颗柔弱苍白的心灵立时便被一些不良、不雅、不洁、不健康的乌烟瘴气裹挟而去。一部分在家里处于“至尊”地位的孩子,骄狂自私,纵欲成癖。另一部分在家中处于“至贱”地位的孩子则是穷极思变,追腥逐臭。在他们看来,当自己的物欲得不到满足时,去偷,去抢,应该也是“正当追求”。这样一来,自然视人伦道德,纲常法纪为玩物了。
对此,家庭教育还能做些什么呢?
眼下,装富摆阔,追求高消费已不仅是犯罪青少年的专利了。未犯罪的青少年也以打肿脸充胖子为荣,纷纷展示着一种扭曲了的价值观。处于这样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断裂时期,一些关于“抱朴守拙,知勤守俭”的古训无疑为拯乱之药。孔子认为:“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章》),荀子强调:“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天论》),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叮嘱“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本来,富而奢是人的习性,可是奢必骄,骄必惰,离衰败就不远了。这些金玉良言,为什么不能纳入家庭教育呢?尤其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金玉良言,应该每日必讲,每餐必讲。不过,作为家庭教育,家长必须成为孩子的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做好,缺了这一点,家庭教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三
对学历教育的极端依赖阻断了家庭教育的亲情内涵,在心理上造成了部分青少年情、智严重分离,使他们敢于随意施暴而泯灭天良。
当今中国的年轻父母认为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才能及拿到更多的证书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是最重要的。在这种远离儿童感知的未来意识支配下,父母更看重知识的传授与考试的成绩,于是,家庭成为课堂的补充,家长成了教师的助理。在加上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所有重点中学里初中三、四年級及高中二、三年级的学生,全年无假日,非重点学校的中、小学生也都是从早七点离家,晚七点回家,放学后便奔走在各类补习班里。不容置辩的唯智化的学校教育取代了情智一体的家庭教育,偏离了儿童合理的发展轨迹,在心里结构上造成了大部分孩子情,智的严重分离,由此滋生的逆反情绪延至成年都很难完全化解,存有此类性格缺陷的孩子长大后进入复杂的社会时,往往会感情用事,不计后果,他们抗挫折、干扰、抗侵蚀的能力是非常脆弱的。
家庭教育还能不能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呢?
首先,真正良性的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家庭教育学校化。这里存在着两个无法等同的前提:第一,现代的学校教育是把一切都量化,理论化,标准化了的学科教育,这种教育的结果是通过设题考试来给出了一个显性的结论,而且这个结论还必须是唯一的。可人的教养、心态、品行、情感等素质永远不可能量化,永远不可能千人一面,这些都属于 “非智力因素”。第二,家庭情结和社会公德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判断命题,而是一种融化在血液中的民族素养和个人潜质。就人文修养而言,它属于那种只能用于行为表示的素质。没有行为,再精彩的表述也显得空洞苍白。
其次,纵观小学、中学、大学里所有的学科配置,育人的教育内容没有纳入学校教育的计划。只看升学率,自然就放弃了育人。而良性的家庭教育恰恰是自始至终都在贯彻着做人的一些基本理念。人的质量不行,那么智商越高就越可怕。
再次,良性的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减负。在孩子幼时想象力旺盛时,鼓励孩子去寻找好的学习方法,为此来解决效率低下拼命消耗时间的学校教育所带来的逆反情绪。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培养孩子终身自学的愿望,终身自学的能力和终身自学的习惯。这种能力,是获得能力的能力;这种方法,是获得方法的方法。只要有兴趣,没有不能自学的东西。还有,父母为子女的付出是无条件的,但一要适度,二要循环。适度是指不要滥施关爱,不要包揽一切。要知道,过犹不及。要给孩子留足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总之,家庭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些分担责任的体验,解决困难的经历和情感波折振荡的磨砺,只有品尝过付出劳动的欢欣,才能够领略帮助他人后获得的心理上的安宁。□
(编辑/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