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南泉
对当前推进中俄经贸合作的几点思考
陆南泉
从1992年开始,中俄关系一直顺利发展,并且有利于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在不断增加。当今的中俄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两国关系之所以能顺利发展,地缘政治与安全因素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双方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上进行协调,反映了两国之间存在长期的共同战略依托。但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下,在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的经济利益不可分割的条件下,作为互为邻国的中俄两国,如何使良好的政治关系推动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使其符合两国政治关系的水平,使政治关系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是十分迫切的问题。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从长远来看,要把业已建立起来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进到新的高度,就要求两国进一步提高经贸合作的水平,并以此来不断提高两国之间经济利益的依存度。这些都说明积极与务实地发展两国经贸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俄经贸关系虽然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总体水平不高。2010年两国贸易额为554.49亿美元,而中国与美国的贸易额为3853.41亿美元,中国与日本的贸易额为2977.68亿美元,中俄贸易额分别为中美、中日贸易额的14.4%与18.6%。另外,中俄贸易结构单一,相互间的投资更无法与美国和日本相比。
在上述情况下,如何提高中俄经贸合作水平,成为两国高层领导会晤时讨论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笔者决定较全面与深入地研究这一引起普遍关注的中俄经贸关系问题,并撰写出版了《中俄经贸关系现状与前景》一书。
近几年来,俄罗斯对中国在其战略全局中重要性的认识,不只限于两国存在长期的战略依托这一层面,而且表现在积极与主动地谋求两国经贸合作,特别是区域领域的合作。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说:“远东和外贝加尔崛起必须与中国东北的发展计划协调一致。”俄罗斯之所以主动地提出切实加快区域合作,主要的战略因素有:
第一,对俄罗斯来讲,开发与开放东部地区是其重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二,俄罗斯经济今后能否崛起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大国,到2020年能否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东部地区的发展。
第三,俄罗斯清楚地认识到,21世纪将是亚太世纪,世界经济与贸易重点已日趋转向亚太地区。俄罗斯必须做好准备,使其东部地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第四,俄罗斯加速开发与开放东部地区,是推动这一地区今后发展重大的、必不可少的步骤。
对中国来讲,重视亚太地区,加强对俄区域合作,除了为实施全方位开放、深化国际经济合作这一总目标外,从开放格局调整角度来看,还考虑到以下战略因素。
第一,适应对外开放格局调整趋势的要求。过去较长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从地域来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所实行的地区倾斜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它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今后中国仍将坚持扩大沿海地区的开放,但随着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的战略,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开放步伐需要加快。
第二,从沿边战略来看亚太地区的重要性。中国东北三省,在实行沿边发展战略、加速对外开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优势,积极加强与亚太地区各国的合作。这样既可加速东北三省经济的发展,又可对推动亚太地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人所共知,长期以来中俄能源合作进展并不顺利,输油管道到2008年底一直还停留在书面或口头承诺这个层面上,没有实际行动。但到2009年初出现了重大转机。这一年,从2月17日签署协议到4月27日管道建设开工,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里,拖了十多年的输油管道问题解决了。西方在评论此事时说,中俄石油大单吸引世界眼球。应该说,250亿美元贷款换石油协议的签署,确实意味着中俄能源合作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一突破性的进展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只是在某些问题上达成谅解与共识的基础上发挥作用。因此,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受国内外条件变化的影响很大。俄方在输油管道问题上的变卦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实际上,俄方的国家利益在起着决定性作用。俄罗斯决定搞“安大线”项目是出于本国利益,决定不搞“安大线”也是为了本国利益。2009年,俄罗斯与中国签署贷款换石油的协议同样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普京对此并不讳言,他说:“油管走向首先要考虑西伯利亚与远东以及俄罗斯国家利益。”所以,口头上常讲,要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高度来对待两国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但实际上,往往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只有在符合本国利益时才能得以体现。
