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董帅
摘要:
中西方城市与建筑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中西方城市与建筑的发展历程的比较,反映出混沌与秩序两种方式对城市与建筑发展不同影响。指出了中西文化中思维的混沌性和秩序性的不同发展过程是导致中西城市与建筑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城市与建筑中现实之美、功能之美、生活之美才是真正的美,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展现看似无序实则有序的空间形态。
关键字:
城市与建筑文化混沌秩序
城市与建筑是人类生活的物质载体,必然积淀了人类悠久的文化,由于不同民族在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心理结构、伦理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所以不同民族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但不同文化的总体倾向都可以归结为两类——混沌与秩序,只是他们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过程。
在西方,城市的发展与建筑文化呈现出由秩序向混沌而最终达到平衡的发展态势。在中国则表现出由混沌与秩序的混合状态。但这里的混沌并不意味着混乱、无序,而是无序中的有序,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非线性过程的内在随机性所具有的特殊规律性。它的出现冲破了确定性和随机性之间不可逾越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得以以一种新的目光来认识和思考世界。
西方城市与建筑文化
从城市发展的过程看,西方城市发展经历了由秩序理性的状态向混沌状态演变的过程。从16世纪的“乌托邦”、18世纪末的“田园城市”、1933年的《雅典宪章》中的“秩序”到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亚历山大的《城市并非树形》中的反叛、民主、关注人的行为活动、反对精英主义和功能理性主义、注重文化与生活环境再到 “混沌”理论,文脉、场所理论,新城市主义,城市的发展趋于人性、活跃向着健康稳定的状态发展。
公元前491年,希波丹姆所作的米利都城重建规划,在西方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格网,各建筑物都布置在格外网内,被公认为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标志着一种新的理论和实用标准的诞生。其后古罗马城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也采用类似的格网布局。16世纪摩尔提出“乌托邦”,18世纪傅立叶、欧文提出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末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开始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1933年的《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的问题。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在规划方法上往往对传统城市“功能与空间混乱无序”持否定态度,强调功能分区与用途纯化,追求统一的视觉空间秩序等等。二战以后,西方国家的许多城市在上述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但其结果却给城市带来较大的破坏,不仅造成建筑上的“千城一面”,也导致了诸如“内城渗漏”、“钟摆式交通”、“社区瓦解”等一系列城市问题。随着环境概念的不断深化,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着重于“人、社会、历史、文化、环境”。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提出“城市多样性”的观点,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简单化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她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把多样性看作意外的、无秩序和无规律可循的不良产物而主张摒弃的作法,实际上是反“城市”的。亚历山大在《城市并非树形》(1965)一文中,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角度对城市的复杂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城市环境的复杂性反映着复杂的需求,也体现着复杂的文化价值。因此,城市并不是一个直线发展的简单的树形结构。而现代“混沌”含义的城市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它的整体性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系统内各个元素之间总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
就建筑而言,可以概括为几个发展阶段的不同流派: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前三者主要表现秩序与理性而后者则表现出了混沌思想模式)。古典主义的三个分支——古典式、哥特式和折衷式,在构件选用合理性的探讨中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有着共同遵守的原则,即按照新确认材料强度的科学,重新评价全部构件的比例;按照使用者的需要,合乎逻辑地进行规划与设计;以更灵活的观点看待古典对称与整齐的概念。著名的古典主义优秀作品是万神庙。
现代主义又被称为功能主义,现代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有,注重建筑目的逻辑性,将房屋与使用者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建筑参与或解决部分社会问题;注重建造过程的逻辑性,系统引进工业技术化、标准化、预制化,提倡建筑形式、结构体系、建造过程如实一致;注重建筑使用的逻辑性,提倡简洁、清晰、明朗的建筑风格,注重空间,应尽可能地满足功能要求。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等被认为是理性主义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新现代主义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意大利,从两本有创新意义的著作开始,即A·罗西的《城市建筑》和G·格拉西的《建筑的逻辑结构》,前者强调已经确定的建筑类型在其发展中对城市形式的形态结构所起的作用,后者则试图为建筑学形成某种必要的组合法则。新理性主义的中心理论体系堪称类型学的方法论。他们强调城市是集体记忆的中心,和历史具有密切的联系,城市更新必须要从历史中寻找范例,引伸出“类似性城市”的思想。
后现代主义有人认为是一个大杂烩,一种是新学院派,另一种是逃避一切规律,把互相矛盾的东西揉在一起,让人难以琢磨。如建筑师该盖里与艾森曼的作品正是这样一种混沌的空间观,表现空间运动过程及其轨迹的设计意图,也蕴涵着一种混沌的思想。
中國城市与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具有“天人合一”的系统整体运动的时空观。“道可道非常道”指出了宇宙的混沌本质,揭示了系统的非线性行为;“小宇宙大宇宙”、“小周天大周天”的同构与重无穷自嵌套呈现出一种分形;“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穷递归表征了系统混沌的演化过程和分形产生的动力学机制。而以河洛周易、阴阳五行八卦为基础的风水理论及其“天地人”三才模式,正是这一哲学思想对古代环境规划、建筑学领域的实践活动所做出的一种前科学的理性认识。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见于《周礼》:“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种规划思想一直是后人建造都城所遵循基本模式,并且随着历史礼制的强化,皇权一统地位的升高,祭祀的繁复,使得规划设计必须按主次布置,礼制序列在空间布局趋于复杂,于是形成了与之相应的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一切活动被禁锢在规整的大街小巷分成的内向院落之内中国古城很难扩大。 虽然为了体现皇权与礼制使中国的城市建设变得整齐划一,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五行”的 “混沌”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城市的发展。
中国建筑的“混沌”涵义也是丰富的,中国文化是“以理节情”,反映到中国建筑风格是含蓄、温和,奇诡而不狂烈,艳丽而不糜烂,如观赏的空间、尺度、序列与功能的空间、尺度、序列一致,不给人杂乱、超常之感。布局、构造、部件等引发的“混沌”情感并非常规、非常人之感应,有个体与层次的限制,色彩、装饰等的复制、模式弱化了混沌感应,所以,中国建筑内部的“混沌”意象并不突出。相反,中国建筑形态作为文化要素,强化了其生活状态与人生意义,集体意象占有重要地位,如楼台、会馆、亭阁使中国建筑与环境、行为构合成整体,体现人、自然、神关系的无意识、直觉、情感等混沌思想在行为活动中流淌。
结论:
“利希滕贝格:正是,秩序是所有美德的婢女!但是,是什么产生秩序的呢?”城市与建筑的美应为城市与建筑中现实之美、功能之美、生活之美的统一。城市与建筑的现实之美、功能之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生活之美更离不开人类的主观感受。作为城市主角与建筑使用者的人类,其要求和愿望是多元的、异质的。只有混沌多元的城市与建筑才是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其体现出来的看似无序实则有序的空间形态才是城市与建筑美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沈玉麟.外国城建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许力 李道增 薛恩伦. 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金伟. 混沌与秩序——城市规划理论的困惑. 规划师2002年第9期第18卷
袁忠. 理性与非理性的变奏:西方建筑思潮与中国建筑文化.华中建筑2007年第1期第25卷
作者简介:李楠(1984.5.3-)男,2007年7月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现就职于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五设计所,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李楠 电话 13898150239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18号中润国际大厦A座16层邮编110004
董帅(1986.10.6-)男,2010年7月毕业于辽宁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现就职于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五设计所,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董帅 电话 15840444392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18号中润国际大厦A座16层邮编1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