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娟,林志军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体育教学部,湖南长沙 410004)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
伍 娟,林志军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体育教学部,湖南长沙 410004)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变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问题进行了探究。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进行了概括总结,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当代危机;最后,指出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策略。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地域文化的特色逐渐衰微,文化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在外来的西方文化的压力下,地方传统与历史文脉被割裂,文化的多元性遭到了扼杀,人类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严重的危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遭受严重威胁。因此加强对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已成为必然的文化诉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墨西哥会议文件中,首次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用“民间文化”来表述的。直到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详细的界定,其定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小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小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小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1]
在各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下,我国也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国务院200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应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第5条就是传统体育和游艺。
2006年和2008年国务院相继公布了两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少林功夫、太极拳、河北邢台梅花拳、沧州武术、山东蹴鞠、蒙古族搏克等传统体育项目入选。在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天桥摔跤、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五祖拳、峨眉武术、岳家拳等项目入选。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可以看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传统武术类项目,很多地区的濒危的传统体育项目还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目前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认识上的偏离,忽视了它的生命活态、深层文化底蕴及有机生态。因此,我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还尚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2.1 民族认同感的教育价值
许慎在《说文解字》(十五卷下)中说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同一民族的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族属亲近感、文化认同感[2]。民族认同感心理是客观存在的,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在国外,提及中华武术,华人会感到无比的自豪。传统武术项目成了人们交流和学习中华武术的重要途径和形式,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的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2.2 审美与艺术教育的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集体育和艺术于一体。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所蕴含的审美教育价值的挖掘,能够发挥人们的想象力、陶冶情操、娱乐身心,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像武术项目既注重外在美,又注重内在美,内外兼修,凝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美感。还有沅陵赛龙舟,已经被列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长期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具有娱乐、健身、观赏等方面的审美与艺术教育价值。
2.3 历史教育的价值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民族传统体育就植根于丰厚的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上,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每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记载着当时的历史,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日常生活的映射。都折射出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文化理念。顺德龙舟说唱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舟唱本的木刻本和纸质材料都蕴含着美学、工艺学、历史的研究价值,有人称顺德龙舟说唱是研究岭南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3.1 西方竞技体育的同化
在当今社会,竞技体育备受关注的程度远远超出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技体育激烈的比赛和竞争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人们只关注金牌、荣誉,似乎民族传统体育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有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了谋求发展,延续下去,也逐渐向竞技体育靠拢,规则、制度也逐渐与竞技体育项目趋同,失去了民族传统体育原始的本真性。
3.2 技艺传承人的断层
当今社会,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人断层的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而存在,以技艺、形象、声音为表现的手段,并且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工艺一般是通过师徒传授或者是父子口传心授,使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延续下去。但是,在经济化浪潮的冲击下,年轻人没有兴趣和毅力去学习传统的技艺和艺术,也不愿意去传承这些文化,致使很多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及时的抢救和保护,濒临灭绝的危险。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舟说唱亟待传承和保护,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学龙舟说唱的人寥寥无几,会唱的人也很少。人们把注意力放在了赚钱的生意上。还有龙舟造船工艺项目传承人缺乏,因此,广东东莞中堂镇的龙舟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舟造船工艺的传承、发展与创新问题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3.3 假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名谋取利益
目前,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律机制不健全,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条文,因此受主流文化的压力和竞技体育的冲击,致使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利用。如一些武僧和团体打着少林俗家弟子和纯正少林功夫的招牌出国演出,谋取商业利益。
3.4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很多省市只顾申遗工作,但是对申遗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没有整体性地进行规划处理,缺乏全局意识。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认识不足,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相应的传承和保护。中国大众整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仍然普遍欠缺,年轻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淡薄。
4.1 加强宣传工作,增强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随着现代体育的冲击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消失、传承人缺失的重大困境,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迫在眉睫。可以通过教育的途径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教育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类型,因此每一种教育途径都很重要。可以请专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讲座,目的是提高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唤醒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意识。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一代,许多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出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记忆的断层。通过教育,使人们自觉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当中去。
4.2 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是指现存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活态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特点,是以人为载体,靠传承人的言传身教进行传承。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保护的目的是使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4]。目前国家已经建立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人名录,对传承人进行保护,给予民间传承人一定的经济补贴,提供其所需要的经费。除了对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保护外,还应该加强文化传承人的培养,请民间文化传承人进入学校课堂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授课;重点培养一些对民族传统体育感兴趣的学生,对他们进行技能和知识的传授,使民族传统体育后继有人。
4.3 保护与开发传统的手工艺制作
Vandiver.Pamela在《Recovering and Rediscovering Craft》中,通过具体的案例阐述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并提出通过恢复失传的工艺,再现其艺术和文化魅力,从而促进遗产保护的观点。在古老的文明的创造过程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很多的传统手工艺产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这些制作工艺的传承濒临消亡甚至有灭绝的危险。广东中堂龙舟制作技艺闻名全世界,但是目前也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4 构建社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体系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认知方式、性格特质和审美意识,承载着一个民族或者群体的文化生命密码。社区具有良好的区域民族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可以建立一个由政府部门、民间机构、文化部门及体育部门组成的有序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体系,加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社区领域内的普及率。
4.5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教育传承
学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所维系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在保存民间文化多样化的智慧源泉和思维途径,以及界定民间非物质文化保护范围、保护对象、保护措施等方面发挥较大的优势。2002年,我国举办了“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会上呼吁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认为当代的教育理所应当担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使命,在学校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从中小学开始。目前中小学中体育课程的教学仅限于技能课的传授,教学手段单一,从小就被灌输体育应该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目标的思想[5]。然而学生对传统体育项目的了解甚少,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有哪些都分不清楚,原因是没有了解的机会。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该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的知识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开发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材,对少年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在高校当中,也应该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而不仅仅是体育技术课程。注重加强非物质文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构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9]。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只有从民间走向大学的象牙塔,大学生去了解、传习民族民间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被人们所熟知,并进一步发扬光大。
4.6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是抢救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基本的工作和任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的目的,是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资源的分布、构成、保护传承情况及其所面临的危机[8]。成立专门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团队,对珍贵、濒临灭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场所进行征集、收藏、保存,对其进行挖掘、整理,挖掘其存在的潜在价值,以便有利于传统体育的发展。在全面普查之后应该进行有效的保存,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是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具有不可逆性,一旦消亡,将是人类无法挽回和弥补的重大损失。民族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蕴含的某个项目领域、某个地域的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文化特色,对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和维护国民文化身份、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政府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加大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力度和投资力度,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提供生存的空间。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王松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经济学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孙家正.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总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5]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195.
[6]刘 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体育与科学,2007(6):31-33.
[7]牛爱军,虞定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27-29.
[8]黄 涛.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境保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5):67-72.
[9]路志峻,李金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体育文化的传承[J].体育文化导刊,2006(12):19-21.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Non-materialistic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WU Juan,LIN Zhijun
(Physical Education Division,Hun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4,Hunan,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changes of the culture in China,the survival of non-materialistic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faces enormous challenges.This essay tries to explore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non-materialistic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ata analysis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Expou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materialistic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it reveals the contemporary crisis of the inheritance of non-materialistic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Finally,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strategy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non-materialistic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non-materialistic 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on;inheritance
G80-05
A
1004-0560(2011)05-0132-03
2011-07-27;
2011-08-25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1XTY001)。
伍 娟(1974-),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责任编辑:郭长寿
◂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