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波,高 洪,赵 汝,严玉霖
(云南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教育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2008年,动物病理学被列为云南农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为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围绕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课程组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师资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组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着力在师德修养,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等方面下功夫,逐步建成了结构合理、稳定,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观念、职业形象、职业素质等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病理课程组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各种途径来增强教师的思想素质,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聘请校外专家讲学,学习有关教育理论;进行师德评比等多种形式;学科带头人经常组织课程组教师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将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及江泽民胡锦涛总书记有关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与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的教育结合起来。要求每一位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校增光添彩,以“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大学精神不断规范自己方方面面的工作。
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水平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学时压缩、课程内容锐减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成为本课程要突破的重点。于是从2009年开始,课程组通过加强参加学术交流、课程进修,开展互评、考核等多途径开展教研活动,不断地总结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中的经验,使课程组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并主动开展教学改革,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学校及学院开展的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课程组教师广泛征求了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有针对性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例如有学生反映在学习炎症时,虽然记住了变质、渗出和增生三种基本病理变化,但具体到系统病理脾炎时,却分析不出脾炎时的基本病理变化。课程组教师经过讨论决定采取启发式教育,先引导学生弄清脾脏的组织学特点,再来分析脾炎的病变,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不能就知识而教知识,为教学而教学,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必须真正实践“传道”,切实贯彻“授之以渔”,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动物病理学课程组原有教授1名、讲师3名,其中博士2名、硕士1名、学士1名。通过进一步深造及学习,1名晋升副教授,1名教师获硕士学位,并按比例配备了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通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组教师在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更加合理。近年来,教研室把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建立完善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加强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青年教师培养达到既定目标,教学能力优秀,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中青年教师已是本课程的中坚力量,教学热情高、创新意识强,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课程负责人2005年获伍达观“杰出教师”奖,2004年、2007年分别荣获“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9年荣获“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动物病理学是动物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同时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1]。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畜禽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形态结构的变化,以阐明疾病的本质和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一般规律,为诊断和防治畜禽疾病提供依据。动物病理学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云南农业大学兽医专业开设,2000年以后,随着专业名称的调整,原兽医专业更名为动物医学专业,家畜病理学也相应更名为动物病理学。且将原来的兽医病理学的140学时,先后压缩为100学时、80学时、72学时至现在的64学时。为应对这一改革,课程组根据新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应获得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有关要求,本着“优化、重组、新建”的方针,修订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和实习大纲,突出重点,整体优化课程结构,精炼教学内容,同时注重该课程与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动物学、家畜传染病学、家畜寄生虫学等相关课程的衔接,压缩和删除一些交叉重复的内容。将原来的24章教学内容压缩为13章,并把教学内容进行提炼。为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和丰富思想,并把教师的科研成果直接融入有关章节中,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课程体系上将基础病理学部分作为重点讲授,以夯实学生的病理学理论基础。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实习,使用标本、组织切片和动物实验模型,并配合挂图、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使学生能客观描述病理眼观标本和组织切片,掌握动物疾病模型复制和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动物疾病病理变化的综合分析,正确对动物疾病进行病理学诊断,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病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从而为学习临床学科及进行必要的病理学诊断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材建设方面,课程负责人高洪教授作为副主编参与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动物病理学》、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兽医病理生理学》(第三版)、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动物性食品安全概论》、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动物病理学》和多媒体教学课件(CAI)、《猪病防治》CAI课件、《动(植)物疫病防治技术原理与方法》等多部教材的编写;参编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兽医病理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兽医病理学》、《动物卫生法学》、《科学养奶牛》;自编了《家畜病理学实习指导》。这些教材进一步丰富了教学资料,为学生能接受到最新的动物病理学前沿知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配合动物病理学实验教学,课程组制备了猪、牛、羊、马、禽等动物的大体病理标本,共有标本共100多种、各种动物的病理切片50余种,自制挂图31张。目前该标本库已成为云南省动物疾病最全的标本库。拥有多功能奥林巴斯显微镜1台、普通光学显微镜30台,同时有莱卡切片机、病理图像分析系统、低温超速离心机、细胞培养箱、PCR仪、酶标仪、投影仪、幻灯机、幻灯片、电教片等仪器设备。实验室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课程组还结合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制作新的多媒体课件,并不断丰富动物病理标本和病理组织切片。这些资源满足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在课程建设方面,动物病理学1992年3月就被列为云南农业大学首批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并在1994年4月获省级重点课程达标课程奖;2002年12月被列为云南农业大学第五批一类课程建设, 2005年4月被评为云南农业大学优秀课程。本课程在不同层次上的多次建设,使动物病理学教学条件、实验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为将其建成精品课程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课程组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共15余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三等奖2项。大量科研项目的开展,为动物病理学教学、科研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库和网络的作用, 针对该课程病理变化图片较多的特点,课程组自行拍摄、上网下载相关图片,购买 “动物病理学”等多种音像资料、动物病理学图谱和挂图。目前,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教材及参考文献目录、课件等均已上网,方便学生查询,并可以做到网上适时交互式教学。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而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给社会和科技带来了一次空前的发展,也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历史的飞跃。教育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动物病理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给动物病理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这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对课程的一些要点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以设问方式向学生提出教学问题,根据学生的疑点层层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强的目的性,在一开始就明确本次课程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的问题。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紧密结合自身的科研成果、云南省情及国内外动物疫病流行的动态,适时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教学气氛,真正达到了学与教的互动。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采用先分成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而不是对学生讨论的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这样的案例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动物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理论讲授的有效补充,其目的是强化学生对课堂讲授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以总论基本病变和各论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采用观察描述实物标本、组织切片、多媒体课件演示、挂图、教学图谱等多种形式,以复习理论为先导,以观察描述病变为中心,以基本病变、临床病理联系为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标本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读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描述表达能力、镜下绘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的培养。
课题组不断加强与屠宰场、兽药公司、大中型养殖场之间的联系,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动物病理学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利用已学到的病理学知识进行临床疾病的诊断、疾病的治疗及预防,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是人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实践也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成果的尺度标准。课程组在教学工作中既注重教学理论研究,也加强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进行教学创新,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加强科学研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对静态知识进行动态加工,对动态知识进行分层分析,化难为易,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单调的形态知识趣味化,复杂的知识条理化,并在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等教学活动中,与设疑引导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力,提高教学效率,减少教学难度,扩大新知识量,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
课程组应以“教学软硬资源齐抓,制度健全职责明确”为原则,建立科学的教学研究与管理体系[3]。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课程组在建设过程中因此不断建立和完善较为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估制度,将教学质量考核评估贯穿到学生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平时考核,理论考核和实验操作考核,特别是毕业论文的答辩和评价来综合评价教学质量。在这样的评价框架下,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主动性都有明显的提高。
课程组每学期组织3~4次教研活动,组织学习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研讨;对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参加学术会议的收获、体会等进行交流探讨;通过老教师指导年轻教师,相互取长补短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在课程建设中,老教师或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听青年教师讲课,并对青年教师的进行指导,帮助其不断进步,为年轻教师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课程组教师或观摩学校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或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课程组定期给学生发放听课意见表,及时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评价。每学期邀请学校及学院的教学督导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监督,听取意见和建议。综合来自几方面的评价情况,在年终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评,并对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
随着课程建设的不断推进,改课程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今后向国家级精品课程目标迈进打下坚实基础,更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拓宽学生就业面,提高就业率,提升动物医学专业在社会中的吸引力[4]。
[参考文献]
[1]林曦.动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1999-06-15.
[3]李树蕾, 陈东, 周莉, 等.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实践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4):362-365.
[4]冯淑兰.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