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申办亚运会的历史回顾

2011-12-08 11:12陈雁杨关文明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局理事会

陈雁杨,关文明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广东深圳 518055;2.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广州申办亚运会的历史回顾

陈雁杨1,关文明2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广东深圳 518055;2.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回顾了广州申办亚运会的历史,并将其分为两个阶段:1987年 3月至 2002年 8月的第一阶段和 2002年 9月至 2004年 9月的第二阶段。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实行举国体制,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优良的体育场馆,具有承办国际性大型比赛的经验,具有完善的城市功能。

广州;亚运会;申办

1 广州申办亚运会的历史回顾

1.1 第一阶段 (1987年 3月—2002年 8月)

1.1.1 广州曾申请接办 1990年第 11届亚运会 亚运会是亚洲地区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运动会和文化盛会。承办亚运会是广州人民盼望已久的愿望。广州申亚的历史可追溯至 1987年。当年,为承办第 6届全国运动会,广东省和广州市共投资了 3亿元建成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综合体育场所——广州天河体育中心。1987年 3月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在广州市长朱森林等人的陪同下视察了天河体育中心。在了解天河体育中心的造价、规模及筹备六运会工作等情况后,他指出广州也应该有能力承办亚运会。

当时,北京已成功申办 1990年亚运会,北京市向国家要求 13亿元的财政支持,与国家计划部门拟拨 7亿元相差较大。为充分利用六运会后天河体育中心资源,减少国家财政支出,祖籍广东信宜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甘子玉建议,广州以申请国家财政拨款 3.5亿元承办 1990年亚运会的思路来打请示报告。递呈报告的当日下午,市体委立即开会研究如何写报告给市政府。次日 (3月 8日)市体育局就草拟了《关于广州市申请承办第 11届亚洲运动会的请示》上报市政府。后来,市政府还拟派副市长汤国良专程赴北京将申亚请示直送给国家有关部门。然而,最终有关部门还是决定 1990年亚运会仍在北京举行[1]。

1.1.2 穗港曾联合申办 2008年第 29届奥运会 1997年 10月,广州市政府应香港爱国人士霍英东的要求,向广东省政府递交《关于广州与香港 (特别行政区)联合申办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请示》[2]。后来这份请示报告还让市政府秘书长陈纪萱专赴北京直送国家有关部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冒昧”的申奥,也是广州申亚历史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延续。由于当时广州的各个方面条件尚未成熟,北京又尚未放弃申办 2008年奥运会,因此穗港联合申奥也最终未果。

1.1.3 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呼吁申亚 2002年 3月,在广州第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胡树森等 11位人大代表提交了《十年大变应申办亚运会或东亚运动会》的议案,议案提出:“广州去年举办了第九届全运会,获得极大的成功。赛后,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发表谈话,认为广州已具备举办亚洲运动会的能力。提议,在十年大变中广州申办 2010年亚运会,或者 2009年东亚运动会。”[3]市人大常委会将议案作建议处理,并转到市体育局征求意见。市体育局高度重视人大代表的建议,专门开会认真研究,于当年 7月 5日以坚决支持的态度给予复函,表示“作为体育行政部门会跟进此项工作”[4]。这个议案的内容在传媒上披露,“广州要申亚”成为广州人的热门话题。

1.2 第二阶段 (2002年 9月—2004年 7月)

1.2.1 广州市体育局首次主动向社会公开申亚 2002年 9月 2日,广州市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江南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陈伟胜采访时,坚定地表示“广州要申办亚运会”。他指出,举办亚运会这样大型的国际综合赛事,无疑将会为广州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体育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和机遇。广州市体育局作为负责广州体育事业的政府职能机构,既要发展体育事业,也要围绕省市制定的发展目标和中心工作去开展工作。2010年恰逢是广州“大变”之年,如果广州能够举办亚运会,正好能够体现广州新的建设成果和风貌。他还表示“申办亚运会是广州市体育局今后工作的重点目标之一”。当年 12月 13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市体育局成立申亚工作小组,由局长刘江南任组长、副局长方达儿任副组长,成员由各处室骨干组成。申亚工作小组的成立标识着广州市正式全面启动亚运申办工作。2003年初,申亚工作小组前往北京开展一系列的亚运申办前期准备工作。

