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王维倩

2011-12-22 08:14胡展奋
新民周刊 2011年50期
关键词:邓丽君租界王维

胡展奋

第一次听到王维倩的歌声真的是如见鬼魅,吓了一跳:啥人啊?声音介好!

我这个人对歌声有洁癖,听到难听的歌喉就像见到难看的女人,立刻翻脸,一点面子也不给人的,2006年“我型我秀”火爆那会,电视台的编导邀我当评委,事先说好了的,要重点捧捧那个叫“人气王”的,编导说,兄弟,阿拉要靠伊拉收视的,没想一到现场,一听他的歌喉,乖乖,“污一样额!”我就忘了嘱托,上去一顿挖苦,结果倒好,被他八十万“污一样的粉丝”全方位地问候。这样出的名,还说是他带我“出道”的。意思里还要拜伊码头咾。

还是回到王维倩。那天晚上是在报人陈彪的寓所,那盘碟叫“摩登上海”,大都是30年代“歌仙”陈歌辛作的词曲,被这个叫“王维倩”的一演绎,老上海的那种深沉的惆怅与伤感的“味道”,就像封存的陈酿,被慢慢打开,幽幽地溢了出来,盘结于顶,久久不散。像徐小凤,但比徐小凤大气;像邓丽君,但比邓丽君深沉,听众七八个,个个作声不得,陈彪得意地介绍说,王维倩是上海歌剧院的首席女中音,屡获大奖,多次赴国外演出,属于歌剧院戏剧型女中音的台柱子,然而“穿越”上海老歌,却是陈彪“一伙”的发现,偶尔的发现 ,本尊是美声歌唱家的王维倩一旦唱起上海老歌,就像被“附体”一样 —— 陈歌辛活了。活在她的歌声中。

老上海,狭义的指向大概就是晚清至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近年来,几乎是海一样的文字在诠释着“老上海”,相对于吃“红饭”和吃“鲁饭”的,现在一个新的说法是吃“海饭”的,但“老上海”的“核心味道”到底是什么?是富豪成群?胡润研究院说,上海现有的富豪人数,分别为“千万富豪”132000名、“亿万富豪”7800,按比例远远超过旧上海;是“老克勒”吗?老克勒现在还成群呢,但“老上海”在哪里?是“灯红酒绿咖啡香”吗?上海的现在,灯更红,酒更绿,咖啡更香,但“老上海”呢?是国语中夹几句轻佻的英语吗?这样的伪淑女满大街都是,可“老上海”呢?

人们究竟在“怀念”着什么?我看那些自以为是的吃“海饭”者不是说不清楚,就是想得太多,旧上海的“核心味道”,捅穿了说,无非就是“租界味道”而已,出于民族意识和教科书的教诲,现代国人对租界的记忆已经相当混乱,其实凡事必须一分为二,租界固然是列强闯入上海的象征,但另一方面,你也不得不承认租界是中国近代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摇篮。首先,租界让晚清政府领教了什么是“法治”,慈禧命乱棍打死记者沈荩,正是租界媒体的抗议引领了一场全国性的大声讨,以致外国公使夫人敢于纷纷面责慈禧“野蛮”;其次,租界也是新文化和新文艺的发祥地,没有租界甚至就不会有胡适鲁迅;第三,租界是改良者和革命者的避难所,不但反清“党人”靠租界存身,吾党亦诞生于租界;最后,租界还是普通民众逃避战乱的栖身地呢,沪人劫后余生能没感恩情结吗。

更重要的一点是文化的确确实实地“海纳百川”,从百业百工,到百戏百文,任谁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到上海亮剑,任何新发明,新花头,最“先嘎嘎”露头的,一定是上海,那种自由与繁华、惆怅与伤感、缱绻与优雅、奢华与迷茫的“味道”,是欧陆文化与吴越文化长期浸润、发酵、互相渗透、优化升华的结晶。所以,老上海对“租界味道”的情绪是满腹纠结的,看洋人高视阔步,心里当然不爽,但黑暗的环视下,租界又是最自由最繁华最旖旎最人性又最工具理性的地方,时过1949,“治外法权”寿终正寝了,唯最自由最繁华最旖旎最人性”的记忆却存活了下来,按“失去的东西,总是最好”的“遗憾律”,一代一代传到了今天,那种往日不再、繁华不再、旖旎不再的惆怅,一旦由一个气息强如涡轮增压的女中音来深沉地、忧伤地诉说,那就不可避免地集体传感了……

2011年12月16日,笔者终于在东方艺术中心“王维倩跨界演唱会”上见到了真人版,现场效果为避马屁之嫌,就草草地一句话吧:全场“附体”了 ——人人俯仰在七十年前陈歌辛的意境中!

猜你喜欢
邓丽君租界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全球首发!“酒是这样——邓丽君品牌酒上市发布会”盛大举行
“南京邓丽君”李家华:唱着“君歌”走世界
邓丽君的清迈“小城故事”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陈佳《又见邓丽君》
鲍罗廷与收回汉口英租界
华洋共管新格局的开启(1914-1930)——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华董选举初探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
上海租界时期的公共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