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溥
时值岁末,当畅想未来,公开谈论“回到原点”,似乎颇不合时宜。然而,就在本周,上证指数确实回到了十年前的起点。不得不说,这是个很有象征意味的结果。在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监管部门换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的背景下,作为经济境况和投资心态风向标的股票市场竟然表现出熊冠全球的架势,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笔者以为,股市有今天的结果绝非偶然。其中或许暗示市场信心已跌至十年前的低水平。那么,何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跃升,但人们的信心并未水涨船高呢?最可能的答案是,人所共知的问题在增长中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结构调整并无起色。
增长和结构孰重孰轻,本来没有大争议,前者向来需要为后者让路。毕竟,所谓“增长”从来只有指标上升的意思,和“发展”并非同义语词。反倒是后者包含了“增长”从不具备的要件——结构调整。这本来是常识,但过去十年,我们却为这常识交了不菲的学费。
学费之不菲,包含多个方面。一是消耗资金数额巨大,2008年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中央政府即从“保增长”出发,释出“四万亿”这一刺激计划。这一数字与身处危机漩涡的美国应急财政预案相比,与后来再陷欧债危机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规模相比,都是天量。何况,这还仅是中央政府提出的计划,计入地方配套资金,总体当可再翻一番。这近十万亿元的资金大部分投入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领域,其中绝大部分并没有相应转化为生产力。说到底,只是大量没车跑的路和桥,以及大量没人住的房子。
二是虚拟经济部门过度膨胀。投资资金经由信贷管道倾泻,直接投入政府主导或控制的建设领域,遮盖了外贸的快速回落和消费的长期弱势,总体的增长一时当然无虞,各级政府账面也似乎变得好看许多。可惜的是,不期而至的货币洪流让刚刚开始的房地产调控功亏一篑,稍显疲软的各地房价登时反转。在天量投资和巨额利润的刺激之下,大量实业企业,甚至包括中国石化等现金流丰沛的大型垄断企业,都争相将资金投入房地产领域,试图博取超额利润,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部门泡沫日益膨胀。如此一来,实体经济的资本持续流出,无人再做实业;房地产泡沫居高不下,多数人将混套房子当作人生目标。
三是消费价格高涨形成通胀。随着实体经济部门的生产力低迷,越来越多的资金聚集于非生产性的虚拟经济部门。这部分资金无处可去,开始人为炒作各种商品,从姜你军、蒜你狠到豆你玩,直至米面油全面上涨。现在回头看去,股市倒是回到十年的起点,可是我们周围已经很难找到十年不涨的商品。从货币主义的角度看,在纸币经济时代,当实体经济无法吸收过量货币,则势必形成过多货币追逐有限商品,导致全面通货膨胀的结果。如同一个虚火上升的人,全身脏器冰凉,却只有头脸手烧得烫人。这显然是极不正常的现象。近年来的通胀高企也是经济现象在提醒我们:政策急需调整,增速需要降低,没有结构调整,就难有又好又快、再上台阶。
为解决问题,需要穿透现象解决核心矛盾。票子发多了就紧缩货币,物价上涨了就去降低流通环节税费,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上医治未病”,讲的是政策要有预调预判能力,既要避免超调,又要针对经济结构不合理这个核心矛盾。
尽管中国已拥有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总量,但我们借以推动增长的却还是出口和投资,所依赖的无非是外部贸易需求和内部投资需求。纵观世界所有发达国家,无不是以内需消费为重要的成长动力,通过个人消费、居民就业、家庭收入,搭建国内经济的收支循环系统,藉此实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
近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试图再次回应这一问题。从会议精神看,尽管稳增长排在第一位,但“控物价和调结构”紧随其后,凸显对增长速度的强调已有保留。同时,不仅将“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而且强调“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以此丰富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作为主导方向的政策内容。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以上种种提法都不新鲜。早在200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曾定调要“扩大内需”。十年之后,内需仍然不振,经济结构仍在原点打转。但愿,这一次不要再次出现曾有过的误判与失误。(作者为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