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县牦牛生产现状及发展措施

2011-12-10 04:10:57李德寿
养殖与饲料 2011年8期
关键词:畜群野牦牛种牛

李 娟 李德寿

1.青海省海晏县哈勒景乡兽医站,青海 海晏 812200;2.青海省海晏县兽医站,青海 海晏 812200

海晏县牦牛属环湖型,常年生活在海拔3500 m的高寒地区,主要分布于甘子河、青海湖和哈勒景3个牧业乡。牦牛在特殊的生态环境和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很强的生活能力及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特性。探索其发展途径,是发展海晏县畜牧业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

1 生产现状

1.1 自然概况

海晏县地处青海湖东北部,属祁连山东部大通山地段的青海湖内陆盆地,滩地和低山丘陵分布广,面积大;海拔3000~3500 m,年均气温约0 ℃,年均日照时数为2882 h;作物生长期120~142 d,牧草生长期约 150 d;气候干旱多风,属高原亚干旱气候。

1.2 饲养规模

海晏县5乡1镇 29个行政村,总面积45.80万hm2,可利用草场面积 27.84万 hm2。农牧区共5040户,总人口21198人,现有各类牲畜51.29万头(只、匹),其中牦牛3.64万头,能繁母牛1.80万头(占牦牛总数的49.45%)。

1.3 外貌特征

牦牛体躯矮长,四肢短细,蹄小而尖,头大额宽,胸深宽,背腰略凹陷,尻狭而斜,尾中下端长有帚状长毛。

1.4 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1.5岁公牛体重56.00 kg,母牛体重50.00 kg;成年公牛体重323.15 kg,母牛体重210.63 kg;公牛屠宰率为45.86%,母牛屠宰率为46.56%。

2)产乳性能。牦牛泌乳期为153 d,日挤乳2次,年平均产乳257.03 kg。

3)毛绒产量。幼年牛1.13~1.97 kg,成年牛1.53~2.62 kg。

4)役用性能。主要是驮运、次为乘骑,一般驮重50~100 kg可日行25~35 km。

5)繁殖性能。牦牛性成熟年龄为2.0岁;公牛初配年龄为2.0岁,母牛初配年龄为2.5岁;母牛的发情周期为21.3 d,妊娠期为256.8 d,繁殖季节为每年的4-7月份。

1.5 改良状况

1954年引进黑白花种牛,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对黄牛、牦牛进行了改良;20世纪60年代用黑白花、西门塔尔、秦川种牛与当地牦牛本交,但因诸多因素使改良未能推广;自2001年始,引进野牦牛与家牦牛进行亚种内杂交,以提纯复壮家牦牛和提高其受胎率;至2010年,从大通种牛场及玉树、祁连各地引进含1/2野血公牦牛505头;累计繁活牛约13000头。2006年研究人员对野牦牛的杂交后代进行了屠宰测定,公、母犊牛初生重比当地犊牛分别增加1.12、0.90 kg,增重分别提高8.57%、6.97%;周岁牛平均体重增加15.00 kg,增重提高26.52%;胴体重增加6.80 kg,效果十分显著。

2 存在的问题

1)可利用草场过少,草质下降。近几年由于牲畜数量增长较快,如存栏数从1990年的35.81万头(只)发展到现在的51.29万头(只),使草地良性循环遭到破坏,草质普遍下降。

2)饲养管理粗放,使牦牛生长发育受阻。牦牛生产仍然是传统落后的饲养方式及掠夺式的经营管理,如母牦牛日挤奶2次,缩短了其放牧和抓膘的时间,加之挤奶限制了犊牛吮食母乳,使母牛、犊牛同时处于饥饿状态、生长发育均受阻。因此,牦牛长期处于低营养水平,限制了其潜力的发挥和生产性能的提高。

3)畜群结构不合理。生产母牛所占比例较小,非生产牛数量较多;饲养周期长,畜群周转较慢,导致出栏率和商品率低,影响了总的经济效益。

4)杂交优势利用率低。长期以来,对种公牛不进行科学地选择和培育,在本群中随意留种,严重近交繁殖;对引进的野血公牦牛管理不善,利用率不高,致使畜群平均生产水平下降。

3 发展措施

1)加强草原建设,提高草地生产力。加强以围栏和牧区水利为重点的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缩减牲畜数量,合理利用牧草资源,建立饲草料种植基地,增强牧草供给能力。

2)改善牦牛饲养管理条件。在充分利用夏秋季草场资源的同时,加强冬春季枯草期的补饲和放牧管理,推广圈舍改造和暖棚保暖技术,以达到保膘、增重、提高产肉率的目的。

3)加强犊牛培育,提高犊牛繁活率。犊牛出生后应吃到较充足的初乳,当母牛开始挤奶时,应对犊牛进行补饲草料;同时加强对母牛的饲养管理,延长母牛的放牧时间,加快犊牛的生长发育。

4)调整畜群结构,提高母牛比例。调整牛群结构的目标是在保持牛群正常周转的前提下,尽量提高母牛的比例。逐年保留育成母牛,适当延长成年母牛的饲养年限;控制适龄母牛的出售,使母牛比例增加到55%以上。既能减轻草场压力,又能提高牦牛繁殖率、出栏率和总增率。

5)加大改良力度。以海晏县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动力,加强对种公牛的培育、管理和使用,充分利用野牦牛生长发育快、体格大、产肉多、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强的优势。从大通种牛场引进含1/2野血公牦牛与当地家牦牛杂交;引用野牦牛冻精与核心群牦牛采用人工授精技术配种,以生产优质犊牦牛、提高牦牛生产性能。

6)加强疫病防治。根据海晏县牦牛疫病流行规律,加强对口蹄疫、牛出败、炭疽等疫苗的预防注射和布鲁氏杆菌病的检测,严格淘汰阳性牛;同时,按寄生虫的活动季节动态驱除体内外寄生虫,使牦牛生产健康、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畜群野牦牛种牛
如何加强我国种牛、种羊防疫体系的建设
兽医导刊(2020年23期)2020-12-30 22:14:02
羊疥癣病如何预防
农家之友(2019年12期)2019-01-15 12:50:48
濒危野牦牛的分布、种群、致危因素及保育
大雨过后如何预防畜群疾病暴发
241 头澳大利亚种牛空降太原山西检验检疫局完成现场检疫工作
如何加强我国种牛、种羊兽医防疫体系的建设
“流动畜群”致富经
野牦牛 可可西里的最后守望者
绿色中国(2014年6期)2014-09-18 02:12:40
野牦牛 荒原的沉默者
玛依岗日的野牦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