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晨舟
影响银行运营效率诸要素
Factors Affecting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沈晨舟
效率是指对于有限资源的最佳分配方法,当某些特定的标准被达到的时候,就达到了效率。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取决于所处的经营环境和管理者的努力。两者既影响着当期的运营效率,又转化为银行的投入产出能力,决定或影响着后续期间的运营效率。从对各个经营期间的观察与分析,影响商业银行运营效率的核心是成本收入比的变化(消涨)注1。成本收入比是银行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反映出银行每一单位的收入需要支出多少成本,该比率越低,说明银行单位收入的成本支出越低,银行获取收入的能力就越强。
成本收入比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管理费用是商业银行为维持机构运营、开展业务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资源耗费,包括所有固定性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商业银行的产出能力越高,单位收入分摊的固定性业务及管理费用就越少,成本收入比会随之降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成本支出率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而降低。
以境内16家上市银行2006至2010年运营效率与经营规模的关系为例。上市银行大致可区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它们大体按行政区划设置,规模优势较为明显。第二组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暂包括交通银行),虽然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但其经营活动集中在大中城市,规模优势略逊色第一组。第三组为城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在北京、上海、宁波的城市里显现了规模与效率优势。
四家国有银行的规模优势,并不能掩盖其规模的不经济。通过资产收益率、市场集中度指标、不良贷款比例和对非国有经济放款的比较,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问题客观存在,没有形成整体的、与其规模相匹配的经济效率,国有银行并没有体现出经济效率的优势。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和获利能力高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银行相比较效率处于优势。但是,股份制银行存在的非理性规模扩张行为,已经导致其规模经济效率开始逐步递减,造成了经济规模的不经济。第一、第二两个组的样本,均未显现完全意义的规模效率的正相关。
第三组的三家上市城市商业银行与前两组商业银行的效率差异较大,平均成本收入比与前两组拉开距离。形成了对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规模效应、经营效率的重要挑战。北京银行人均创利能力居同业之首(人均逾百万元);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的规模相差无几,前者略大于后者,但是政府的支持(干预),影响后者的经济效率高于前者。目前,三家城市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已经跨出原有的城市区域,边际递减效应还未见显现。
第三组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依据是随客户、随市场而动,所以效率与规模没有出现反相关,说明规模与效率相匹配、相适应是有迹可循的。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会像生物有机体一样,也要经历从生到死、由盛转衰的过程。银行是企业,银行亦然。一般将银行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时期,银行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财务特征。商业银行运营效率也受到生命周期的影响。在初创期,商业银行的首要目标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需要大量的资本性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同时还需要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吸引客户,具有高投入、低产出的特征,成本收入比处于高位;随着经营活动的展开,固定性支出逐渐稳定下来,客户认知度逐渐提高,相应产出也会快速增长,进入成长阶段,成本收入比有所回落;进入成熟期以后,主要业务基本稳定,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客户群相对稳定,各种投入的回报开始充分显现出来,成本收入比处于较低水平;到了衰退期,客户群逐渐萎缩,优质客户老化,产出下降超过投入,效率降低,成本收入比又会反弹至较高水平。
但是,受独特的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多数商业银行过去的阶段难以套用银行的生命周期来分析。例如国有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前的历程,基本上是按行政事业单位来管理运作;股份制银行的发展过程相对简单,发展模式比较一致,从最早1987年成立的招商银行到2005年底成立的渤海银行,陆续有12家银行相继成立。这些股份制银行大致介于成长至成熟期间,运营效率应随着经营期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
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在重组前,已经以城市信用社的身份经营了相当一个阶段,与地方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将继续得益于当地因素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生命周期理论更多可运用于内部分支机构的运营效率分析。例如,基层营业网点受客户影响较为明显,随着客户群的形成、稳定和衰减,具有不同的生命周期特征,并直接影响到银行的整体运营效率。
在商业银行运营成本中,无论是人事费用,还是业务费用中的在职消费部分以及资本性支出中办公设施费用等,均直接或间接涉及管理者及员工效用。此外,管理层在追求个人效用时,也有可能出现规避责任、消极应对或过度投资等问题,直接减少营业收入。因此,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股东与管理者、总行与分行、管辖行与辖属行之间的业务委托代理关系——经营权的影响。而成本收入比,也经常被用做衡量管理者成本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
从商业银行的股东与管理者关系看,如果股权相对分散,股东对管理者的约束力较低,公司的运营效率也会偏低一些。为便于分析,我采用了股权结构中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来衡量股权结构。结论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占比越高,控制能力就越强,管理效率也相对提高,成本收入比就会递减。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成本收入比,明显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反相关,持股比例增加则成本收入比出现下降。
