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娜 张党锋
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陕西省西安市 710077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及健康教育
金晓娜 张党锋
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陕西省西安市 710077
腰椎间盘突出 发病机制 健康教育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是指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致髓核突出,突入椎管,刺激或压迫硬膜囊或脊神经根,引起腰痛、股神经或坐骨神经痛为主的一组综合症候群[1]。本病多发于青壮年,是腰腿痛常见及重要的原因,该病发病后引起腰痛、坐骨神经痛等持续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现就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和健康教育总结如下。
1.1 病因 目前认为腰椎间盘退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原因。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盘状纤维软骨组织[2]。由中央部的髓核和周围部的纤维环两部分构成,正常的椎间盘坚韧、富有弹性,可起到缓冲外力时脊柱的震动作用。椎间盘是人体最大的无血运组织,其供养血管一般在出生后8个月就闭合,营养主要靠软骨终板的渗透作用,因而极易发生退变[3]。随着年龄的增长,纤维环和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使髓核张力下降,椎间盘变薄,椎间隙也随之变窄,周围韧带松弛而产生裂隙,是椎间盘突出的内在基础。另外,椎体软骨板为椎间盘的重要营养通路之一,其对椎间盘的正常代谢及功能的发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脊柱承受压力较大时,椎体软骨终板的形态首先发生改变,进而引起椎间盘营养障碍和退变[4]。因此,脊柱的慢性损伤也是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椎间盘退变后,髓核组织的含水量降低,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且可因椎间盘破裂突出压迫神经根及硬膜囊而产生神经症状[5]。
1.2 发病机制 近年来,虽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但有关突出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引起腰痛和下肢根性神经痛等症状,有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尚不很清楚。目前主要的理论有:机械压迫学说;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椎间盘自身免疫学说。
1.2.1 机械压迫学说。神经机械压迫压应力对神经可产生直接的机械效应和通过损害神经血液供应而产生间接效应。缺血对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更甚于压力本身,神经受压产生的机械效应包括神经纤维变形,神经根比周围神经对压迫更加敏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神经根的动脉血流终止,静脉淤血所致毛细血管逆流是神经根压迫综合征的一个重要病理生理机制。
1.2.2 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受压的神经根或脊神经节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炎症介质来源于退行性变化的椎间盘中的许多物质:如乳酸、糖蛋白、氢离子等,而且来源于神经根周围局部炎性反应组织所释放的内源性化学物质,包括缓激肽血清素、组胺、乙酰胆碱、前列腺素E1、E2和白三烯等均有炎性反应的致病作用,这些物质可刺激敏感的C和A类传入纤维,神经根损伤区周围的炎性介质可刺激神经根或神经根鞘。因此,椎间盘破裂后伤害性物质释放出来,即使在没有突出椎间盘的直接压迫下,也可导致坐骨神经痛[6]。生物化学物质和神经肽在疼痛感受中也起重要作用,慢性损伤可造成这些物质的释放增加,这些物质可兴奋,分布于皮肤、骨关节和肌肉中对机械刺激敏感的C和A类伤害性传入纤维,不但造成和促进损伤区的炎症和组织增生修复,而且这些神经源性炎症介质还可直接刺激损伤区外周伤害性感受器,从而导致疼痛的易化和发生[7]。
1.2.3 椎间盘自身免疫学说。在机械压迫学说和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基础上,Nay lar等最早提出自身免疫学说,椎间盘髓核是体内最大的、无血管的封闭组织,与周围循环毫无接触,由于椎间盘这一特殊的解剖结构,因此根据免疫学家Bumet的克隆选择学说,人体髓核组织被排除在机体免疫机制之外,即所谓髓“隐蔽抗原”。当椎间盘退变,髓核突出,在修复过程中新生的血管长入髓核组织,髓核与机体免疫机制发生接触,可能成为不能被自身免疫系统识别的“非己”成分,即可导致免疫应答形成,激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导致慢性炎症发生,引发腰腿痛。这一理论已在动物实验上被证实[8]。
2.1 心理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可引起患者出现腰痛、坐骨神经痛以及下肢麻木等症状,甚至大小便困难,多数患者症状时轻时重,有的自行一些非正规的治疗,当来医院就诊时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病痛折磨,精神焦虑,对治疗存有疑虑,因疼痛、全身肌肉紧张,出现抵触心理,这样不但收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疼痛。因此实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向患者耐心讲解,使患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各种治疗方法获得初步的了解,同时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发现其心理情绪并进行疏导,并介绍一些经过正规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案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安全感,消除其紧张与顾虑。研究表明[9],通过暗示性心理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因长期身体疼痛产生的各种心理性疼痛有着明显的改善。
2.2 合理膳食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缺乏运动,加之长期腰腿痛、活动受限,往往食欲减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生冷、油腻食物,以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蛋白质、丰富维生素为原则,控制体重,减少腰椎负担。多吃蔬菜和水果,以防便秘。适当饮茶,茶叶中含有儿茶酚胺和茶碱、咖啡因和多种维生素,可增加血管柔韧性,促进血液循环。
2.3 生活护理 注意腰部保暖,防止受凉,受凉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诱因[10]。特别是初冬季节,应早穿保暖衣裤,避免腰部受风、寒、湿、冷的刺激,经常做腰部热敷、热浴等温热的物理治疗。防止便秘、咳嗽、喷嚏等诱发因素,因咳嗽、喷嚏、便秘均可使腹压增加,诱发或加重疼痛。
