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琦
(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系,云南 昆明 650018)
剪纸艺术作为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是民族习俗和民间艺术的反映和表现形式。它以口传身授的方式流传于广大民间,体现着多姿多彩的民众生活。中国地域辽阔,地域特色鲜明,民间剪纸也随着民族文化和地域的差异性而呈现出无比丰富的特色和内容来。中国民间传统艺术追求的人情味、亲情感、哲理性、生活性,或者说是人文艺术特性都在剪纸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在云南,剪纸是许多少数民族喜爱和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其中,傣族剪纸最为出色。它们走线匀称,阴阳布局妥帖优美,刀法干净利落充满野性,表现着傣族人民纯净质朴的心灵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傣族剪纸主要流传于德宏、潞西、瑞丽、盈江等傣族聚居的地区。
同时,傣族剪纸作为一种民间民俗文化的物化形式,其生存发展、演变传承,深受民间习俗和文化发展演变的影响。因此,当与之相关的民间文化习俗、社会组织结构受到市场经济和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的冲击和危机时,对傣族剪纸的收集、研究、保护、拯救和整理愈发显得紧迫。
在云南傣族地区,剪纸习俗源远流长,在傣族号称“别闷戏版康”的百科全书“贝叶经”里,以及一些卷帙浩繁的世俗叙事诗歌中,都记载着民间艺人们用树叶剪成吉祥纹样供奉菩萨的故事,由此可见,傣族剪纸的传统历史悠久。之后,在佛教文化和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它被广泛应用于喜庆、宗教、丧葬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傣族剪纸内容多与傣族所信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和生产生活有关,涉及佛经故事、民间习俗、民间传说和边疆风物特产等,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味。
傣族剪纸所使用的传统工具有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剪刀锋利灵活,便于随身携带进行创作,是剪纸最常用的工具;而利用刻刀的尖、薄、利的特点可以对简单重复的花纹进行创作,经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省时省力,从而提高产量;对于大型量多和有着复杂花边的剪纸,往往采用凿子和锤子相配合来达到整齐连续的效果。剪纸所涉及的创作图案有表现吉祥的龙、凤、孔雀、大象、狮子、麒麟、马鹿、骏马、游鱼等各种奇兽异鸟,也有形态各异的糯沾巴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鹃等植物花卉,还有亭台楼阁、佛塔、寺庙、房屋建筑等。剪纸的主要材质为纸、布等。傣族剪纸多用于佛殿的门窗、佛伞、佛幡、演出道具、节日彩棚、泼水龙亭以及居家装饰等。喜庆节日时用红、黄、蓝、绿、金等颜色的彩纸剪纸,丧事和在供寨头神“吕贺芒”与领兵神的小庙里则全部使用白色剪纸。如今,傣族剪纸还发展出了新型的剪纸材料,如电光纸和薄铝皮,由匠人按照设计好的图案描绘在薄铝皮上,再通过錾刻、锻打等制作工艺,将平淡无奇的材料变成了供奉用的莲花灯、佛伞、佛幡等祭祀用品,由此,这些艺术作品看起来更加精致华丽。而每遇泼水节、中缅胞波狂欢节等重要盛会和重要的佛教节日时,剪纸被更是被广泛地用于装饰在奘房内的赎佛供物、佛伞、佛幡上(傣语音“统”、“杂扎”)。在泼水亭、摆场休息地随处可以见到这些美丽的剪纸散发着夺目的光彩。更为普及的是,这些内容形式丰富的剪纸几乎在傣族地区每个人家、村落和寺庙都可以看见,而家家户户也都会剪一些简单的图案用于祭祀和赕佛。每当村寨中有祭祀活动时,各家各户的剪纸能手便会聚集于召集活动的主人家中。此时,由剪得最好的老人开剪,其余的人照着样子剪,有的稍做改动变化,便剪出新的花样,并由此出现了不少颇有名气的剪纸艺人。
剪纸作为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提炼的感性生活情态和艺术样式,是傣族人民对自己生存物质和生命繁衍获得保障而需求信仰和想象的有形物质与精神结晶,它无时无刻不在与傣族百姓们的生活发生着对话、交流、交织、沟通、碰撞与回应,几千年延续下来的风俗,相同的民俗活动,补充者他们精神和宗教上的渴求。并且,从某种角度上承担了历史有形的部分,使人们还能够看得见历史的足迹,成为可以供人们的心灵盘桓休憩的地方,它为后人清晰的保留了这种美好惬意的印记,并成为一种历史的见证。
