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忠娟,郭吉文,余 林
(1.西南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 400715;2.杭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网络成瘾倾向关系
卢忠娟1,郭吉文2,余 林1
(1.西南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 400715;2.杭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
用Rartholomew 和Horowitz编制的RQ关系问卷对洛阳市220名大学生进行四种依恋类型划分,并采用Young编制的IAII网络成瘾自评量表对这些大学生进行网络成瘾倾向测定,以考查大学生依恋类型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结果表明:洛阳市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和网络成瘾倾向均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都存在学历上的差异;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差异显著;不安全型依恋尤其是害怕型依恋和倾注型依恋的大学生较于安全型依恋大学生更易形成网络使用不当行为。
大学生;依恋类型;网络成瘾倾向
网络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给人们带来多项益处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有着负性影响,作为网络使用主体和先锋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地成为过度使用网络者,其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1],有的成为网络成瘾者(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严重地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已经分别从人格特征[2,3]、社会支持[4]、应对方式[5]和情绪情感[6,7]等等各种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揭示大学生的各类特质与网络使用情况的关系。依恋是个体对特定他人持久而强烈的情感联结。从Ainsworth发表了关于“婴儿期之后的依恋”后,心理学者们对成人依恋展开了大量研究,很多研究结果证明不同类型的依恋在心理品质及行为特质上,如情绪情感[8-10]、自尊[11]、人际关系[12]以及应对方式[13]等都有着不同的影响,但目前对大学生依恋类型和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方面的探讨还不多。本研究拟从分析大学生不同依恋类型入手,力图揭示和分析安全依恋与不安全依恋型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为大学生教育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洛阳市的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三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共220人进行施测,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16份,有效问卷210份,有效回收率为95.45%,其中男女生各105名。
2. 研究工具
(1)RQ关系问卷(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s,RQ)
由Rartholomew和Horowitz编制的自我报告的成人依恋量表,主要用来测量大学生的依恋类型,中文版由北京大学李同归博士翻译。该量表包括四段对成人依恋原型(安全型、倾注型、轻视型、害怕型型)的描述,要求受测者在7点量表上,判断每段描述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自己的亲密人际关系,最后从四种类型中挑选出最适合的一种作为自己的依恋类型。此量表的总量表内部一致性和四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均较高。
(2)网络成瘾量表(Internet Addiction Impairment Inde,IAII)
由美国匹兹堡大学Young编制,该量表为自评量表,由20道题目组成,每道题有6种选择,赋值0~5分。根据总分判定测试者的网络成瘾倾向及其程度。31~49分判定为网络使用过度,50~79分判定为网络成瘾倾向,80~100分为网络成瘾。该量表用于中国被试时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9 051,各项目与量表的相关在0.27~0.67之间[13]。
3. 数据收集
对洛阳市三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取,按照统一的指导语,做完后当场收回问卷。
4. 数据统计
测量结果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5. 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的算法
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RQ四个分量表得分计算出自我模型分量表和他人模型分量表的得分。自我模型分量表得分可以作为自我评价值,他人模型分量表得分可以作为他人评价值。自我模型计算方法是用两个正性自我模型的依恋类型(安全型和轻视型)的得分减去两个负性自我模型的依恋类型(倾注型和害怕型)的得分,即:自我模型=(安全型+轻视型)-(倾注型+害怕型);他人模型计算方法是用两个正性他人模型的依恋类型(安全型和倾注型)的得分减去两个负性他人模型的依恋类型(轻视型和害怕型)的得分,即:他人模型=(安全型+倾注型)-(轻视型+害怕型)。
1. 问卷结果分析
(1)洛阳市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
洛阳市大学生四种依恋风格分布情况见表1。经T检验,洛阳市大学生依恋风格的性别差异、出生地差异、是否是独生子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本科和专科的大学生在自我模型分量表的得分(t=2.204,p<0.05)和他人模型分量表得分(t=-2.394,p<0.05)上差异显著,具体见表2。
表1 洛阳市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
表2 洛阳市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差异比较
(2)网络成瘾问卷得分评定
在本研究中没有大于79分的问卷,得分在31分以下的有135人,为正常网络使用者;31~49分的有67人,为网络使用过度者;50~79分的有8人,判定为网络成瘾倾向者。根据网络成瘾量表的得分,可以将被试分为三组,分别为网络使用正常组、网络使用过度组、网络成瘾倾向组。三组被试的成员状况见表3。
表3 洛阳市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分组信息表
运用SPSS软件对三组被试的网络成瘾倾向得分进行T检验得出:在本研究的210份问卷中,网络成瘾倾向得分在年级、专业、性别、出生地和独生子女等变量上差异均不显著,而在学历上的差异显著。本科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平均得分为26.79,专科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平均得分为30.38,经T检验差异显著(t=-2.136,p<0.05)。
2. 依恋类型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
(1)依恋类型与网络成瘾倾向的相关分析
采用Person相关法考查4种依恋类型和两种评价方式(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结果表明,四种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依恋和倾注型依恋与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显著的相关,而轻视型和害怕型依恋与网络成瘾倾向的相关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安全型依恋与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r=-0.172,p<0.05),倾注型依恋与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显著正相关(r=0.172,p<0.05)。而自我评价与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176,p<0.05)。具体见表3。
