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铁兵,咸玉国
(武警指挥学院,天津300250)
长期以来,对抗评估一直是制约军事活动走向科学殿堂的“短板”之一,特别是在世界各国非战争军事行动、非对抗性军事行动多样化的今天,传统以兰彻斯特方程(Lanchester Equation)为核心、基于战损的评估方法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军事革命以来复杂的战争内涵以及在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今天世界各国军队任务形势的发展。基于能力比值的对抗评估方法,可以将军事行动所有内容(战争因素、非战争因素)进行量化,是信息时代评估军事对抗活动的创新,也是信息时代模拟全面军事行动的重要抓手。
军事科学是反映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用以指导国防与军队建设、战争准备与实施的知识体系[1]。但随着军队被更多地运用于非战争行动,所担负的任务日益多样化,如国际维和、联合军演、抢险救灾、反恐作战、处置突发事件等日益成为军队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并不是传统军事科学研究的内容,但它却是当今各国军队都必须面对的任务现实。研究军队在遂行这些任务时行动规律及指导规律也就成为各国军队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非战争军事行动虽不同于战争,但是也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研究行动规律,提高军队训练水平和行动效能,提高军队完成任务的把握性,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对抗仿真模拟方法及理论也必将摆到重要的日程上来。军事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发展,同样,评估对抗的方法理论也需要发展[2]。我们知道,采用兰彻斯特方程评估战损的方法,是军事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它加速了人们对军事活动的认知由“充满迷雾”走进科学殿堂的脚步。现代条件下,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军事对抗往往并不一定要造成人员、武器装备等毁伤,战争的胜利也不仅仅是毁伤对方军事实力[3],如科索沃战争。因而,传统基于战损的评估方法在新形势下面临诸多挑战。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4]一直以来,不通过实体的战损而通过影响对方作战意志、信心等精神要素直接达到战争目的,是最佳的作战效果,属上策;通过尽量小的实体战损、尽量大的精神影响达到战争目的,是较为理想的作战效果,属中策;通过对方物质实体的战损达到战争目的,是不得已的方式,属下策。因此,通过政治宣传、舆论造势、法律宣传形成的心理对抗效果,或利用包围、攻击、迂回造成的士气低落、纪律涣散等各种手段,尽量少造成实体损耗,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一直是兵家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尤其是信息化较为发展的当代,为非损耗性对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典型的当数伊拉克战争中的巴格达之战。战前,人们设想了多种战斗版本,多数人认为这将是一场继莫斯科保卫战后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残杀游戏。事实的发展是,在美军强大武力面前,通过对纳西里耶、巴士拉的攻击、包围、迂回以及对巴格达的武装震慑,守城伊军不战而逃,残忍杀戮没有上演。对此类没有造成实体耗损却达到或部分达成了作战目的的对抗,基于战损的评估方法显然束手无策。即使将军事行动量化较为成功的美军也认为目前的战斗毁伤评估不是用任何明确的毁伤评估方法计算出来的,主要是根据观察到的对有形设施的破坏得出的结论,而且由于远程火力打击力量的破坏性和震撼性效果不能量化,战斗毁伤评估数据只是偏重反映物质毁坏情况,并不反映军事和政治影响。此外,于1914提出的兰彻斯特方程,描述了在一次战斗中对抗双方兵力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求解得到是一些关于战斗的基本结果,即战斗的胜方和负方、战斗双方各自遭受的损失以及战斗过程的持续时间。由于兰彻斯特方程处理的是不间断的交战过程,因此,它更适合于描述一场基于战损的战斗而不是一场基于博弈的战争。
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赋予全军及武警部队的新使命。
抢险救灾、处置群体性事件、多国联合军事演习、国际维和、遏制威慑、建立禁区、反黑缉毒、难民监管、消除核生化污染、军事管制、民事支援和人道主义援助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业已成为新形势下军队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际安全合作为例,自我军1990年第一次参加维和至2008年,共参加18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人员11063人次;2007年至2008年,共与20多个国家举行了20多次联合军事演习或综合演练[5]。此外,我国海军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等等。这些多样化任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行动中少有造成对方人员、物质、装备等实体毁伤,更多是由于一方行动使双方的能力构成要素或能力指标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了战场(现场)的优劣态势,并最终达到行动目的,传统基于战损的评估方法对于此类多样化军事任务显然无法做出有效评估,如何评估多样化任务军事行动的效益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课题。