内容形式纷呈各异的傣族剪纸,给人一种亲切的、愉悦的、生活化的感受,它所传达的似乎是对人情、天理的回应,还有一种合乎民意的深源义理在内,不仅具备外在艺术美,它更展现了剪纸艺人的生活状态、思想品位、艺术意趣的崇尚与播扬。而且,傣族剪纸还饱含了人们对生活中美的追求,一种艺术上创作的思维美,是一种智慧和灵气的凝聚的印记,一种美好生活内容的缩影。在小小的纸上世界,方寸空间,包罗万象,在表现着各种民俗、宗教、生活故事的背后,呈现给世人的是一个活色生香的的人间世界,衣食居处、祭祀信仰、岁时节令、商贾贸易、文艺游艺、人生礼仪无一缺落,或奇绝妙丽,或天籁自然,或平淡优美,或对称和谐,或方正升腾,或吉祥如意。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悟和体验都是丰富傣族剪纸的种子,体现着民间文化生态的活的基因,包含着生活中多少优美而深沉的美学意蕴。
傣族剪纸的魅力表现于它千丝万缕的线条,有的线条表现得浑厚、稚拙,有的线条秀丽、灵动,有的用阳刻线组成刚毅而富有弹性的风格,有的用阴线刻线产生内敛而圆润的效果。在技法上,他们吸取了中原剪纸的“线线相连、线线相断”的传统表现手法,主要是以线和面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形成了阳纹时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刻时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使得剪纸图案形式具备了一些美的规律,出现了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吸取了周边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皮影和剪纸的造型特点,装饰效果强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剪纸造型中都或明或暗地运用了佛像、佛寺、菩提、莲花、大象、花草等图案作为美和吉祥的象征,刀法明快干脆,画面饱满充实,民族地域特征明显。
傣族剪纸的表现方法主要以单色剪纸为主。剪纸时通常采用单色纸进行剪刻,通常分为阳刻法和阴刻法,阳刻法是指在创作时保留形态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条线都是互相连接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而阴刻法则刚好和阳刻法相反,它去掉形态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画面干净利落,整体感很强。还有一种就是阴阳结合刻法,它根据画稿里形态的虚实关系而采取阴刻和阳刻交叉的办法,能使画面效果更为丰富,主次更加分明。傣族在祭祀、赕佛时所用的剪纸多为阳刻剪纸,庄重肃穆,华丽繁复,如佛寺平整的内墙面上通常用阳刻的金色剪纸贴满整墙,内容有大象、孔雀、狮子、佛塔、佛寺、仙女、僧侣等繁复变化不同的纹样,往细里看,每一个都是迥然不同形态各异的造型,但组合在一起时整体效果却是极为丰富多变的形态,寺内采光阴暗,阳光从狭小的窗棂中透射进来,混合着袅袅的烟雾,在墙上投射出斑驳的光影,令那些闪闪剪纸忽明忽暗,若隐若现,楚楚动人,被暗红色的斑驳墙面衬托得金碧辉耀、气韵生动,隐隐的暗香和华美的剪纸令整个寺宇顿感佛法恢宏。而平时节庆装饰所用的剪纸则多用阴阳结合剪刻法,纯净利落,形态自然,走线匀称,阴阳布局妥帖优美,造成浓烈的民族风味,充满智趣和生活气息。
傣族剪纸造型艺术的最大特征是简练概括、夸张传神、构思大胆,幽默取巧、富于装饰、应物赋形,作品风格古朴、粗犷、洗练、自然,民族地域感强烈,保留着较多的傣族古老文化传统痕迹和民族风俗,体现了民间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傣族剪纸的造型、题材和花样真是浪漫纯真,无论是现实景物,还是意念幻象,都是剪纸取材的范围。例如,在傣族传统剪纸题材“维先达腊善施”中,艺人们用一张约边长30公分左右的长方形彩纸进行剪凿,构图中将画面一半的的空间都剪凿成卷曲的云纹,另一半则沿着其长方形的边框剪出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亭台楼阁等适宜题材内容的适合纹样,刀法精致细腻,线条朴拙雅致、疏密均衡。剪纸做好之后,一张一张地将云纹一侧贴在用斑斓的彩纸裹好的竹条上,如同一杆杆华丽的旗帜,批量剪凿贴好后一簇一簇地送到佛寺,由僧侣诵经祈福后再插到佛寺门廊的瓦顶下,节日之后将其摘下,挑选吉日用火燃尽,随之也寄去了无限美好祝愿和祈福。由此可见,单调落后的物质生活根本束缚不了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宗教上的信仰充实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中国民族民间美术图形追求圆满、美满、美观、和谐的内在本质,构图充实丰满,具有独特的造型方式,傣族剪纸也不例外。傣族剪纸作品构图以散点和多点透视为基础,构图饱满,在技法上不仅采用线线相连的阳纹和线线相断的阴纹手法,还根据不同细节采用不镂空的刀痕线条,很多图案更以繁密的几何图形概括表现,形象生动,整齐美观。在图案构成上通常采用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单独纹样手法。
