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至
岭南洪拳
文/周至
岭南洪拳,即洪家拳,是广东传统武术五大名拳之一,港澳台地区和海外侨胞又多称之为洪家拳。与北少林大小洪拳、大鸿拳和洪门会的拳术不同的是,岭南洪拳传自洪熙官。洪熙官,清朝康熙年间生于福建漳州,幼习少林拳术,是南少林俗家弟子。
洪熙官习武的经历,传世的武术著作多有记载,如姜侠魂在《少林拳术图说弁言》中记载:“时熙官为少林派中后起之秀,因复仇心切发奋再入少林寺,学艺三年,离少林偶遇铁头僧,为所击败。三入少林寺,师锢于楼,命其坐中四平马解绳结一百零八,绳粗如臂,为细麻粗成,年余将麻催裂后,结始解,其十指坚韧非常,任触铁石,亦如摧枯拉朽矣。师又命其练习跳跃之术,携饮食满簋,纵跃上下而不用梯,点滴不倾溢于簋器外始可,年余既成出寺,访铁头僧,僧以头击洪,洪以十指捻之,铁头碎,毙焉。洪遂成名。”
永春白鹤拳仙师方七娘曾传授洪熙官武艺。洪拳名师林世荣先生在《虎鹤双形》拳谱中记述:“永春(即方七娘,笔者注)晒麻于地,有鹤来扰乱之,永春遂持棒逐之。击其头,鹤则侧其身翘其翼以御;击其翼,则以爪而挡。永春讶之,默念以棒数十斤之力且不敌鹤,几为鹤咀所伤。于是默会于心,日习之,遂有虎鹤双形之法。其时邬大力嬲(nìao)洪熙官斗技,永春知之,当夜以所学教之,于是邬大力为洪熙官所毙,而永春之仇以报焉。”故洪拳的套路和技击手法,与永春白鹤拳有很多相似之处。
长期以来,俗家弟子在佛门中是没有地位的。洪熙官却以侠义高风、武艺超卓,尤其是棍法出神入化,被佛门弟子视为天神阿修罗托世而尊为罗祖。
洪熙官由闽入粤的过程,万籁声先生在《武术汇宗·中篇》中记载:“直至乾隆庚寅年仲秋,菩提祖师,一叶航海,重建少林,并携罗祖、杏隐、庆丛、感法大师,同来挂锡寺内,继续开教,传授神拳。”林世荣师祖也在《工字伏虎拳略历》中记述:“唯至善禅师逃落粤东广州河南海幢寺栖身,遂于寺内教授国技。有陆亚彩者,至善首徒也。”到达广州海幢寺后,洪熙官与门人杏隐、庆丛等人协助至善禅师以“南少林”之名开山门,广招门徒。后因至善禅师反对洪熙官向门人弟子传授点穴技法,洪熙官只好离开海幢寺,到广州市内的龙藏寺(今大佛寺)设帐,正式教授洪拳。据广州光孝寺的史料记载,由于求学者众多,洪熙官曾在该寺开设过分坛。
在冷兵器时代,以骁勇善战著称的洪拳深受人们的喜爱。毗邻广州的南海、番禺、佛山和花县等地的乡绅,纷纷邀请洪熙官前往设馆授徒,据《花县志·民间体育》记载:“清乾隆年间,洪拳传入花县,在新民埠、赤泥、炭步、李溪等地设有武馆,盛极一时。”洪熙官晚年常居花县炭步镇谭敏家中,由生徒供养,死后葬于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寿享90余。
洪熙官所传武艺博大精深,传统拳术有铁弓三线、四平大镇、五行七星、三战、铁线、桥手、千字、叠掌、牛角、肋鼓、撞打、尘罡、龙形、蛇形、虎形、豹形、鹤形、狮形、象形、马形、猴形、彪形、虎鹤双形、五形和十形等套路,器械套路有一路名为六点半的双头棍、两路名为连环十三枪和十五点梅花枪的单头棍、四路单夹双的左手钓鱼棍、一路梅花枪、两路包 刀、一路铁尺、一路大钯、一路天罡伏虎凳、一路藤牌刀和一路春秋大刀等,其他还有三路徒手对练、各种器械对练、一百零八式散手、三十六手木人桩法、一百零八式点穴技法、内功和跌打伤科医术等。
洪熙官一生仗义行侠,生徒甚众,著名者有觉因禅师、维宗禅师、圆觉禅师、启恩禅师、杏隐禅师、庆丛禅师、李祖宽(云弥法师)、何岩(烂头何)、唐家六(咸虾六)、张骞(摊手五)、陈圆、伍允普、谭敏和王平等人。其中维宗禅师住持广州能仁寺,圆觉禅师住持广州海幢寺,启恩禅师住持广州龙藏寺,陈圆首开青帮的香堂。
洪熙官辞世后,一直协助洪在各地设馆授徒的洪拳第二代便将所学武艺结合自身特点,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几个主要流派:谭敏、王平一脉传下以逼桥手法为主的三战拳、铁线拳、撞打拳和牛角拳;李祖宽一脉传下以直桥手法为主的四平大镇拳、五行七星拳、虎鹤双形拳和五形拳;伍允普一脉以象形拳法为主,传下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和彪形拳;烂头何、咸虾六一脉传下以十独手法为主的桥手、千字、叠掌、肋鼓拳和尘罡拳;张骞一脉传下永春白鹤拳法和木人桩技法;杏隐禅师一脉传下十形拳、七十二行掌和一百零八式散手。通过他们那一代人的努力,洪拳在南粤大地开枝散叶,蓬勃兴旺。