作为一种方法,应该具有普遍性,基于能力比值的评估方法可以对所有对抗行动进行评估。
战争的对抗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6]。《孙子◦始计篇》说:战争是“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较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说到底是双方实力的对抗。所谓实力,是指双方各自用于战争的综合实力。它们包括:军事实力、政治实力,经济实力,文化实力,外交实力,人口实力……等。因此,通过评估对抗双方实力大体上可以把握对抗走势及结果。此时,实力展现为对抗能力,能力的差别基本能反映战场双方的态势。
对抗中双方的对抗能力包括潜在的绝对能力(静态能力)和对抗中展现出相对能力(动态能力)两种[7]。战损是双方对抗行动发生后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力变化也是对抗作用后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力比值的大小便可以反映双方对抗效果。特别是在某些对抗行动,虽然没有造成对方人员、装备、器材等实体战损,但会使对方的相对能力(动态能力)发生变化,通过计算双方动态能力的变化及大小,就可以评估出双方在对抗中所处的态势,即优劣。绝对能力是对抗一方的静态能力,属潜在能力,是评估的基础,对评估有趋势上的影响;相对能力是对抗某一方的动态能力,属对抗中实时展现能力,是评估的直接依据,对评估有结局上的影响。可见,绝对能力反映的是一方的潜在对抗能力,相对能力反映的是一方瞬时(或某一时段)对抗能力。因而,我们用双方或多方相对能力的值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此次对抗的结果。
基于能力比值的评估方法,既可以评估战争行动,也可以评估非战争行动,既可以评估实体损耗类的对抗行动,也可以评估无实体损耗类的对抗行动,也就是说,它可以评估任何类型的对抗行动。
基于能力比值的评估可以面向所有的军事对抗活动,评估过程中,通常采取“确定实体能力要素获取绝对能力、确定影响能力发挥的要素并加权、除权获取相对能力效能指数、依据双方能力比值评估裁决”四步法。
这一方法总体上分为四步,表达式如图1所示。
在不同性质的对抗中,构成实体能力的要素是不同的;在不同性质的对抗过程中,影响双方实体能力发挥的要素也是千变万化的;相对的能力效能指数在运用上根据不同的任务和实体的状态,在不同方向上分配的比例也是有差异的。这些都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斗争的性质和当时情况而定。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某一方实体拥有多少绝对能力并不代表最后的胜败,其中对影响能力发挥诸要素的控制,最终能够获得多少相对能力、发挥多少效能才是决定胜败的关键。这个原理既符合矛盾斗争的实际,也是影响战争或其它对抗行动结局的最大变数和神秘与迷人之处。因此,第2步中所包含的内容才是指挥艺术的精华所在。
2.2.1 确定实体能力要素获取绝对能力
能力构成要素在不同的对抗类型中表现是不一样的。基于能力比值的评估方法,必须根据对抗的具体情况提出能力要素组成。评估国家或武装集团间战争,实体能力要素包括了影响战争活动的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领域的各项指标,就经济领域而言包括了国土资源储备、国民生产总值、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稀有金属生产、粮食生产与储备、能源与储备、钢铁生产、医疗水平等,军事领域包括武器装备、编制体制、军事理论、战争机制、动员体系、官兵素质、战备物资等。评估战役战斗层面的作战行动,能力要素包括将领选配、官兵结构、官兵人数、官兵素质、精确武器性能与数量、常规导弹数量、防空武器数量、信息作战武器数量、野战抢修车辆数量、野战救护能力等。
绝对能力不是对抗中某一方本身具有的自然能力,而是为了评估在其客观构成要素基础上,进一步综合、提炼的结果,是对某一实体对抗能力的总体评价,是一组相对数据。同一对抗实体在不同对抗中其绝对能力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评估所需要进行对比的指标是不同的。评估国家或武装集团间战争,绝对能力包括基础民生供给能力、基础民生维持能力、人口能力、战争指导与谋划能力、战略物资储备能力、战略物资再生产能力、外交能力(外部环境战略协调能力)、政治结构稳定能力、文化科技能力等。评估战役战斗层面的作战行动,绝对能力包括火力打击能力、信息作战能力、快速机动能力、全维防护能力、后勤保障能力、装备保障能力等。
2.2.2 确定影响能力发挥的要素并加权
绝对能力体现的是对抗一方理论上(潜在)具有的能力,但其在对抗中到底发挥出多少,还要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这是决定对抗效果的直接条件。通常来讲,不同的对抗行动,影响能力发挥的因素是不一样的,其中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也有对方因素等。评估国家或武装集团间战争,影响能力发挥的因素包括民族文化支撑因素、宗教(党派)影响因素、战争宣传因素、国际舆论引导因素等。评估战役战斗层面的作战行动,影响能力发挥的因素包括天候气象因素、地理环境因素、决策的明智与瑕疵、对方决策情况、部队士气、体能因素、战场宣传鼓动、作战伦理道德、战术运用、心理情况变化等诸多影响。这些影响绝对能力发挥的因素在实际的作战(处置)行动中其影响力并不是一样的,有的影响力大一些,有的影响力小一些。因此,要根据其对对抗过程的影响重要程度加上不同的权系数。准确地确定影响因素的权值必须抓住某一具体对抗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居于主要矛盾的影响因素其权值就要大一些,居于次要矛盾的影响因素其权值就要小一些,影响的具体权值由某一因素在具体对抗中的地位来决定。