常见的二方连续图案由一个单位的纹样为基础,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复连续循环排列,产生优美的、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的横式或纵式的带状纹样,并在创作时仔细推敲单位纹样中形象的穿插、大小错落、简繁对比、色彩呼应及连接点处的衔接和递进关系,这种二方连续纹样被广泛应用于佛寺、长幡、装饰间隔等。如佛寺梁柱上的图案就是以几何植物、花卉、缠枝藤蔓为主,图案交替穿插,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装饰效果极为生动。还有佛寺内外叫做“冬”的佛幡,通常以绢或织锦做衬底,用金、银纸、彩纸剪出“五树六花”等吉祥花纹。另有象征美丽、善良、智慧、威严的孔雀、马鹿、白象、狮子等动物造型,并辅以塔、亭和藏经楼等图案出现,以二方连续的组合方式顺序贴在佛幡上,佛幡周围用手工染织的彩线做成流苏缝在上面,然后将佛幡挂在寺内梁上,或用长竹杆挑起,挂在寺庙和佛塔的周边。佛幡被信仰佛教的人们视为死后“灵魂通向天堂佛国的阶梯”即“赕佛升天”的思想理念,且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德,长长的幡布随风飘荡,挥散出一派暖暖佛意。
四方连续图案则以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反复连续循环排列,由此产生出丰富装饰效果,细腻含蓄、耐人寻味,这种纹样节奏均匀,韵律统一,整体感强。在佛寺门柱和栏杆上以及百姓家门檐上,常贴有一种叫做“荷批”的长条形四方连续图案剪纸,造型以各种花鸟藤萝和几何图案为主,它的作用是镇魔驱邪、保佑平安。
最漂亮最有图画效果的剪纸莫过于单独纹样设计,一般最简单的几何纹样剪纸由折叠剪纸方法剪成。所谓“折叠剪纸”简称“折剪”,艺人们将自然具象的形态进行归纳、比较、分析,概括其内在的形态,以抽象的方式表现具象的结果,然后将纸重复折叠,然后在每个单元格上剪镂纹样,展开后既为若干对称的形纹构成的图案,通过这种抽象的方式,表达着人们对世界万物中某些形态的理解,表达着人们心目中的理想与希望。而较为复杂有叙事性的纹样剪纸则是由围绕主题自由的组织图案和花纹组成,以祥花瑞草纹样(最常见例如莲花纹)、人物、亭台楼阁和谐地构成完整画面,虚实得体,疏密有致,严整中见灵巧,朴拙奔放却罗列有序,无论是方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体,其构图都饱满充实。而且造型优美疏朗、装饰效果独特、纹样朴拙野智,这种风格也表现出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有很深的关系。既有来自佛教文化的影响,又有内地文化的交融影响,同时还吸纳了本地艺术的精华,各种文化共同交织在一起,使它具有着浓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欣赏傣族剪纸的同时,也给与了我们很多对民族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悟。民间艺术追求的是不自觉的、没有意识、自发的美,民间艺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发自内心,他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贫乏、单调,但他们创造的这种精神生活特别丰富。可见他们是心怀美好在创作剪纸,民间艺术的风格越是浪漫瑰丽,越能体现当地百姓的心灵纯净与朴质纯真,他们所创造的艺术也越发的富有魅力。
年复一年相同的节令、相近的风俗、相同的风俗活动,大自然秩序有力的轮回着百姓的生活,百姓们对自然和宗教有着无比亲切的感情和寄托。他们在劳作的时刻、田间地头休憩的时刻、吃饭跳舞的时刻,都在思考着如何表达对自然、生活、宗教的真挚情感,剪纸艺术,正是傣族人民质朴生活的真实情感反映。它们或许朴素、或许粗简、或许随意、或许没有炫耀奇巧的结构和富丽的修饰,但是,它们有充沛的生命力、它们纯真朴质、它们丰富多彩,它们作为一种人类精神的美的产物,在不断的繁衍生息。