洪拳传到第三代的时候,正值团练在广东兴起,广州附近一百多个村几十万民团的训练事务大多由洪拳丁勇包揽,这是洪拳发展最为迅猛和规模最大的时期,涌现出以“广东十虎”的“铁桥三”梁坤、谭济筠等以及“铁手”毕南春、韦东勋、感法禅师和度尘禅师等为代表的大批英雄人物。
梁坤(1814—1887),广东番禺旧水坑望族之后,幼随“铁臂禅师”觉因习武。觉因禅师圆寂后,梁先后随广州白云山能仁寺维宗禅师学下盘身、铁线拳,随海幢寺圆觉禅师习散手技法。梁氏铜马铁桥,一开马十数人拉之不能下,双臂定桥能挂六壮汉,因在家中排行第三,故时人称之为“铁桥三”而不以梁坤名世。岭海武林有关铁桥三的掌故甚多,梁氏天性好武,且好赌武,一生与人相搏,未尝败绩。徒弟有林福成、指添、李聪、施雨良、蔡志赞、伍熙官等人,林福成传其衣钵。
洪拳第四代当时经历了“鸦片战争”的惨败,目睹满清皇朝的腐败无能,他们揭竿而起,组织洪拳丁勇们赢得了声势浩大的“三元里抗英”斗争的胜利。其后爆发的洪拳丁勇甘先领导的“洪兵起义”和琼花会馆李文茂领导的“红船起义”,都是以洪拳丁勇为主体的。
颜浩长,生于嘉庆末年,广东番禺棠夏(今广州市白云区棠下)人,与韦绍光等人受业于韦东勋师祖。颜氏桥马雄迈,膂力过人,一臂定桥能挂三壮夫,人称“定拳长”。颜氏为人正直,侠义肝胆,参加三元里抗英斗争,为乡勇首领。1841年5月牛栏岗一役,杀英军少校军需官Beecher等数人,事后不受封赏。后来参加甘先领导的广州北部拳勇起义,斗争失败后潜回家乡,被官兵围捕,打烂后窗逃脱,3年后方返,在乡中设馆授徒终老,寿享80有余。
韦绍光,生于嘉庆末年,广东南海恩州堡(今广州白云区三元里)人。韦氏自幼习武,身材高大,膂力过人,好打抱不平。1841年5月29日,耆定炮台英军闯至泥城、西村、肖冈诸村,大肆淫掠,奸及老妇,村民大愤。韦绍光等人当场击杀为恶英军14名,并到棠夏村及肖冈村求援。颜浩长、何玉成及各乡义勇陆续赶来,不呼而集者103乡,数万人之众。5月30日,英军统帅郭富率英军1000余人自四方炮台出动,杀向三元里,肖岗举人何玉成先生设计将其诱至牛栏岗,在棠夏村前泥田洼地,乡勇们杀英军200余人,生俘20余人。6月8日,清廷颁赏三元里抗英绅民何玉成、韦绍光等人。韦氏后人承韦师祖衣钵,一直在村中设馆授徒,慕名而来者众。 韦卒于光绪二十六年。
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将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推向了高潮。而作为同乡,洪拳丁勇们自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场轰轰烈烈的伟大事业当中,他们前仆后继、顽强拼搏,为太平天国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起义失败后,他们很多人战死沙场,精英殆尽,活下来的为了躲避官府追杀,被迫闯金山、下南洋,远走异乡。洪拳的发展就从这第五代人开始走进低谷,武艺星散凋零,只剩下些街头卖艺、设馆授徒和看门护院的行当。他们当中又以黄飞鸿、梁细苏、颜耀庭和颜殿雄等人较为出众。
黄飞鸿(1856—1925),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南海西樵禄舟村人,祖父黄泰师承至善禅师首徒陆亚采,家传单工、双工、单弓伏虎、双弓伏虎、夜虎出林、二龙争珠等拳法和行者棒。黄飞鸿幼承家学,12岁即随其父黄麒英在佛山街头卖艺,并入蔡李佛鸿胜馆和咏春馆习武,先后得谢标龙授四象标龙棍法,宋辉镗授无影脚法。黄飞鸿武艺博杂,直至巧遇铁桥三的徒弟林福成,并随其学艺3年,习铁线拳、虎鹤双形拳、五形拳、左手棍、飞铊、气功和跌打伤科医术,为其后成为洪拳一代宗师奠定了基础。
黄飞鸿青年时在将军衙门考得靖汛大旗手,曾在吴全美和刘永福军门当教练官,后在福建省臬台唐竟崧部下当差,当时唐竟崧起兵革命,黄飞鸿为殿前大将军。革命失败后,黄飞鸿逃回广州,在仁安街保芝林设立黄飞鸿医馆。其门徒甚众,出名的有梁宽、林世荣、凌云阶、 镜洲、彦老帅和彦老郁等人。
