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凯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青海 湟源 812100
三江源地区草原退化、生态恶化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危害生态环境安全的首要因素。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已步入举步维艰、难以为继的境地,草原生态畜牧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调整和管理草原生产的系统工程体系。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从生态学观点对三江源草原生态进行了论述,旨在使草原资源产业链延伸增值、效益不断提高,从而使草原进入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状态。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总面积36.3万km2,被誉为“中华水塔”。同时,三江源也是中国生态环境的极敏感区和气候变化启动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气候干燥,无绝对无霜期,海拔均在4000 m以上,年均气温为-4~5℃。
三江源地区草原已呈全面退化态势,其中,土壤沙化、盐碱化及中度退化以上的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0%~60%[1]。严作良[2]报道,三江源草地面积1600万hm2,其中,中度退化草地面积为360万hm2,重度退化草地面积为96万hm2。牧草高度与 20世纪80年代相比,普遍下降30%~50%,生长优势最强的蒿草从20世纪80年代的6~8 cm降到2008年的3~5 cm。水土流失严重,2008年长江流域流失水土320万hm2、黄河流域流失水土750万hm2,占三江流域总面积的50%。沙尘暴时有发生,三江源地区风速为3.4~4.5 m/s,最大风速为25.0 m/s;黄河地区沙化土地面积约12.7万hm2,长江地区沙化土地面积约195.0万hm2。
根据中国草地类型分类的标准和中国草地分类系统,三江源天然草地可划分为9个草地类、7个草地亚类、28个草地组、173个草地类型,面积2948.16万hm2,占青海省天然草地总面积的80.88%,是三江源天然草地的主体[3]。三江源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3161.03万hm2,平均每667 m2产青草167.88 kg,天然草地载畜量为3625.45万羊单位[4]。目前青海省境内受到威胁的生物物种占总类数的15%~2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0%~15%[5]。
1)草畜矛盾突出,超载现象严重。由于草地生产力逐年降低,三江源草地的载畜能力一再下降。近年来,随着人口、牲畜总量的增长和农牧区人均草地的减少,草原可持续发展缓慢,牧草质量不断下降,造成全县草原资源利用紧张,畜多草少的情形已非常严重。
2)鼠虫危害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三江源草原鼠害发生面积为973.33万hm2,严重危害面积达733.33万hm2;虫害发生面积为240.46万hm2,危害面积达191.08万hm2。鼠虫危害面积占青海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3.28%。
3)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不合理,超载过牧。三江源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和技术力量薄弱,畜牧业生产在20世纪80年代前基本处于传统、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的经营阶段。同时,由于片面追求存栏数和年净增率,忽视了经济效益和对草地资源的保护。加上畜种结构和畜群年龄结构不合理,增大了草地的负担,进一步突出了草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另外,在草地投入、产出比例严重失调和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的情况下,进行掠夺式经营,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1)合理配置草畜资源。草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主要通过建立产权制度体系和草地管理体系等来实现,通过草地资源的的合理组合,使其维持在埋地生态闸值水平下,从而提高草地生态产出能力和草地资源利用率。通过实际载畜量的变化判断对草地资源利用的程度和效益,通过畜群结构和出栏情况合理配置载畜量,走科学养畜与科学保护、利用草原的可持续发展路线。
2)加快草场建设,执行科学的划区轮牧和休牧禁牧制度。在划区轮牧和休牧系统中,对重度退化的草地进行围栏保护,禁牧2~3年后可完全恢复;对轻度和中度退化的草地进行分时段轮牧,这种科学的轮牧加上合理的灭鼠和先进的播种技术完全可以达到恢复草地植被的目的。
[1]施建军,马玉寿.“黑土型”退化草地优质牧草筛选试验[J].青海畜牧兽医,2008(增刊):1-6.
[2]严作良.江河源区草地退化状况及成因[J].中国草地,2003(1):24-75.
[3]范泞慈.青海省天然草地类型、特点及发展利用[J].青海畜牧兽医,2001(1):32-35.
[4]赵小娟.青海省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治理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J].草业与畜牧,2008(10):25-33.
[5]王耿绪.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及综合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