剪纸作为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结合的果实,是民俗活动与民间美术紧密联系的产物,在许多节庆和民俗活动举行时是结为一体出现的。民间艺术中很多形态都是以民间民俗活动为基础的,比如年画、扎纸、皮影戏等等。无论何种民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民俗活动推动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失去民俗活动,就会失去与之相关的民间艺术作品,而离开了民间艺术,民俗活动就只有只有贫瘠,甚至落空,成为寄居在这块土壤上无生命的匆匆过客。所以,任何一种民间艺术,都应该根植与自己所属的民俗生存环境,有自己依附的对象和它的归属,脱离开民众和民俗环境,就是去了养分和生命,成为没有生命的标本,也失去了它独特的魅力。对于傣族的百姓们来说,剪纸传达着他们生存的文化环境,诉说着他们表现思想情感的方式,他们对一方水土的生存繁衍、喜怒哀乐、死亡诞生、宗教礼仪,形而上、形而下的世界有着切身的生活心理体验,都在剪刀下表现出生命的节律、纯朴善真的超越追求、对宗教的崇拜和生命的敬畏以及人类面对自然时的谦逊。傣族剪纸今天仍是一种民族民间活态、原生态的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民间百姓对人类非物质遗产的伟大贡献。2006年5月20日,作为对原生态民间艺术的保护,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时,傣族剪纸位列其中。但是,其保护与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
近些年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媒体的发达,有些民俗和民间艺术特别丰富的地区在做旅游开发时,将民俗民间艺术和非物质遗产文化做为赚钱的工具,甚至捏造出一些东拼西凑、不伦不类的所谓“民俗”、“民间艺术”和“非遗”。这些所谓的“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打着保护民间艺术的幌子被请进了公园和商店天天表演,并将一些粗制滥造的“民间艺术”和“非遗”工艺品推销给游者,使民俗和民间艺术出现低俗化、牟利化和雷同化倾向,民间艺术最终成为赚钱的一种幌子,它自然朴质的灵魂却荡然无存。针对这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许多专家深感忧心:保护民俗、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牟利的漂亮幌子。
再者,如同许多传统民间艺术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更新,收入的微薄,使得傣族剪纸也面临着失去传人的危机,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和继承这门手工艺术,其创作人员和作品渐见式微。艺人流失,传承断代,总是令人感叹不已,但是他们也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怎样使他们乐当、甘当“守林人”,是需要认真思索的重要问题。如果传统民俗沦为商人的牟利手段,最终将与保护民俗、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旨相悖。生产性保护,目的是保护,而不是生产。如果看中的是民俗、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而非文化价值,在利益驱动下进行破坏性开发,会对本来就很脆弱的民间艺术造成严重伤害。武汉大学民俗学专家李惠芳教授曾说过:“尊重民情、民心、民意,才是最好的保护。”虽然保护与经济开发,似乎是一对悖论,但如果秉持公心,科学规划,保护原生态民俗环境,让民间艺术体现出其真正的发展价值,这样才留得住民间工艺,留得住手工艺人的绝活,手艺有价值,保护才有意义。那么,保护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又何尝不是可能的事?我们应该做的,是调整对待民族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心态,既非猎奇,也非敷衍,是一种平和从容的认真、尊敬和爱护,是建设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文化的决心,是一种把人类的文明成果,把自然、科学、人文整合统一,创造一个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共存的和谐空间的责任感,让傣族剪纸,存在于人民生活之中。
