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桂芝
(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二总队,六盘水 553004)
六盘水市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及防治
游桂芝
(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二总队,六盘水 553004)
六盘水市为地质灾害多、高发区,近年罕见的灾害性天气诱发隐患点大增,全市防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在对2010年地质灾害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地质灾害特点及防治工作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建议。
地质灾害;现状调查;防治;六盘水市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辖区面积9 914 km2,辖盘县、水城县、六枝特区、钟山区4个县(区)级行政区,截止2008年底全市人口298.17万人。区内的高原斜坡、深切河谷河间地块、山地地带地下水埋藏深度大,而谷地特别是水城盆地隐伏岩溶发育、地下水埋藏浅,采、排地下水易引发岩溶地面塌陷;岩层大多软硬质岩层相间叠置、软基硬质陡崖众多,易产生崩塌、滑坡;区内玄武岩等碎屑岩分布较广,岩体风化严重,松散层厚,形成泥石流的物源丰富;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炭著称,截止2009年底全市煤炭保有资源量190.27×108t,有305家煤矿山、167家选治加工企业等,人为工程活动强烈。因此六盘水地区引发地质灾害的环境地质条件充分,为地质灾害多发、高发区。自《六盘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15年)实施5a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但遭受2007年来罕见冰雪凌冻及2010年100a一遇的持续干旱,又在后期强降雨等灾害天气后,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隐患点,全市地质灾害现状发生了重大变化,防治工作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据调查,六盘水市地质灾害灾种主要有滑坡、地裂缝、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6种类型。滑坡多发育在泥岩、砂岩或砂岩、灰岩与泥岩、页岩互层及玄武岩出露的、人为工程活动强烈的地区,所处构造部位大多为褶皱紧密,断裂发育;地裂缝主要分布在各大采煤区;崩塌主要分布于地形陡峻的陡坡或陡崖地段,所处部位常为断裂及节理发育、褶皱紧密地段;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地形切割强烈、坡降较大、植被较差、雨量相对集中的中低山区以及一些大中型矿山的固体废弃物堆场及其下游地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水城盆地等碳酸盐岩岩类出露、岩溶发育、地下水活动强烈的低洼地区。岩溶塌陷的诱发因素以工程活动为主(开采地下水),其他灾害引发因素主要是强降水(特别是大~暴雨)。
截止2010年8月底,全市共分布有地质灾害(隐患)点980处,其中滑坡644处、地裂缝214处、崩塌74处、泥石流14处、地面塌陷26处、不稳定斜坡8处,遍及4县(区)的全部98个乡镇,各行政区分布数量和分布密度具明显的差异性(图1),即盘县灾害(隐患(点)数量最多,钟山区最少;盘县、六枝特区、钟山区灾害密度接近,水城县相对较稀。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7 248户147 404人居民的生命受地质灾害威胁,受威胁财产约111 744万元。各县(区)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及受威胁情况见表1,各种类型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及受威胁情况见表2。
图1 地质灾害数量及密度分布图Fig.1 Distribu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ir density
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分类现状:按规模分,大、中、小型分别为43处、34处、903处,以小型为主,各占总数的百分比依次为4.39%、3.47%、92.14%;按险情分,特大、大、中、小型分别为6处、435处、481处、58处,各占总数的百分比依次为0.61%、44.39%、49.08%、5.92%,发灾点分别为751处、229处(其中199处为采煤活动引发),分别占总灾点数的76.6%、23.7%,以自然灾害为主。2004年,人为引发灾点占总灾点数的30.5%。由此可见,自然引发的灾点数比率有上升趋势,而人为引发的灾点数比率有下降趋势。按稳定性分,稳定性差、较差、好分别为416处、554处、10处,各占总数的百分比依次为42.45%、56.53%、1.02%,稳定性差、较差所占比重较大。
表2 六盘水市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受威胁情况统计表Table 2 Various types of geo-disasters(hidden)and their threats in Liupanshui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六盘水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展,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
(1)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已成立了六盘水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特区也相应组建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立了“六盘水市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各县、区、特区相关部门参加;建立了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总结制度。针对罕见冰雪凌冻、持续干旱、后期强降雨等灾害天气后不断增加地质灾害隐患(点)现状,六盘水市2010年还建立了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汛期24h值班制度等。
(2)基础调查工作显著。1990年,完成了六盘水市1∶50万地质环境调查;2002~2003年,各县(区)完成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2004年,完成了六盘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15年);2006~2008年,各县(区)完成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0年,对新增灾害(隐患)点进行了补充调查,完成了六盘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0~2020年)。上述工作基本上查清了我市地质灾害的位置、类型、规模、环境地质条件和发展趋势、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奠定了科学基础。
(3)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有了一定进展。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建立了灾害点群测群防网络。2004年以来,全市地质灾害成功预报9起,避免388户1 455人伤亡,其中最典型的有3起,即2007年6月9日凌晨1时左右发生的盘县刘官镇水洞村九组滑坡,避免76户268人伤亡;2009年5月29日凌晨3时左右发生的六枝特区岩脚镇木贡村6组滑坡,避免15户58人伤亡;2010年5月12日发生的水城县化乐乡猫场村滑坡,避免127户504人伤亡,经济损失达800万。
(4)主管部门不断加强建设项目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管理,严格资质审查。
(5)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逐步开展。据统计,通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全市有21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初步治理和避让,投入治理、搬迁资金10 518.5万元,受益群众2万人,取得了较明显的社会效益。此外,至2009年对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投入资金约9.5亿元的综合治理经费,用于盘县干沟桥中心、断江花苑、盘江花苑、柏果花苑、火铺花苑,水城矿务局大湾、老鹰山、汪家寨、大河花苑、明景小区、六枝东城花苑小区等安置工程。同时,还通过多渠道解决搬迁资金的方式,积极争取危房改造、茅草房改造、棚户区改造等项目资金,共计搬迁5 122户,19 204人。
