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痫性脑病的CT诊断

2011-12-08 15:20杨爱莲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脑病子痫低密度

杨爱莲

(安塞县人民医院CT室,陕西 安塞 717400)

子痫性脑病的CT诊断

杨爱莲

(安塞县人民医院CT室,陕西 安塞 717400)

子痫性脑病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是临床常见的危及母婴生命的急症之一。近年来,由于CT的飞速发展,为子痫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证据。本文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CT运用时机、表现特征、影像学诊断、鉴别诊断等方面对子痫性脑病进行了总结分析,旨在探讨头部CT对子痫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提高对子痫性脑病患者头部CT改变的认识。

子痫性脑病;诊断;CT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ong Pregnancy)是妊娠期特有的常见性疾病,我国发病率为9.4%,国外报道为7%~12%[1]。该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孕产妇和围产儿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子痫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展的最严重阶段,子痫或先兆子痫往往导致高血压性脑病,即子痫性脑病(Eclampsia BrainIllness),这是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一种类型,临床主要表现有血压增高、剧烈头痛、头晕、浮肿、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精神状态异常等症状,多数患者可有急性到亚急性的高血压,常伴有抽搐发作,部分患者表现有皮质盲、视觉障碍[2]。如积极对症处理,本病的脑部损害可以大部或完全恢复;若不及时治疗则可致不可逆脑损害,甚至可导致死亡[3]。为探讨头部CT对子痫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提高对子痫性脑病患者头部CT改变的认识,本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子痫性脑病患者的CT诊断进展。

1 CT运用时机

子痫性脑病多数发病急骤,进展速度快,病程历时短,临床病例大多历时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有较长持续时间的病例很少见。因此,正确运用CT的时机对子痫性脑病的及时诊断非常关键。临床上一般在患者症状出现后24 h之内行影像学检查,复查时间分别为发病后24 h、48 h和一个月后[2,4-5]。头颅CT检查还应考虑到放射线对胎儿的影响,在检查时必须用铅裙遮盖孕妇腹部,对胎儿进行保护。虽然孕晚期胎儿发育已基本成形,头颅CT导致胎儿畸型的可能性很小,但有研究证明,CT对新生儿的免疫系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如病情允许,尽可能在剖宫产术后进行CT检查则更为安全[6]。

2 CT表现特征

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妇产科的普及应用,有关子痫性脑病CT表现方面的文献资料日渐增多。有人对血管造影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层面X线照相术进行了研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特别是发生子痫性脑病的患者,在发病时脑血管发生了痉挛,血管灌流已经阻断[6]。综合近年文献资料[7-10]表明,对子痫性脑病患者在发病中期及晚期行头部CT影像学检查,绝大部分患者可显示顶枕叶、额叶的白质、皮层内对称或不对称斑片状低密度灶影;少数患者基底节区可见对称性低密度灶影,有时双侧脑室和脑池也会显示不同程度的缩小,甚至伴小脑内低密度灶影;有些患者的双侧基底节区可见多发性小块状梗死和出血灶,并伴有中线结构的轻度移位;也有少数患者在发病当时不能显示异常病灶,但随病程进展会发现双侧顶枕叶、额叶及基底节区有明显低密度灶影;极少数患者在发病早期进行CT检查时,未发现明显异常病灶,不能及时显示病变。

3 CT影像诊断

头部CT横断面扫描可以反映出子痫性脑病具广泛性脑水肿的基本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呈边界不清的弥漫性、对称性低密度灶影,以大脑半球的上后部,尤其以顶叶和枕叶最为明显,以后循环分布区为好发部位,多表现为双侧顶枕叶的白质或皮质内基本呈对称性斑片状低密度灶影,双侧额叶、双侧基底节、大脑镰旁白质内亦可见低密度灶影[11-13]。早期病例多无明显占位病变,严重者表现为脑室、脑池受压,变小或闭塞。增强CT扫描对病灶无明显异常强化[4]。经过对症治疗,子痫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大多在7天至3个月内得到明显改善或彻底痊愈。在治疗过程中行CT复查,可显示病灶范围会随患者逐渐康复而不断缩小,直至几乎或完全消失。这说明,头部CT横断面扫描不仅能发现主要位于顶枕叶白质及皮质内的病灶,还能观察病变的动态发展过程,并判断预后。早期发现并及时确诊子痫性脑病,可立即对症处理,避免不必要的治疗性诊断,使得患者多有良好预后。

