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见人生

2011-12-04 00:00:00苗连贵
今日文摘 2011年15期


  喜欢看央视的《寻宝》,喜欢这节目的口号:“三分藏宝,七分故事”。
  淮北一位妇女持一块玉璧,温润如凝脂,专家鉴定为汉璧,非常珍贵。妇女无限欣慰,她说这是老公留下的,但两个月前他已“走了”。老公一生热爱收藏,但所遇尽假,今天终于鉴定出一件真品。她要永远保存,看着它,就像老公仍活在家里一样……
  专家桌上放着一把陶壶,主人说他常跑乡下,但所遇不过是一般的盘碗。一次,他又去了乡下人家里,失望之余,忽见床下有一把陶壶,青釉,样子极普通,但有一对别致的耳环。他问这个卖不卖,女主人笑笑说:“拿去吧。”他从床下拿起来,一股尿骚味扑来,原来是用作小孩尿尿的。就这么一个“尿罐子”,专家鉴定年代为晚唐,价值至少在10万元以上,欣喜自不待言。他给自己总结:人生不要灰心丧气,机会总是有的,运气青睐不辞辛劳的人。
  一位女商人的宝物得来也令人心羡:一块田黄玉雕,小巧玲珑,她买时花了25万,专家说她“捡漏”了,现在至少值60万。女商人春风得意,她说,看准了的事就要大胆做去,否则后悔一辈子。她当时“进货”,是要有些胆识的。
  但藏宝中更多的是失意者。一位藏友的一对梅瓶,自称是北宋官窑,花了30万,当时他几乎是孤注一掷,结果专家鉴定为民国仿品,最多值几千元。我见他顿时面如死灰,汗从头上淌下来,心里不知怎样在熬煎呢!
  最惨的是英德一位女子,她以30万元加一辆40万元的“奥迪”换了“李可染的《米芾拜石图》”,结果是伪作,失落、懊悔、还有几分悲怆一起写在她的脸上。对比电视画面里的真迹,伪作笔力实在太弱,技法粗劣,连我也看出来了,她何以眼拙如此!
  其实,我对这些看走眼的藏宝者是很钦敬的,悲喜转换,只在瞬间,巨大的落差,这需要多么坚韧的心理承受力啊!
  也有心胸放达的。东莞一位女教师,藏品是一件玉瓠,鉴定前,她信心满满,因为她看到香港拍卖行“国宝”级的拍品照片,与她的一模一样。专家将她的东西鉴定为现代工艺品,她沮丧到极点,但只一会就恢复常态,笑笑说:纵不能成“国宝”,我就当它是“家宝”吧,它还是蛮招人喜欢的。我对她的心态很欣赏。
  鉴宝里有太多故事,每一件藏品都是一段历史、一段人生。
  (邓广琦荐自《钱江晚报》)
  责编: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