1.2.2 各级政府支持广州亚运 广州申亚工作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2002年 10月 9日,国家体育总局通过刚返穗的釜山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副秘书长、广东省体育局局长董良田转达“希望广州代表中国申办 2010年亚运会,并希望广州能及时作出回应,以便他们在 10月 14日前结束的釜山亚运会亚奥理事会上作初步表态”的意见。市体育局领导当即向主管体育工作的副市长陈传誉汇报,后者也随即向市长林树森汇报,两位市长均表示广州可申办亚运会,并抓紧答复。10月 10日上午,市体育局局长刘江南签发了向市政府上报的《关于广州申办 2010年亚运会的紧急请示》[5],当日下午由副市长陈传誉签发了给省政府的《关于广州市申请承办2010年亚运会的请示》[6]。次日,省政府由副省长许德立签发了给国家体育总局的《关于请批准我省广州市申办第 16届亚运会的函》[7],并以特急形式送达国家体育总局,从而使釜山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能及时向亚奥理事会传递广州申亚的意愿。12月 18日,在首次以市政府名义召开的市体育工作会议上,市长林树森宣布广州申办 2010年亚运会。

2003年 11月 11日,国家体育总局召开党组织扩大会议,决定由国家体育总局、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名向国务院提交由广州申办 2010年亚运会的请示。12月 1日,国家体育总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交部和财政部联名向国务院递交《国家体育总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交部、财政部关于广州市申办 2010年第 16届亚运会的请示》[8]。同年 12月 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广州申办亚运会[9]。同月,中国奥委会正式向亚奥理事会递交申办 2010年亚运会的意向书。当时申办 2010年亚运会的城市除中国广州外,还有韩国汉城、马来西亚吉隆坡和约旦安曼。

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高度重视和外交部的帮助下,由国家体育总局、省、市共同组成申亚体育代表团,细致地制定和实施申亚对外联络计划。从 2003年 10月开始至 2004年 6月,申亚体育代表团先后 10批次共 81人次出访了马来西亚、印度、韩国、菲律宾等 28个国家。利用参加亚非运动会、东南亚运动会执委会、东亚地区奥委会论坛、南亚运动会等机会,与 41个国家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和中华台北地区数十名奥委会委员进行了接触与交流。2004年 2月 19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亚运会申办委员会 (下称亚申委)。2004年 4月 8日,亚申委在市体育局举行挂牌仪式,当日下午在广州珠岛宾馆召开亚运会申办委员会工作会议[10]。经亚申委同意,市政府于 2004年 3月 29日正式成立广州 2010年亚运会申办委员会申办城市工作委员会。4月 14日,以亚奥理事会副主席、菲律宾奥委会主席瑟尔索·特里特为团长的亚奥理事会考察评估团一行 5人抵达广州,就广州申亚工作进行为期 3天的实地考察,对广州申亚工作及广州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1]。

经过竞争,韩国汉城、约旦安曼、马来西亚吉隆坡先后宣布放弃申办亚运会。最后,广州成为唯一申办 2010年第十六届亚运会的城市。2004年 7月 1日,亚奥理事会第 23届全体会议在卡塔尔多哈丽兹酒店举行,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在大会上宣布,广州获得 2010年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的主办权。

2 广州申办亚运会成功的原因

2.1 实行举国体制

中国的举国体制和国际地位和影响越来越大,是广州取得亚运会举办权的重要原因。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其他国家申办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一大优势,也是被亚奥理事会所早就认同和欣赏的。