梁细苏,又作梁世苏,生于清光绪年间,南海叠乡人。少年时拜广州白云山弥勒寺秘德和尚为师习少林花拳。为生计所迫入广州五大家族之伍家打工,因其为人忠厚,肯作肯劳,为东家伍氏所赏识,引其拜护院总管(花县“铁手”毕南春之徒)毕六为师学习洪拳,十年有成,继续在伍家任护院武师,曾护伍氏外出时一人独战十数抢匪全身而退,人称“铁拳”梁细苏。后来伍氏举家北迁,梁细苏回乡,民国初年在佛山鹰沙设馆,后迁回佛山镇内。其门徒甚众,独刘新承其衣钵。
颜耀庭与堂弟颜殿雄,幼习洪拳,为杏隐、感法禅师一脉的传人。成年后,在广州龙津桥设馆授徒,并悬壶济世。因与陈官伯义结金兰,颜耀庭精洪拳佛掌,通蔡李佛拳,颜氏早年的门人习洪拳亦通蔡李佛,当代西关很多习洪拳者通蔡李佛拳,是因颜氏之故。其晚年之门人多习蔡李佛,著名者如蔡伯达、何牛和伦枝等人。颜耀庭为人正派、乐善好施,貌似书生,实为武林一代大豪。颜殿雄先生后来移居香港,为香港孔圣会俱乐部技击教师,致力推动洪拳在港澳地区的发展和传播,并于1916年著《拳术精华》一书传世。
到了民国初年,百废待兴,作为国粹的传统武术,得到孙中山先生的大力提倡,洪拳再次应运而兴。一时间,武馆林立如雨后春笋,慕名而来求学者亦如过江之鲫。虽然能者不计其数,但洪拳第六代中,无出林世荣先生其右者。
林世荣(1861—1942),广东南海平洲人。幼得其祖父精传家技,年及弱冠,拜康师傅和钟雄山为师,习北派武艺,后随黄飞鸿学艺十数年。壮年后,在广州设帐授徒,富有盛名,为粤海武林领袖。林先生将黄飞鸿所传之单工拳和单弓伏虎拳之精华,以洪家三展手开门,取工字为线路,创工字伏虎拳传世。林先生文武双全,急公好义,常献技筹款接济社会慈善事业,为此获孙中山颁总统银质奖章。林先生门下生徒数千人,著名者有邓芳、邓二、关坤、谭就和孔纪南等人。晚年迁居香港,以授徒为业。
林世荣曾将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和铁线拳摄像编撰成书,惜逢香港沦陷,未能刊行。幸其徒朱愚斋先生承继遗志,将《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和《铁线拳》整理成书,一纸风行,使后学能一睹林世荣先生之风采,是粤海武坛传世不多的名编大作。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得到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重视,多次举办全国性武术观摩表演赛,洪拳再放异彩:江门的江铁牛师傅,在1958年全国武术观摩表演中,以五形拳、十形拳和洪家长棍获表演赛大奖;湛江的李宙云师傅擅象形拳,以惟妙惟肖的鹤拳,一举夺得全国南拳冠军。
南粤武林更是洪拳名师如云,吴少泉、何华、冯惠全、陈球生、邓锦涛、邱全、庞康娣、曾庆煌和林万福等前辈为洪拳的整理和传播不遗余力。邓锦涛先生整理发表了《南少林洪拳对练》和《南少林十三枪棍》;邱全先生的遗技五形拳由其弟子崔继升整理发表;庞康娣先生代表广东省,出席1979年在太原市召开的全国武术观摩大会,表演了湛江洪拳的虎形拳,获得优秀奖,后来又将此拳法整理成《洪拳》一书;吴少泉先生的得意门生黄达生先生和黄达雄先生是洪拳当代传人的代表人物,在武术教育和武术裁判领域享有盛誉。
粤剧表演艺术家中亦不乏洪拳高手,梁荫堂先生精梅花枪棍和金钟罩内功,有“南棍王”美称;谭少佳(靓少佳)先生和罗品超先生精铁线拳、象形拳、木人桩和洪家器械,他们俱是武行的前辈名师。
广东武术队的著名教练陈昌棉老先生,精通洪拳和蔡李佛拳,门下弟子多人多次以虎鹤双形拳获全国南拳冠军。虎鹤双形拳被列入国家体育院校武术教材,陈老先生功不可没。
洪拳流传至今近300年,数历战乱,所幸薪火相传未致湮没,现在广州、佛山、中山、江门、湛江等地和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仍习之者众,各流派的传人亦时常聚首,相互交流。南粤乡村,每逢节庆,人们舞狮打拳、耍刀弄棍,洪拳以其抑扬顿挫、雄浑刚劲的独特魅力,依然深受大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