4 CT鉴别诊断

子痫性脑病不同于脑梗死、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及脱髓鞘等疾病,需要与之相鉴别[4]。

(1)脑梗死:在急性期由于水分增加,CT可表现两种影像学改变:其一为病变区密度影减低(皮质和髓质缺乏密度影差异),这种减低现象在病变早期一般不显著;其二为病变区体积增大所致的占位效应,病情轻者表现为病变区脑组织肿胀,脑沟、脑裂消失,病情重者则表现为中线结构向对侧的移位,这种占位效应的显著程度与脑梗死面积的大小呈正相关[4]。这两种影像学效应改变,一般在发病后24 h或更长时间之后才出现典型表现,3~5 d达到极点。一般早期CT征象有MCA高密度征、豆状核模糊征、岛带征、灰白质界限不清、逗点征、脑沟变浅、脑裂变窄等。

(2)CVT:妊娠、围产期、脱水为常见致病因素,常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因缺乏典型的临床征象,临床诊断较为困难,误诊率较高。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出血性或缺血性梗塞,可显示出“空delta征”、“条索征”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表现特征[14]。头部CT在病程早期可显示正常,随病程进展可显示多发性病灶,多为双侧对称出血性病灶,也可表现为低密度影病灶(静脉性脑梗死)。

(3)脱髓鞘疾病:典型MRI表现为脑室旁白质区散在、多发的椎圆形异常信号影,与侧脑室相垂直,“直角脱髓鞘征”较有特异性,新旧病灶交替,增强扫描可有块状或结节样强化,结合病史亦可鉴别[2]。

5 结语

综上所述,子痫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在孕产妇出现血压较高并有头痛抽搐等临床症状时,应考虑到子痫性脑病的可能性。头部CT检查对子痫性脑病的诊断率高,具有扫描快速、定位准确等特点,能够给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由于子痫性脑病患者具有前述CT影像学特征性改变,因此及时进行头部CT检查,可在排除脑血管急症的同时,做出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准确指导临床对症治疗,避免不必要的诊断性治疗、延误病情和加重患者负担等现象发生。

[1]乐杰,谢幸,丰有吉.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7.

[2]高波,吕翠,王学建.子痫性脑病的影像学诊断[J].医用影像学杂志,2005,15(11): 921-924.

[3]Fewel ME, Thompson BG, Hoff JT.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 review[J]. Neurosurgical Focus, 2003, 15(4): 1-16.

[4]符水,康占龙,张文清.子痫性脑病的CT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2009,47(9):100-101.

[5]高继勇.14例子痫性脑病CT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12):1536-1537.

[6]rommer BL, Homer D, Mikhael MA. Cerebral vasospasm and eclampsia[J]. Stroke, 1988, 19(3): 326-329.

[7]鲍海华,赵希鹏,李洁,等.高海拔地区子痫性脑病的CT和MRI表现[J].使用放射学杂志,2006,22(9):1035-1037.

[8]徐玉琴,徐小辉, 徐浩,等.子痫性脑病的CT和MRI特征[J].医学研究杂志,2008,37(2):86-88.

[9]徐春华.子痫性脑病的CT和MRI特征对比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7):883-885.

[10]杨兰英.子痫性脑病的影像学表现[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8,17(2):91-93.

[11]胡大章,卢晓,蔡庆.妊高症患者的颅脑CT影像学变化[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4):383.

[12]许有生,蒋琰瑛,邬万新.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头颅CT表现2例[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2):1160-1161.

[13]马林,娄昕.神经系统影响诊断必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72-174.

[14]马效德,高波,吕翠,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2:242-244.

R445

A

1672-2639(2011)03-0041-02

2011-06-10;责任编辑徐文梅]

猜你喜欢
脑病子痫低密度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75型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胆红素检测在冠心病中研究分析
新型低密度Nb-Ti合金组织及性能研究
MRI,CT检查诊断酒依赖致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效果对比
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阿司匹林配合钙剂和叶酸预防子痫前期的效果观察
联合用药,“坏胆固醇”一个月达标
子痫前期是什么病?
如何防范子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