商业银行总行与分行或管辖行与辖属行之间,管理者的管理风格与在任时间对成本收入比也存在重大影响。一般来讲,新任或激进的管理者会希望加大网点或营销投入,改善员工待遇,引进经营管理人才,成本收入比在初期会处于偏高水平,并在随后一段时期内呈现波动趋势。
高速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由政府主导的金融体制改革,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商业银行普遍采用了扩张规模的增长方式,尽管投入逐年增加,但在产出增速更快的情况下,成本收入比得以下降并保持在较低水平上。我国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增速回落,在2008年下半年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自同年9月起连续6次降息,降息政策的滞后效应在2009年充分体现出来,当年营业收入同比持平,而费用则维持了刚性增长,导致成本收入比出现增加反弹的趋势。
2010年10月份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复苏,通胀压力开始显现,我国金融调控开始进入加息提准通道,由于我国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通过发放贷款来赚取利息收入,存贷款利差为贷款收益率和存款付息率的差额,是用来衡量存贷款业务的盈利能力的指标。加息对银行的真正影响,主要看存贷利差调整的幅度。央行公布的利率浮动、区间调整规定,贷款利率原则上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允许存款利率下浮,但不能上浮(严控高息揽存)。这等同于银行存贷差的扩大。此次加息(2011年4月6日)对短期存款的利率变化不大,意味着银行的短期贷款资金成本几乎没有变动,而中长期贷款的比重相对高,使得贷款收益率得到相对于资金成本更大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盈利放大效应,无疑会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但活期利率仍维持不变,活期存款占比较高,银行存贷款利差收入会有所扩大,此举或将有益于银行成本收入比有所下降。
此外,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还受到区域分布的影响。例如,工行、中行、建行、农行四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均按全国行政区划铺设网点,经济环境基本相同,运营效率相对接近,2006—2009年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成本收入比相差不超过两个百分点,而三家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地处重要城市,它们的成本收入比则超过4个百分点。在商业银行内部,不同区域的分支机构也具有不同的运营效率。根据工行和建行2009年年报披露的信息,两行具有大致相同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程度高,当地分支机构的成本收入比在全国处于最低位置;而东北地区属于老工业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成本收入比处于明显偏高的水平。
商业银行因客户、业务的侧重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经营模式,影响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进而影响到成本收入比。从客户结构看,为零售客户提供服务,需要设置以物理网点为主的各种销售渠道,对渠道的投入要高于公司客户。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个人金融业务收入占比高的银行,具有较高的成本收入比。由于金融资产的风险成本,体现在营业收入之外的金融资产减值损失中,净利息收入本身含有的风险因素尚无法扣除。因此,净利息收入占比高的银行,成本收入比应当偏低。
部分上市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受经营模式的影响,比较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前者营业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三倍,但规模效应对成本收入比的影响未显现出来。因为从经营模式看,中行的个人金融业务收入占比明显高于交行,净利息收入占比低于交行,“一高一低”对成本收入比形成负面制约。三家城市商业银行中,北京银行规模相当于另外两家城市商业银行的三倍,规模效应显著,加上个人金融业务收入占比低,净利息收入占比高,均对成本收入比形成正面推升。因此,成本收入比明显低于另外两家城市商业银行,该行成本收入比在16家上市银行中处于最低水平。但是,2010年,北京银行全年成本收入比为37.34%,较2009年上升3.09个百分点。成本收入比上升是公司增加对私贷款占比,员工费用占比上升所致。
而宁波银行虽然营业收入高于南京银行,因个人金融业务收入占比是后者两倍,是导致该行成本收入比偏高的重要原因。
我国银行业在创新思维的带动下,加快建立并完善了一级法人、市场营销、信贷审批、风险管理、资金管理、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等体制,进行多方位的综合配套改革,为全面提升全行经营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以上市城市商业银行为例,搭建适应现代银行要求的组织架构,确立垂直化管理模式,构建新型市场营销体系。按照“公司业务经营重心上移,零售业务经营平台下移,小企业银行业务流程化,国际业务全行做”的要求,对传统的业务线和产品线进行改革,形成公司业务、中小企业、资金经营、国际业务、零售业务、电子银行若干个集中经营单元;稳步推行客户经理制,建立起市场人员进退机制;加快专业化营销队伍组建,开展了产品经理、信贷经理、风险经理、审批经理岗位资格考试与认证,建立了专业化营销队伍;积极争取进入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序列,加快创新步伐,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围绕市场做规划,围绕规划做客户,围绕客户做方案,围绕方案配资源,围绕营销抓考评”,积极实施市场营销规划,显著提升了银行运营的效率。
注释:
1.成本收入比,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计算公式:成本收入比率=营业费用/营业收入×100%。指标释义:营业费用是指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编制的损益表中营业费用。营业收入是指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编制的损益表中,利息净收入与其他各项营业收入之和。成本收入比率是银行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反映出银行每一单位的收入需要支出多少成本,该比率越低,说明银行单位收入的成本支出越低,银行获取收入的能力越强。因此,成本收入比率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