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核政策的演变

2011-12-15 01:24姜磊张晓曼
新校园·中旬刊 2011年10期
关键词:演变印度

姜磊 张晓曼

摘要:印度自独立至今,其核政策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以和平利用为主要倾向的核政策、着手发展“和平的核爆炸”、克制的核政策与推动核武化和跨越核门槛成为核武国家。任何一阶段的政策都要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文章试图对其内容和成因予以探析。

关键词:印度;核政策;演变

一、以和平利用为主要倾向的核政策:1948-1964

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尼赫鲁奉行和平核政策,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公开承诺不谋求制造核武器,积极宣扬核裁军,主张全面禁止核试验。在这个阶段内,印度的核政策主要表现为和平利用核能。尼赫鲁在担任总理期间的大部分公开言辞即反映出印度核政策的和平倾向。1948年4月,尼赫鲁明确表示,印度发展核能是为了和平使用的目的,而不是为了用于战争。1954年,尼赫鲁呼吁举行国际谈判,以禁止和消除核武器,并建议在此之前通过一项协议在全球范围内停止核试验。1957年,尼赫鲁在主持阿普萨拉核反应堆建成仪式时表示:“无论发生了什么,也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我们永远不会把原子能用于罪恶的目的。”在这样的核政策背景下,尼赫鲁政府在核建设方面主要是建立核科研机构,进行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进行核科研活动。同时,尼赫鲁也意识到核能所体现出的潜在的军事价值。尼赫鲁既对核武器的毁灭性有清醒的认识,但他同时也意识到核武器能够提升印度的国际地位和权力,但是印度领导人此间并未将核能视为军事工具,对他们而言,核爆炸能力的价值主要是政治上和心理上的。

二、着手发展“和平的核爆炸”:1964-1974

此段时间印度的核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1964年,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使得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败北的印度倍感压力,尼赫鲁的反核武理想主义思想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1964年11月,新任总理巴哈杜尔·夏斯特里虽然公开表示继续反对发展核武器,但又赞成和平性质的核爆炸。印度政府既希望建立核爆炸装置,又惧怕偏离已宣布的避免发展核武器的政策会引起道义上、经济上、政治上和战略上的不利后果,遂形成了模糊的核政策,即一方面强调印度发展核设施只用于和平目的以及核道义问题,另一方面又支持印度“用于发展和平的核爆炸”。随着时间的发展,印度核政策的天平逐渐倾斜于后者。1965年,印度在与巴基斯坦的军事冲突中取胜。印度政府避免绝对支持发展核武器或彻底反对发展核武器的极端政策。由于当时的国内政治形势,反对签署《核不扩散条约》和保留核武器选择权成为政治风险最小和战略灵活性最大的政策。印度国内关于核政策的争论在1970年重燃战火。1971年,和平核爆炸的提议获得了强大的动力,原子能委员会和印度政府倾向于公开宣布进行和平的核爆炸。1972年,英·甘地同意并授权建立用于核试的核爆炸设施。1974年5月18日,印度在拉贾斯坦邦的波卡兰爆炸了第一颗核装置,爆炸当量约为112-115万吨TNT。

三、克制的核政策与推动核武化:1975-1998年4月

1974年5月,印度试爆第一颗核装置后很长时期暂停核试验,采取相对克制的核政策。首次核试后,印政府在道义上、国内外形势和经济政治上都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因而拒绝了进一步核试验的提议,集中精力于国内重大的政治问题。此外,如果印度建设和部署核武库,军方必定要担任重要的决策角色,而这是自独立以来印度领导人一直希望避免的局面。在南亚地区,印度拥有常规军力的绝对优势,也不面临超级大国和其他国家的核威胁,不具有继续进行核试验的紧迫感,认为核武器不会对印度的内部问题提供有用的解决途径。美国国会通过了《核不扩散条约》,这提高了进一步发展核武器的成本,对印度的克制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冷战结束后,印度相当多的人士认为,冷战的结束并未减少印度的安全关切;印度的周边地区存在着一个公开的核大国和秘密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甚至认为印度的安全环境更加恶化了。因而印度的战略家表和领导人现出对建立和部署核武器以作为扩大印度影响的更大的兴趣,虽然印度领导人受困于国内和国际竞争性的力量和利益退回到政治上稳妥的政策--保留核武器选择权不受限制。印度公开反对《核不扩散条约》的延期,保持拒绝签署该条约的强硬立场,反对此条约束缚自己进行核試的手脚,这使得印度进一步发展核武器有机可乘。印政府不公开进行核武化,既不答应建立和部署核武库的要求,也未要求停止提高和改善裂变武器的实验,更不加入《核不扩散条约》,以便达对其本身最为有利的效果。

四、跨越核门槛成为核武国家:1998-至今

冷战结束后,印度军政界一些人要求公开拥有核武器的呼声不断上涨,试图以核武器来加大印度在争取世界政治大国地位中的砝码。到90年代中后期,印度的核武器技术也已逐渐成熟。1998年5月,上台不久的印度人民党政府进行了五次地下核试验,这标志着印度公开跨越了核门槛。印度在48小时内进行五次核试验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样做既避免遭到多次谴责又能获取轰动的政治效应。试验之后,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即宣布,“印度现在是一个核国家,这是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印度在此时进行核试验主要是出于内外因素的双重考量:希望增加对脆弱的瓦杰帕伊内阁的支持率,争取人民党政府长期执政;试图重新确定印度对巴基斯坦的核优势、保持其在南亚的主导地位,利用核试的捷径获得新的国际战略地位。其后,印度又宣布实行“可信的最低限度核威慑”战略,重申印度不首先使用和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并且详细说明了印度发展、部署和使用核武器的基本原则,表示将自动延期和克制进行进一步的核爆炸实验,将继续严格控制核武器和导弹及相关技术。

由核政策历程来看,印度的战略和政策逐渐从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以印度的切身利益和追求大国战略地位为主要目标。在可预见的将来,印度不会公开承诺停止核和导弹项目的试验,但它的行动会有所克制,同时不会放弃同其他有核国家讨价还价的机会,并试图继续谋求自己的核优势,以获得和充实足够的核威慑力量。

猜你喜欢
演变印度
印度总统定了
如果可以去印度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最高警察
印度数字
印度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