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感与人格塑造

2011-12-20 03:49闫惠威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3期
关键词:行为主体羞耻感个体

闫惠威

摘要:羞耻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价值观、道德发展水平,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塑造,以及道德素质的提高。本文,首先分析了羞耻感的基本涵义;之后,论述了羞耻感与人格塑造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如何培养羞耻心,以达到理想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羞耻感 人格塑造

Shameness and Personality-Building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Maxist Education DepartmentGraduate Yan Huiwei 100048

Abstract: Shameness is one of the advanced human feelings, which reflects peoples value amd mor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it refers to peoples personality-building, and improvement of ones moral. This paper, at first, analyz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hameness, and then talk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meness and personality-building. At last, it proposes how to cultivate shameness and get the ideal place.

Key Words: shameness, personality-building

“耻,古作恥,《说文》曰:‘辱也,从耳,心声。《六书总要》曰:‘恥,从心耳,會意,取闻过自愧之意。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 从字面结构可以看出,“耻”是人有意识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对于事物的感受、看法、反映,以及由此做出的行为调整。准确的来说,羞耻感是一种高级的道德情感,是个体违背道德或感到个人无能时,基于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指向自我的痛苦体验。由此可见,羞耻感是行为个体在外在约束下,通过内化产生作用,形成的珍惜、维护自身尊严的道德意识。

一、 羞耻感的基本涵义

1、羞耻感是一种特殊的个体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认识,即指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相互承认、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自觉认识。亚当.斯密认为,“当一个人考察自己的行为和感情时,当他努力对其合时宜性做出评判并决定是否认可时,其实分化出了评判者和被评判者两个人,形成了两个‘我”。 评判者是主体自我或是理想自我,被评判者是客体自我或是现实的自我。行为主体只有具有自我意识的感知能力,感觉到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之间的差距和矛盾,随之产生的欠缺感、羞愧感就是羞耻感。

2、羞耻感是一种特殊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选择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所做出的自愿的抉择。一般来说,道德选择包括道德行为选择、道德意识选择,既涉及道德实践活动,又涉及道德情感体验。一定的荣辱感会影响行为主体的道德选择。当行为主体的道德选择对他人、集体、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就会感到满足、光荣;反之,行为主体就会产生羞耻感。羞耻感的存在是个体具有自由道德选择能力的表现,也是自觉向善的表现。

3、羞耻感是一种特殊的个体道德评价能力。道德评价是道德规范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羞耻感可以使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原则,对个人的行为、言论,做出肯定或是否定的判断。羞耻感更多的包含自律的成分,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二、 羞耻感与人格的关系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讲,人格被规定为个人的品格、素质,是个人作为人的尊严、责任、价值及道德品质,是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统一,即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资格和“品格”的总和。 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指道德人格,是行为主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信念的有机结合。

1、羞耻感是做人的根本

孟子曾经说过,“无善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的道德哲学体系中,羞耻感被认为是人性的根本,,是成为人的最低要求。他一直强调羞耻感对于人格的根本性意义,也是人格的最高境界。可见,羞耻感是直接与人格相关的,是人格塑造和人格合理性的根本基础。一个人存在羞耻感,就会感到荣辱,就会分辨是非,辨明善恶,自觉的追求人性的真善美。人格的塑造是在塑造一个完整合理的系统,羞耻感就是从根本上促成人格的重要精神要素。

2、羞耻感是人格塑造的前提

羞耻感是一种高度的精神自觉,可以把各种道德价值、原则由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约束,即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这是良好人格形成的第一步。所以说,羞耻感是人的德性和人格的基本前提或要求。一方面,羞耻感是指向自身的消极感受,是负面的情绪体验,个体为了避免陷入羞耻感,就会主动地追求道德的成熟,确立自我人格。另一方面,每个人都会形成其独特的独立的人格,羞耻感的存在可以加强自构建的能力。羞耻感的产生是由于行为主体意识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存在差距,自我与社会要求之间存在差异。为了减小差距,个体就会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反思、评价、思考,进而自觉的构建起一套符合道德要求的人格体系。

3、羞耻感是人格塑造的动力

羞耻感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个体未能成为理想中的人。当个体感到羞耻感时,会思考如何应对目前的情况,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个体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思考,都会使羞耻感成为人格发展的契机,为人格塑造提供了动力。为了摆脱羞耻的情境,为了避免羞耻事件的再次发生,行为主体就必须正视羞耻事件,自查自我的道德观念,反省自己的行为,分析事件产生的内在原因。进而,纠正自己的行为,改变错误的观念。最终,个体的人格得以修正和发展。

三、人格塑造的基本途径

从根本上说,人格是社会实践的价值表现和反映,它产生于现实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是一种用精神把握现实的方式。所以,人格的塑造既离不开现实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个体的自我修养。

1、人格塑造的社会化途径

羞耻感的培养,人格的养成需要一个适合的社会背景,而建立一种公平的正义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人们羞耻感的养成,也有利于个体人格的塑造。在一个贪婪成风、贪图享乐、道德底下的社会大环境中,人们自然很难产生羞耻感,人格的塑造与提高就缺乏支持与动力。所以,就需要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利用外在约束力,约束个体的不良行为,进而逐渐内化为道德自觉,促进理想人格的形成。

2、人格塑造的个体化途径

社会生活以及个体思想活动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通过自我修养提高人格素质的过程,是漫长而反复的。我们可以通过省察、克治、超越这几个相互联系的途径,促成个体人格的塑造。

省察,是为了正确的认识自我,反省思考自己的不足和过失。由于,羞耻感本身就是一种指向自身的情感体验。因此,省察这种注重内省的精神活动,就成为了人格塑造的主要途径。在省察的过程中,行为主体将自身一分为二,实现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认识和评价。通过省察,个体既认识到自己的善恶优劣,又能明确行为主体人格的发展方向。

克治,就是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加以克服和改正。通过这种方式,个体不仅要面对思想上的是非、善恶的斗争,更重要的是个体还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证实人格修养的进步。羞耻感给行为主体最大的推动力就是,羞耻事件发生后如何面对的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可以实现改变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

超越,就是在人格修养上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以及超越。人格塑造的过程就是超越自身的局限,提高自己,以满足社会要求的过程。只有当个体意识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与社会要求的差距,才会出现羞耻感。可以说,个体积极的摆脱羞耻感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性提升,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了人格的提高和发展。

人格的塑造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会令这一过程充满困难。所以,个体应该把人格的塑造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去坚持,去努力。羞耻感作为一种否定性的内在推动力量,引导人们在道德上自强不息,在个人修养上实现理想人格。

参考文献

[1] 张青兰,《人格的现代转型与塑造》[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罗卫东,《情感 秩序 美德——亚当.斯密的伦理学世界》[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 吴潜涛 杨峻岭:论耻感的基本涵义、本质属性及其主要特征[J],哲学研究,2010年第8期

[4]崔爱芝:论羞耻感的当代道德价值[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5]闻素霞乔亲才:羞耻感对道德自我发展的影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猜你喜欢
行为主体羞耻感个体
人的羞耻感从哪儿来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暴怒”的背后,原来是“羞耻”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语文课程三维目标新解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探析
你永远不可能通过羞耻去真正改变一个人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辨析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陷入羞耻感泥潭的高二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