逐步完善傣族剪纸的搜集和研究剪纸的创作和鉴赏活动,是一种原生态自发的民间民俗艺术活动。它源自百姓的生产生活,是一种口传身受的民间技艺。它和系统的科学知识传承不一样,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灌输传承,但是文化必须靠体验,靠心灵的积累。从民族成长的角度讲,民族艺术就好像一个地区特有的方言和物质形态的母语,有它和生活本身联系的唯一性,是其他地方难以取代的。只有当它们存在于原发原生态环境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艺术,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人类的文化遗产也就丧失多半,这些鲜活的技艺文化、手工文化都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印记,是人文艺术组成的重要部分。但目前,我国的艺术史、美学论着对此类技艺传承、手工文化的搜集和研究还处于一种褊狭和空疏的地带,文物保护法也还没有把民间文化纳入文物保护的范畴,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状态。在这种自生自灭状态下,民俗、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加剧消亡。要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就要解决这种学术上和发展保护观念上的空白,应该将对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和研究紧锣密鼓地提到日程上来,进入更严格的科学的保护和发展的流程上来。
首先,要对傣族剪纸目前的分布状况、民俗环境、宗教习惯、保护现状等问题展开调查和信息收集,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摄影、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傣族剪纸及其所属的民俗文化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资料记录。在建立较为完善的调查和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全面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关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料库、数据库和网络服务平台,编辑、修订相关的民间艺术欣赏、研究、保护丛书。而相关政府机构也应着手建立较为完备的民间艺术、民间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体系,将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发展提到日程上来,使之能尽快得到有效的保护。
其次,应将技能高超的民间剪纸艺人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鼓励他们带徒传艺,编写适合当地民众学习的教材,结合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多方面力量进行学习研究,共同开展傣族剪纸艺术保护工作。同时,加强民俗、民族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并把民族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计划进入当地经济发展、农村改革建设的企划之中。各级文化、财政、民族宗教、教育、科技和旅游等部门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支持剪纸艺术的保护,例如教育部门可以尝试在各级中小学、大学、教育机构应开设剪纸等民族民间艺术课程,增进和培养青少年一代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了解和情感,从小抓起,造就一批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人;财政等职能部门应把民族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所需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专职部门和协会等民间组织筹措和建立发掘、保护和发展所需的专项基金;民族宗教、媒体和旅游等部门则应运用多种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其保护意义和价值,营造有利于民族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共同做好傣族剪纸艺术的保护工作,让这门活色生香的民间艺术永远焕发出智慧与美丽的光芒!
1.巴莫曲布嫫,康丽.谣俗蠡测——钟敬文民俗随笔[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2.刀莹.人、佛、自然的交融——傣族剪纸特色 [J].装饰,2001,(1).
3.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 [EB/OL].http://www.ynic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