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20 11年1月,《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从民众消费观念状况、民众对消费满意度、中国消费环境状况、中国消费政策和中国消费结构等五个方面来对我国“消费小康”进行了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监测数据,得出中国消费小康指数为78.7分,比上年度77.1分增加1.6分。其中,民众消费观念状况、民众对消费满意度、中国消费环境状况、中国消费政策和中国消费结构指数分别为69.6、78.0、72.1、91.1、76.5分,比上年分别增加2.2、1.3、2.1、0.8、1.9分。
本年度中国消费小康表现良好,主要体现在老百姓消费水平提升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但中国消费小康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却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由于居民消费慢于经济增长,使居民消费率(即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1978年居民消费率为48.79%,八十年代基本都在50%左右波动,但九十年代以后,逐年下降,2009年降至35.11,比1978年下降了13.68个百分点。在这个过程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对全体居民消费的影响也此消彼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逐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逐步减小,1990年,城镇居民消费规模第一次超过农村居民,成为居民消费的主导部分。之后,这一趋势不断强化,2009年,在居民消费中,城镇居民消费的比重已达到76.2%,农村居民消费的比重只有23.8%,农村居民消费率也降到历史最低点,只有8.36%。
在居民消费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都在扩大。
从城乡差距看,不仅消费总额的差距在扩大,而且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也在扩大。2009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总额之比(农村居民消费总额=1)为3.2,比1990年提高了2.2;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之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1)为3.7,比1990年提高了0.8。消费总额的城乡差距相对较小,但差距扩大得快,人均消费水平的城乡差距较大,但差距扩大得慢,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呈稳定的态势,基本都在3.7左右。
从地区差距看,人均消费水平地区间的差距较大,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1993年以来,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最高的地区一直是上海市,最低的地区主要是西藏,有些年份是贵州或甘肃。1993年,人均消费水平最高与最低地区之比(最低地区人均消费水平=1)为5.3,2009年扩大到7.3,比1993年提高2.0。分农村和城镇居民看,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地区差距比城镇居民的地区差距大一些,其中农村居民的地区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城镇居民的地区差相对比较稳定,但近几年有扩大的趋势。
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支出17248元,比上年增长17.0%,增速高于上年9.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1%。其中,人均消费性支出12265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1%。而人均非消费性支出4984元,比上年增长42.2%,增速高于上年49.0个百分点。其原因主要是购房与建房支出上涨过快,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购房与建房支出1507元,比上年增长150.1%,占非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0.2%,比上年高13.0个百分点。房价的过快上涨对居民的日常消费将产生一定的挤压和抑制效应,也会影响到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政策的实际效果。这也可从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反映出来,2010年第三季度调查结果显示,预期房价上涨大幅上升,居民储蓄、消费意愿略有下降,但居民购房意愿没有明显变化,投资意愿有所上升。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特别是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主要公共服务支出比重会明显上升。2008年,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为28.9%,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和3000~5000美元之间的国家相比,分别低近14和25个百分点。政府服务供应不足,说明在国民收入第二次分配时,居民所得极少,迫使居民用自身收入来支付本应由政府支出的开支,客观上挤占了居民消费,并从心理上降低了居民的消费预期,导致储蓄率偏高。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进入小康,恩格尔系数下降,从商品消费到服务消费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我国服务业不发达,特别是金融、教育、咨询、医疗、家政等行业发展滞后。2009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4%,而世界平均水平为68%,发达国家为72%,发展中国家为52%。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严重影响了居民消费升级,也影响全国的就业水平。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 提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