2.4 休息制动 有研究表明[11],椎间盘的内压因姿势不同而异,坐位时为 15kg/cm2,直立时减少30%,卧位时减少50%,两膝屈曲平卧时脊柱椎间盘内压最低。卧床休息使腰椎间盘失去重力的影响,改善局部微循环,使紧张的肌肉、韧带、关节囊松弛,从而改善局部充血,减轻水肿,进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而缓解疼痛。同时,卧床休息还能避免因活动而加重无菌性炎症[12]。卧床休息应睡硬板床,仰卧位,并绝对卧床休息3~4周,减轻上半身对腰椎的负担,减少椎间盘承受的压力,缓解原先突出椎间盘组织对神经根局限性的压迫,以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可在腰下垫一个软垫以维持腰椎自然的生理曲度,这样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忌久坐久站,避免负重及持重物。
2.5 腰椎牵引 腰椎牵引可使椎间隙增大及后纵韧带紧张,以利于突出的髓核部分还纳。方法[13]:床尾垫高10~20cm,取头低脚高位,腰椎牵引带反向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0~1/7,时间为30m in,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每天1~2次。牵引力的大小、牵引时间应根据患者体质强弱及病情而定。
2.6 腰部锻炼 腰背肌功能锻炼可以加强腰背部肌肉力量,调节局部肌肉韧带张力,增加腰椎稳定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预防或减轻神经根及硬膜囊的压迫和粘连[14~16]。纠正脊柱失稳和防止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同时锻炼脊柱的各方向活动度,可增加腰椎的灵活性。因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健康患者均应进行这方面的健康宣教,鼓励平常进行规律腰部锻炼,以达到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目的。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3~4周,待症状明显减轻后,方可进行腰部锻炼,活动范围和数量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目前公认的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有以下两点。研究表明,与未经功能锻炼的患者相比,经过腰背肌功能锻炼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率显著降低[14,17]。
2.6.1 仰卧5点支撑法。患者取仰卧位,腰下垫一薄枕,双手抱于头后,以头后枕部及肩背部作上半身支撑点,以两足底作下半身支撑点,腰背肌收缩,使腰臀部挺起离开床面,呈拱桥型,挺达最高点后坚持约2s,然后将腰臀部慢慢放下,落在薄枕上,完成1次锻炼。这样一起一落为1次,每天锻炼分早、中、晚三段,开始时每段完成10次,循序渐进,以后每天每段增加2~3次,坚持3~6个月。要求幅度大,速度平缓,不宜快。
2.6.2 俯卧飞燕点水法。患者取俯卧位,以腹部为支撑点,腰背肌收缩,使上半身和下半身挺起离开床面,仅腹部着床呈一弧形。挺达腰背伸极限时短暂停顿,然后,慢慢放下,完成1次锻炼。这样一起一落为1次,每天锻炼分早、中、晚三段,开始时每段完成10次,循序渐进,以后每天每段增加2~3次,坚持3~6个月。要求幅度大,速度平缓,不宜快。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结果,机械压迫、炎性刺激、自身免疫是引起腰痛和下肢根性神经痛等症状的可能原因。医护人员要积极加强健康宣教,通过心理护理、合理膳食、生活护理、休息制动、腰椎牵引、腰部功能锻炼等,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使患者的功能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尽早回归社会。
[1] 孟庆云.神经阻滞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55-759.
[2] 柏树令.系统解剖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3.
[3] 李华壮,周跃.椎间盘组织工程研究进展〔J〕.中华骨科杂志, 2005,25(5):316-318.
[4] 徐宏光,邱贵兴.椎体软骨终板在脊柱退行性疾病及脊柱侧凸发病中的作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8):507.
[5] 金大地,瞿东滨,赵亮,等.腰椎间盘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术临床应用初步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5):284.
[6] 李鉴,李彦平,李树人.腰椎间盘突出症脑脊液炎性反应水平与V AS疼痛评分值的相关性〔J〕.现代康复,2001,5(2):48-49.
[7] 王建忠,周跃,梅芳瑞.腰椎间盘突出物中白细胞介素-1含量与根性痛的相关性〔J〕.现代康复,2001,5(1):39.
[8] Geiss A,Larsson K,Rydevik B,eta l.Au toimm une proper ties of nucleus pulposus:an experim en tal study in pigs〔J〕.Spine, 2007,32(2):68-73.
[9] 赵银仙.暗示性心理护理对腰突症病人心理性疼痛的影响〔J〕.哈尔滨医药,2008,28(5):65.
[10] 舒静.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探讨及干预〔J〕.湖南中医杂志,2007,23(5):38-39.
[11] 王明燕.第5腰椎间盘的非手术治疗疗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3):277-278.
[12] 李宪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家庭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 2003,7(4):635.
[13] 鲁静,谢静萍.腰椎间盘突出症健康宣教〔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166.
[14] 陈于阳.功能锻炼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9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4):604-605.
[15] 常殿霞.功能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8):135.
[16] 韩明舫,李春杰.功能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其机制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2):7284.
[17] 陈于阳.功能锻炼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96例临床观察〔J〕.颈腰痛杂志,2000,21(4):320-322.
R681.5+7
A
1001-7585(2011)10-1152-03
2011-04-08
(编辑璎珞)
病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