广州提出申办亚运会首先有广州市委、市政府作为坚强后盾,其次得到广东省委、省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同时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奥委会予以直接帮助,最后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奥委会向亚奥理事会提交申办亚运会的意见书。整个过程十分严谨规范,足以给亚奥理事会最充分的信心和保证。

2.2 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条件

广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承办亚运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广东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九分之一,税收占全国七分之一,进出口总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城乡居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一直以百分比两位数的增速高速发展,2002年广州市的 GDP为 3 001.69亿元,人均 GDP突破5 000美元[12]。据预测广州 GDP在未来 10年内仍将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增幅,保持快速增长,2009年广州实现9 112.76亿元[13],到 2010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人均GDP将超过10 000美元,国富民强,承办经费能够自筹解决。

2.3 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

广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从西汉起,广州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起点城市,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近现代广州又成为广东乃至中国的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令人瞩目的地方。

2.4 具有优良的体育场馆、设施

1987年第 6届全运会的举办,广州新建了天河体育中心,2001年第 9届全运会的举办,广州建造了更为现代化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广州新体育馆。借两届全运会的东风,广州已拥有各类体育场馆 6 800多个,人均体育用地面积 2.72平方米,居全国城市之首。目前,广州可提供的比赛场馆 50多个,训练场馆 200多个。其中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州新体育馆都是中国乃至全亚洲最现代化的体育场馆。为申办亚运会,省市政府还新建了 12个并维修一批体育场馆设施设备。广州的体育场馆优势,主要体现在集群性、连环链、配套式和现代化等方面,早已得到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萨马兰奇和国际奥委会现任主席罗格等众多国际知名人士以及亚奥理事会考察评估团的高度评价。

2.5 具备承办国际性大型比赛的经验

广州一直是举办国际和国内大赛最多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先后举办了第 6届和第 9届全运会等十几项国内大赛,同时还成功举办过 1991年第 1届女足世界锦标赛、2002年联合会杯亚太区 (亚洲和大洋洲)网球赛、汤尤杯世界羽毛球团体锦标赛、2003年中巴足球对抗赛、2006年德国足球世界杯预选赛、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雅典奥运会拳击预选赛、2009年第 18届亚洲田径锦标赛等国际大赛。这些赛事的举办不仅提升了广州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整体形象和人文品味,增强了广州的国际认知度和国际竞争力,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组织大型赛事的经验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14]。

2.6 具有完善的城市功能

2010年是广州“大变”之年,广州城市发展多项目标集中实现: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强化和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①重点建设。2010年广州建成一批重点项目及大型标志性工程,进一步提升广州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形象。包括机场二期工程、广州南站、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广州新电视塔、广州市电视中心、广州市国际金融中心 (西塔)、广州歌剧院、新中轴线交通市政项目、海心沙市民广场、从化生态旅游工程等重点项目。②交通畅通。广州是中国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具有优良的港口、机场、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2010年建设和改造一批广州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包括道路、地铁、公交等项目。③市容环境改善。包括中心城区主干道周边环境改造和立面整饰、重点区域和主要干道建筑物“平改坡”、光亮工程、跨江桥整饰、户外广告规范、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和“五个一”工程、全市报摊 (亭)整治、城中村改造、危破房改造等。④人文景观。包括珠江两岸景观建设整治、历史文化景观建筑复建等。⑤设施配套。包括通讯、供气、电力等。广州又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众多一流的酒店和会议展览设施,能够提供专业化、多样化、高水准的接待服务,能够满足亚运会的住宿要求,具有充足的接待能力。⑥安全保卫。市内治安保障系统完备,警力充沛,装备精良,有丰富的大型活动安全保卫经验和快速反应能力。⑦广州医疗卫生保障良好。医疗队伍素质过硬,曾获得世卫组织的高度评价。⑧增强广州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商贸发展,提供优质、多样的商业、金融、娱乐、休闲、酒店服务和贸易机会;以具有自然风光、历史人文、都市风貌的旅游资源,展现广州的国际都会形象[15]。