近年来,全市在地质灾害防治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与防灾减灾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尚未健全,监测信息传输及处理系统不完善。全市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有效覆盖面积较少,加之监测设备简陋,监测手段单一,技术人员配备不足,监测网点布局不够科学,尚未能形成统一、有效的监测网络,远远不适应六盘水市地质灾害防治的严峻形势。另外全市尚未对地质灾害点监测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致使各地质灾害点的监测信息无法及时准确传输并得到及时预测分析,做出科学决策。
(2)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机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全市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基本以各级财政为主,还未完全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投入格局,致使防治经费投入不足,一些应尽快监测、治理、搬迁的地质灾害危险区(点),因经费不足未能及时组织实施,已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地质灾害防治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致使企业普遍存在重发展轻防治和只顾眼前局部利益的现象,人类不合理的工程经济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仍很严重,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一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着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的现象。
(4)地质灾害防灾意识不强。防灾宣传力度不够,致使有的地方各级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视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只重救灾,不重防灾”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广大群众也缺乏必要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防灾减灾意识不强,存在麻痹侥幸心理和依赖政府统包统揽的思想。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缺乏有效的避让、自救与互救措施和防灾应急能力不强。
(5)工程建设设防重视不够。工程建设设防至今尚未引起高度重视,有的建设项目和重点工程在场地选址、设防标准上忽视安全性评估而留下不少隐患,特别是山区居民建房,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目前全市高等级公路、国道、省道干线和所有山区公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危害和威胁。另外山区的居民点、学校、厂矿等房前屋后,存在大量的因削坡建房而引发的小型滑坡、崩塌隐患。
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是由内、外因素决定的,根据其发生发展规律,对症下药,是可以避免发生的,或对其进行预防,从而减轻灾害的损失[1]。笔者针对上述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工作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防治建议:
(1)对区内人为因素引发的矿山地质灾害占绝大多数现状,应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研究,为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对区内其他因工程建设引发的不少地质灾害现状,应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预审、报批制度。同时,对评估提出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应进行投入与重新选址的方案对比。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山体和植被的破坏,因施工造成的裸露石土应全部实施“绿色屏障”[2]。
(3)对区内自然发生或灾害性天气引发地质灾害较多的现状,宜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和技术手段逐步改善自然生态和地质环境,防止其进一步恶化,尽可能避免和减少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是防治地质灾害重要的治本之道。
(4)对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存在稳定性、险情等差异性的现状,在认真核实地质灾害隐患点灾情、险情、稳定性的基础上,根据灾害的实际情况,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列入工程治理或搬迁计划。
(5)对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应加强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工作;应采取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强化管理;健全地质灾害防治规章和制度建设;加强宣传培训,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建设;利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及信息化水平;多渠道筹措防治资金,确保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有效治理或搬迁等措施。
综上所述,区内地质灾害现状具有数量较多、灾种较齐全;规模以小型为主;险情以大、中型为主;引发因素以自然灾害为主;多数隐患点稳定性差、危险性大等特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仍存在很多不足,通过对具体的灾害现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建议,供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及规划提供参考。
[1]崇婧,等.镇江市边坡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J].灾害学,2002,17(1):20-25.
[2]六盘水市地质特征及防治对策[J].资源与产业,2006,(2):89-92.
[3]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六盘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0~2020)[R].2010.
[4]国土资源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 施 细则(修订稿)[S].2006.
GEO-HAZARDS AND THEIR TREATMENT IN LIUPANSHUI,GUIZHOU
You Gui-zhi
(2-nd General Geological Team of Guizhou Nonferrous Metals and Nuclear Industries Geological Survey Bureau Corps,Liupanshui 553004,China)
Geo-disasters occur frequently and in large quantities in Liupanshui.There exists a challenge in handling hidden geo-disasters with their increase caused by the severe weather disasters in recent years.Based on the 2010status survey of geohazards,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isting prevention &treatment work are summarized,and some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geo-hazards;status survey;countermeasures;Liupanshui
X141;X143
A
1006-4362(2011)03-039-04
2011-04-06 改回日期:2011-05-23
游桂芝(1976- ),女,苗族,贵州天柱县人,高级工程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地质工程,目前从事地质及地质灾害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