2.2.3 除权获取相对能力效能指数
相对能力是在绝对能力的基础上,考虑、计算了影响发挥绝对能力的诸要素的权值后的结果,即相对能力是绝对能力在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在对抗某一瞬间或某一时段实时展现的能力,是一个相对数值。相对能力同绝对能力一样,是人们为了全面、客观评估而对其的抽象,并不是对抗一方所客观自然具有的。相对能力只有在对抗评估中,才有意义,离开了对抗对象,离开了对抗活动,相对能力没有意义。
2.2.4 依据双方能力比值评估裁决
基于比值的对抗评估方法直接体现形式,是将对抗双方的相对能力进行比值,得出相应的数值,再根据这个数值的大小,依据评估模型,得出双方的对抗态势或结局。由于比值在某一区间内基本反映对抗的相同结果,因而我们根据双方相对能力对比后的数值位置来裁决结果。因为不同的对抗类型及样式,其结果跨度是不一样的,因而,需要根据不同对抗实际,区别设计对抗结局区间的大小。图2、图3是这种评估模型举例。
在图2、图3模型中,我们设纵坐标Y为红方对抗力指数轴线,设横坐标X为蓝方对抗力指数轴线。双方对抗力指数最大值及分辨率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确定。以双方当前对抗力指数值向坐标区域内垂直延长的交叉点,为当前双方对抗力之比值(见图2)。由于红、蓝双方对抗力指数的不断变化,随着对抗进程的发展,就会沿着Z轴(时间轴)产生一条随机曲线(见图3)。如果双方对抗力指数比值相近,这条线上各点就会分布在态势平衡线附近,如果某一方的对抗力明显大于对方,这条曲线上的各点就会偏离态势平衡线而靠近该方对抗力轴线。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点距离某方对抗力轴线越近,则该方对抗力的比值就越大于对方。因此,我们把靠近红方对抗力比值轴线的态势平衡线左上方区域称为红方有利态势区,把靠近蓝方对抗力比值轴线的态势平衡线右下方区域称为蓝方有利态势区。根据战场(处置现场)态势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评估的需求,将坐标轴线上的对抗力指数比值设为0—5。将坐标区域沿态势平衡线并与之平行各划分为五个区域带。然后按照其距离态势平衡线的远近,分别将其定义为:态势平衡区、态势较优区、优势区、态势大优区和达成任务目标区五个态势等级。凡某方比值大于5时,均按达成目标等级评估。
根据上述坐标系,则10个区域分别表述为:
(1)红方态势平衡区:X<=Y<X+1;
(2)红方态势较优区:X+1<=Y<X+2;
(3)红方态势优势区:X+2<=Y<X+3;
(4)红方态势大优区:X+3<=Y<X+4;
(5)红方态势胜势区:X+4<=Y<=5;
(6)蓝方态势平衡区:X—1<Y<=X;
(7)蓝方态势较优区:X—2<Y<=X—1;
(8)蓝方态势优势区:X—3<Y<=X—2;
(9)蓝方态势大优区:X—4<Y<=X—3;
(10)蓝方态势胜势区:0<=Y<=X—4。
根据这个基本评估模型,分别将不同的态势定义为该任务空间概念模型所要求的战术数据,就可以实现对该对抗事件实时评估。
基于能力比值评估方法是为了更深入的研究对抗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运用中必须把握好一些关节性问题。
绝对能力与相对能力是基于能力比值评估方法的重要抓手,二者分析、确认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评估的效果及真实性。绝对能力是对抗一方因具有了某种优势而形成的,它是直接受到该对抗方现实条件影响;相对能力是在对抗中,因为受到精神、意志、心理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它具有不确定性,并随着对抗环境、时机的变化而变化。相对能力直接影响评估态势与结果,影响相对能力的各项因素及影响力,要经过反复的实验、实战检验方可,否则,必然影响评估效果与质量。
评判对抗态势与结果主要体现在相对能力的比值上。但对抗态势与结果并不是瞬间产生的,必然有一个生成、发展的过程;同时,这个数值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必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比值的某一具体数值并不能全面说明双方的态势,因而,我们通常将处于某一区域内的比值来判断对抗态势。评判的区间大小在不同的对抗中显然是不一样的,这需要根据对抗的类型、性质、级别、规模等因素综合考量,原则上区间越小评估越精确,但对评估中每一步、每一项工作要求越高,区间越大评估越粗略。同时,对于胜势、大优、优势、较优、平衡区间的定义,划分多少为宜并非要求完全一致,具体要根据实际对抗的情形来确定。
基于能力比值的评估方法,是将对抗双方对抗瞬间或某一时段内的相对能力通过比值来计算的,因而,如何把握评估的时机则显得十分重要。预测性评估时,在全面、客观、准确的把握能力要素与能力权值后,就可以进行评估。检验性评估时,通常要将影响绝对能力的诸要素全面考虑周全后,在得到所有动态数据的基础上,在对抗展开的那一时刻进行评估。总体来说,评估的时机愈接近对抗最为激烈、决定优劣的时刻,评估的精确性愈大,愈加科学,愈加符合实际。
1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1—2.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1—176.
3 徐学文,王寿云.现代作战模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75—83.
4 孙武.孙子兵法[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35—36.
5 2008年中国的国防[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
6 [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2—25.
7 胡玉奎.系统动力学[R].中国科技咨询服务中心预测开发公司,198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