这要求我们,对中俄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冷静地、理智地和大度从容地去对待。在能源合作方面,一方面应积极努力,争取加强合作;另一方面,亦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如与俄罗斯能源合作遭遇重大挫折,虽对我国能源安全会产生消极影响,但并不构成根本性威胁,不要看得过重。中国离开俄罗斯石油过不下去的情况并不存在。
不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要实现经济转型,都必须加速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的潜力。
近二十年来,中俄双方在科技合作领域取得了进展,但总体上,只能说处于起步阶段。从国际范围来讲,目前两国的科技合作水平,与其面临的经济全球化、经济技术一体化的机遇不相适应,也起不到共同应对这方面挑战的作用;从两国经贸合作关系来讲,科技合作还远起不到兴贸的作用,也远未成为发展经贸关系的突破口,更没有成为两国经贸关系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目前中俄科技合作的情况,考虑到进一步发展这一领域合作的重要性,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并探求应对政策措施。
第一,双方都应努力全面深入了解对方的科技水平,克服在认识上的片面性。
中方应如何有效地解决对俄罗斯科技水平认识上存在的片面性问题,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由科技部牵头成立一个俄罗斯科技问题的课题研究组,它由政府有关部门官员、专家与企业家三方面人士组成。其任务是对俄罗斯科技各个领域进行具体分析,要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弄清楚,哪些是先进的,对我国是有用的。第二,对俄罗斯科技政策与发展动态进行跟踪研究,及时和准确地掌握科技方面的新进展。第三,对俄罗斯各科技部门的人才及其动态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科技人才的流向以及他们在国外的工作、待遇情况,为我国采取相应的对策提出建议。第四,有计划地组织双方科技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增进相互的感情,为更多地了解俄罗斯科技情况创造有利条件。第五,举行一些高水平、不同规模与类型的科技成果展览会,这对增进对俄罗斯科技状况的了解是十分有益的。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才能做好对俄罗斯科技合作的咨询工作。
从俄方来说,也存在着对中国的科技状况进行全面了解与认识的问题。应该看到,在过去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中俄科技合作更多的是单向合作,即主要是中国引进俄罗斯的技术,但这种情况正在改变,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科技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中俄在科技合作方面也存在互补性,也同样可以向俄罗斯出口。
第二,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一项迫切的任务。缺乏既懂专业又懂语言的复合型人才,已是阻碍中俄科技合作深入发展的因素之一。解决的办法只能是积极培养,这是不会有争议的。问题是如何培养。我认为,莫斯科大学教授马斯洛夫在2004年中俄经贸高层论坛上提出的建议是值得我们参考的。他的思路是:推进中俄双方合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提高相互关系中的智力含量,即需要培养能为中俄经济和科技合作服务的大批专家。这些人才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和对方国家的语言,还应熟知开展实业的形式、经营的道德准则,以及相互交往的传统和规定,掌握对方文化和历史方面的大量知识。
第三,中国引进俄罗斯科技人才问题。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二是引进人员报酬水平与其他国家相适应;三是引进技术、项目尽可能与引进技术人才相结合;四是加强立法,人才引进、使用等都应遵守双方签订的协议,即双方都应受法律的约束。
第四,中俄科技合作领域需要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有:建立风险基金,切实、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1999年2月25日签署了《中俄两国间知识产权保护和权利分配原则协议书》,问题是如何有效地执行。,制定中期与长期科技合作规划*2007年3月27日,胡锦涛主席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时任总理的弗拉德科夫时建议:“两国可根据各自国家科技发展的优先方向和实际需要,制订中长期科技合作规划;加快实施航天、核能和其他能源、动力、新材料、化工、生物、通信和信息、技术等一批重点项目,广泛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合作。”,加强与扩大地区、企业与高校之间合作,建立规范的积极发挥作用的中介和咨询机构,扩大新科技孵化基地,解决中俄双方科技信息网的对接等。另外,针对中俄科技合作与市场机制发育的现状,两国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涉及一些重大项目的合作,更需要取得双方政府的支持。在这方面,笔者认为,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下设的科技分委员会,应充分发挥统筹安排中俄科技合作的任务。
总的来说,应抓住中俄向创新型经济转变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科技合作,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