2.7 申亚策略周全、稳妥

广州申办亚运会的策略既周全又稳妥。具体表现为:①依靠国家体育总局。遵照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的“紧紧依靠国家体育总局”的指示,从 2003年开始,广州申亚工作小组先后 10多次赴京向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领导请示汇报工作,依靠他们申办国际赛事的经验和人员力量,指导整个申亚工作。②加大对外宣传工作的力度,让亚奥理事会成员国了解中国,支持广州。特别是争取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亲王的支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即一方面,利用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大型活动,邀请亚奥理事会成员来考察、观察,另一方面,国家、省、市主动组成宣讲团赴亚奥理事会成员国进行宣传、公关。从 2003年 10月至 2004年 6月,申亚体育代表团先后 10批次共 81人次出访了 28个亚奥理事会成员国。利用中国大国的影响力,以强大的政治优势,把我们势在必得的决心和信心,展示给亚洲各国,争取其了解和支持。③以北京申奥的经验,集全国、全省、全市的专家力量、科技力量和资源优势,形成强大的申亚阵容。

[1]广州市体育局.羊城申亚风[R].2004.

[2]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广州市与香港联合承办 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请示[R].穗府报〔1997〕84号.

[3]广州市第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提出的议案.十年‘大变’广州应申办亚运会或东亚运动会[R].教科文卫类第 126号.

[4]广州市体育局.关于对市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建议 (原议案第136号 )的答复 [R].穗体函〔2002〕159号.

[5]广州市体育局.关于广州申办 2010年亚运会的紧急请示[R].穗体函〔2002〕108号.

[6]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广州市申请承办 2010年亚运会的指示[R].穗府报〔2002〕67号.

[7]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请批准我省广州市申办第十六届亚运会的函 [R].粤府明电〔2002〕25号.

[8]国家体育总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交部、财政部.国家体育总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交部、财政部.关于广州市申办 2010年第十六届亚运会的请示[R].体外字〔2003〕280号.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公办厅关于同意广州市申办 2010年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等事项的复函[R].国办函〔2003〕86号.

[10]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同意成立广州 2010年亚运会申办委员会的复函 [R].体外字〔2004〕41号.

[11]广州 2010年亚运会申办委员会申办城市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呈报亚奥理事会考察评估团在穗考察期间有关会议方案的请示[R].穗亚申办〔2004〕3号.

[12]杨迺军.认清形势,积极谋划,全力以赴,实现申亚成功[R].在通向 2010年成功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2003-12-22.

[13]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2009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布[N].广州日报,2010-04-09.

[14]广州申亚专题网站,http://www.gzwh.gov.cn/whw/channel/ztlm/gzsy/index.htm.

[15]广州亚运会申办城委会.2010年亚运会申办报告[R].2004.

Historical Review of Guangzhou’s Bid for the Asian Games

CHEN Yanyang1,GUAN Wenming2
(1.Sports Section of Shenzhen Polytechnic Institute,Shenzhen 518055,Guangdong,China;2.Sports Science Institute,Sou 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Guangdong,China)

Byadop ting the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literature research,this paper looks back on Guangzhou’s bid for the Asian Games,which can be divided in to two stages:from March 1987 to August 2002 and from September 2002 to September 2004.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uccess of Guangzhou’s bid owes much to the state-support system,sound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a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e,good sports stadiums and facilities,experiences in holding international sportsevents,and well-established city functions.

Guangzhou;the Asian Games;bid

G80-05

A

1004-0560(2011)02-0052-03

2010-12-01;

2011-02-23

陈雁杨 (1971-),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责任编辑:刘红霞

◂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局理事会
本刊理事会理事
浅谈河北省体育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职业》理事会理事
《职业》理事会理事
《职业》理事会理事
自治区体育局举行“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晚会
国家体育总局系统人事工作会在京召开
国家体育总局直属机关党建工作会暨“两学一做”动员部署会在京召开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认真学习贯彻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精神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重点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