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敦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80年代以来,美、日等许多国家都把培育国民的创新素质当作重要目标。在我国,近年来创新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是一次创新教育的誓师大会,大会的主题是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江泽民总书记在大会上强调:“教育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
那什么是创新精神呢?所谓创新精神,是指问题解决与学习过程中推动主体经过变化、组合、探索,得出新成果,获取新知识于能力的,受主体个性特征(如动机、态度、情感、兴趣等)制约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
数学作为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主动培养学生探索,勇于创造和勇于创新的过程。
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尤其是近几年来,部分初中学习成绩偏下的学生,升普高无望,无奈选择了中等职业学校,混账文凭。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在数学课堂上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呢?虽然学生的数学基础差,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但他们却是可塑的,可以引导的。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专家魏书生鼓励学生:“要坚持自己有巨大的潜能”,“放声高呼,我能成功”,“要信心之火不熄,大器可以晚成”。的确,纵观今古,创造发明者无一不是充满自信的人。而我们的学生的“信心之火”已被家长和老师在一次次“教育中”逐渐变小至熄灭。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得点燃学生的自信心。中职生的学习无论是在课程内容上还是在学习深度以及学习方法上都与初中有很大的不同,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初中相比也有很大的变化。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少,学生能基本上当堂消化,而且自习时间老师要辅导,反复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到了职业学校,课程容量多,较抽象,课堂上不易消化,不经过课下的认真复习,难以全面掌握。本来对数学头疼的学生这下就放弃了。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及时做好这方面的衔接工作。从一开始,老师要给新生讲清楚职专数学课程的特点、要求,并从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方面加以指导。让学生懂得一些通用的学习方法,知道如何订计划、听课,如何复习、考试等等。点燃他们只要注意学习方法,认真听讲,数学一定能学好的信心。
点燃了学生的自信心,可这样做的效果并不会太明显。因为一个人很在乎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总希望被别人尊重、接纳和欣赏。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的自信心马上就被动摇。所以老师还要创造一个信赖、欣赏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友好、尊重的班级氛围、信赖、孤立的课堂气氛。作为数学老师,应尽一切努力在学生的脑海中保持一块相对轻松自由的空间,造成一种热烈兴奋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学生提出和课堂内容无关与教师论点相悖的稀奇古怪的问题,甚至以难倒老师为自豪,这样的学生似乎可气,但教师一定要耐心的给他们解释答复。不能因为教学进度、课堂纪律或碍于情面或心境不佳而一概冷淡压制他们那些天真而好奇的提问与行为。在自然地教与学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思考意识。
最后让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在战胜失败的过程中捕捉自信。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知识点的难以理解、公式的遗忘、一次考试的失败……,这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回忆,复习所学的知识,对学生保持客观民主的评价。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各种挫折,要让学生时刻在“我能创造,我能成功”的信念中前进和发展。只有有了自信心,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才敢于确定奋斗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实现。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对于一个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学生而言,好奇心往往表现为对注意范围内不能理解的、不能信服或者满意的事物、事理及相互关系的注意与理解的欲望。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强烈的好奇心往往使他们坚持探究目标,思考策略。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提供能引起思考的新异问题,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在学习中允许学生提出怪问题,对司空见惯的现象问个“为什么”,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得到促进和发展。学生在一道难题、一个运算过程、一次数学考试中常常被“卡”住。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独辟蹊径,展示自己创造自己,让他们浸透在自我创新的过程中自鸣得意。这时即使错了也让他们完成整个过程。肯定他们的好奇心,然后再帮助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委,不批评,不挖苦,不损伤他们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在遭到失败与打击时给他们以最大的支持,确保他们的创新行为不受挫伤。
三、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
冒险精神是要求学生不盲目顺从,不迷信拘泥,不满足获得现成的答案或者结果,敢于疑书本,标新立异,敢于想象,大胆设想。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首要要求教师彻底放弃师尊生卑,放弃“书本无错”、“权威至上”的看法,以宽广的心胸容纳学生对书本教材的局部提出异议,对教师的讲授提出不同观点。与学生共同研究学问。其次要通过各种渠道激活课堂,让学生敢于求异。在轻松的氛围中发挥想象,培育他们的创新精神。
总而言之,在高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今天,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知识上的综合力,組织上的凝聚力,思考上的崔生力,争议上的拨乱力(蔡澄清语)”,这样才能发现并拓展学生内心深处的潜力,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自觉得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欣赏者、激发者和培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