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健
2010年1月6日,我收到了最“昂贵”的生日礼物,我的论文在《体育教学》2010年第一期发表了。这对一个在教研路上探索的一线体育老师来说,简直就是最丰厚的回报。每当拿到《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和《体育师友》杂志后,首先就是迫不及待地看一下目录,看一看都有哪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看一看都有哪些人榜上有名。当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出现在眼前,内心深处充满了羡慕之情。特别是看到自己同事的名字和文章时更是羡慕得不得了,简直有点“嫉妒”的意思。内心深处在不停的反问自己:“同样是一线体育教师,为什么别人能写出如此水平的文章,我怎么就不会呢?这些观点和体验我也有过啊,怎么就写不出来呢?我在内心深处无数次的责问自己。”相信大多数基层体育教师都有这种体验,时刻期盼自己的文章能出现在CN期刊杂志上,那将是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一件无比荣幸的事。苦苦探索中的我自从参加了浙江省“领雁工程”的培训和学习,在与专家教授的交谈中找到了令我满意的答案:一线体育教师要搞好教科研,写出上乘之作,必须做好六个一。
知识的更新速度已经令所有的教师有点措手不及了,各种新的理念和方法是日新月异。一线体育教师的人文根底和写作技能本来就不具有优势,应该找一本适合自己的期刊杂志坚持学习,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营养,充实和武装自己。只要主动学习和不断地探索,基层体育教师同样可以做到学富五车,博学多才。在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自然就能透过教学的现象看到实质性的问题,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升华到理论层次,最终形成上乘之作也就水到渠成了。像《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和《体育师友》等杂志就是非常贴近我们一线体育教师体育教学的杂志。杂志中专家教授最新的理论知识让体育教师站在了知识的最高点和最前沿;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栏目,为一线体育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支撑;各类游戏的创编和组织教学可以丰富常态体育课堂;运动竞赛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弥补了基层体育教师的专业不足;一线话题更是聚集了常态教学中“草根”体育教师的心声。真所谓“一刊在手,为师不愁”。长期的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积累,会使在体育教研路上探索的一线体育教师的教学和写作水平提升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名师处在知识金字塔的最上层和最前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特色。在体育教研路上探索的一线体育教师不可能全部靠自己的体验获取直接经验,而向优秀的名师群体学习是我们获得间接经验和最新理念的最佳的方法和途径。笔者在“领雁工程”培训的过程中接触了不少的教授和特级教师,在和他们的交谈和学习中,让我受益非浅。他们对体育教学都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和见解,都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素养。那些知识和经验正是我们进行教学和科研急需的东西。而基层体育教师的培训往往是由省到县一级一级的培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理解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最后传授到基层的观点容易偏离了新理念的本身,不利于基层体育教师的学习和成长。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困惑和疑难问题时,直接向专家教授们请教能让我们缩短探索的过程,把握学习探索的正确方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家教授大都具有大家风范,平易近人,只要我们态度诚恳,虚心求教,他们都会倾囊相授,不会有一点保留。当然,前提是基层体育教师要有主动虚心的求学态度,平时积极的交流和请教,真正让师傅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良师益友。
基层体育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较少,每一个体育教师都要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培训中要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学习,平时要积极主动地寻找学习的平台。互连网虽然有大量的知识信息,但往往是粗制滥造的多,而精华的比较少,不利于体育教师的快速学习和提高。笔者自从加入了中国学校体育博客圈以后,感觉就像找到了知识的宝库,有着学不完的知识和经验,以至于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浏览博客圈里的文章。因为在圈子里有无数的一线体育教师中的佼佼者,像刘军、申克才、赵彦斌、张海平等老师,他们都是有着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知名体育教师。他们的博客非常充实,呈现的文章都是平时体育教学中积累的最真切的教学体验和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对基层体育教师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处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时刻都会觉得别人是那么优秀和积极进取,自己放松学习就会落后,平台会成为体育教师学习和进步的助推器。
孤军作战,往往是弹尽粮绝;而集团军上阵,却是柳暗花明。一种思想没有交流永远是一种思想,而两种思想交流碰撞后往往能产生第3种,甚至更多的思想。体育教师的教育科研同样需要有一个积极进取,互助合作的学习型团体。笔者曾向江苏的刘军老师请教过有关体育论文的写作,刘老师给我讲述了他与张世华、王安老师的合作与交流的故事。几位老师真诚的交流和跨区域的合作最终完成了《彩旗游戏》的编排。正如刘老师所说:“在宽松的环境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我们的发展推动了圈子的前进,圈子也同时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当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和写作时,自己容易进入思维定势的死胡同,这时如果能得到同行朋友的交流和指点,往往让我们更容易突破瓶颈,进入更宽阔的视野,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基层体育教师可以寻找优秀的学习群体,如中国学校体育QQ群、草根论坛、体育教学论坛等;也可以在自己的小区域范围内构建学习型团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和提高。
仔细阅读《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和《体育师友》杂志上的大量文章,发现那些上乘之作大部分都来源于基层体育教师平时的教学体验和心得。一线体育教师最大的优势是体育教学实践的感受和体验,这些是专家教授们不具备的。一线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认真分析教材的结构体系和特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效果,积极钻研常态体育教学,体验体育教学的过程,正所谓厚积博发。把自己通过教学实践获得的感受和体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那就是上乘之作。尽量不要刻意追求过深的理论,使文章变成既不像基础理论研究,也不像教学实践体验的“夹生饭”,那样就不具有学习和借鉴的价值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贵有自知之明,真正的教育智慧是自省、自知、自明、自强,在反思中教育和教学。体育教学的提高不能停留在上完每一节体育课就完事,而是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体育教学。体育教师要勤于反思,乐于反思。反思教学的成功之举,可以为自己积累丰富的教学策略;反思失败之处,可以吸取教训,改进教学方法;反思他山之石,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实现教学相长。只有经常反思,我们才能提炼出精粹的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的策略,教学水平才能获得提升和完善。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动态生成是考验每一位体育教师最好的方法,体育教师应该在动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一旦产生了教学灵感,就要及时记录下来,最好是坚持写自己的博客。因为灵感往往是瞬间即逝的,不马上记录下来就会烟消云散。经常反思和不间断地写作,就能积少成多,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跨入优秀教师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