表4 依恋类型与网络成瘾倾向关系分析表
(2)依恋类型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回归分析
以洛阳市大学生在关系问卷中测出的四种依恋类型为自变量,网络成瘾倾向得分为因变量,考查四种依恋类型的逐步回归效应,结果发现只有安全型和倾注型进入回归方程。证明安全型和倾注型两种依恋类型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预测作用,两个变量的联合解释变异量为 5.2%,其中以安全型最具有预测力,其单独解释量为 3.0%。以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的得分为自变量,网络成瘾倾向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自我模型进入回归方程,证明自我评价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预测作用,其单独解变异量为3.1%。具体见表5。
表5 依恋类型对网络成瘾倾向的逐步回归分析
(3)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查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05,p<0.01),其中害怕型依恋类型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最高(34.19±11.04),其次是倾注型(30.84±11.94)、安全型(26.57±10.86)、轻视型(25.36±9.87)。通过事后平均数差异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除安全型和轻视型、倾注型和害怕型被试之间的网络成瘾倾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类型被试之间的网络成瘾倾向得分均有统计学意义。
Greasey研究得出结论:依恋类型不存在性别差异[14],本次测验结果与国外研究一致。研究发现,210名大学生以安全型依恋为最多达42.9%,其次是倾注型26.2%,轻视型23.3%,害怕型依恋最少,为 7.6%,这一结果与李同归等[15]的研究极为相近,说明RQ问卷在本次测量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洛阳市大学生的依恋类型与国内其他城市和西方国家类似。本专科大学生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本科生比专科生有更好的自我评价。
研究结果显示,洛阳市大部分的大学生能够正当使用网络,但是无论男生还是女生确实存在着网路使用不当行为。就数据来看,男生与女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男女生网络成瘾问卷得分差异显著”、“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网络使用不当行为”[13]有所出入,笔者分析其原因,认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女性使用网络日益普遍,与男生使用网络情况不再存在显著差异,另外不同的研究也存在地域之别;本科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得分显著低于专科生,笔者认为本科生相较于专科生在现实中更有优越感,专科生则更有可能通过网络获得优越感的满足。
在探讨依恋类型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时,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显著差异。安全型依恋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负相关,倾注型依恋与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评价与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安全型依恋和倾注型依恋均进入了回归方程,对网络成瘾倾向有预测。一个人的依恋类型能反映与他人的情感关系,这种情感关系能促进或阻碍人的心理活动[16],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通常对自己和他人抱有积极的看法,愿意接纳和支持他人,有较高的社会适应及情绪调适能力,他们比较容易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少体验到孤独,能正态面对现实;而不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则对外界或个人持负性态度,他们的人际关系不稳定,因而在朋友稀少、觅无知音的情况下,容易选择虚幻的网络来排解孤独感或获取自我价值感。
总的来说,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不同,不安全依恋者相较于安全型依恋者更容易造成使用网络不当,这可能是由于不安全依恋者在各种亲密关系中被动的交往策略和他们在困难与挫折前采取消极的方式去看待、解决问题引起的。因此,今后的工作中,心理学研究者在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网络成瘾进行预测和干预时,可以从依恋类型入手,尤其是那些害怕型和倾注型的学生,通过辅导,着重修复和改变学生的不安全依恋模式,建立新的安全依恋模式。
[1] 原献学,罗浩博.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的调查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学院),2007,29(3).
[2] 雷雳,杨洋,等.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6,38(3):375-381.
[3] Yang C K, Choe B M, Baity M, Lee J H, Cho J S. SCL-90-R and 16PF profil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excessive Internet use[J].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5, 50(7): 407-414.
[4] 唐海波,蒲唯丹,姚树桥.社会支持与依恋的关系研究综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5).
[5] 柳艳艳.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网络成瘾倾向关系的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6] 王滨.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倾向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6):1425-1427.
[7] Young K S, Hogers 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J].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1998, (1): 25-28.
[8] 金艳,唐日新.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抑郁和幸福感的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07,22(89-90):163.
[9] Copper, M. L. Shaver, P. R., Collins, N. L. Attachment styles,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74): 1380-1397.
[10] 汤芙蓉,张大均,刘衍玲.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3):95-99.
[11] 何影,张亚林,杨海燕,李丽,张迎黎.大学生成人依恋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 (2).
[12] 魏征新,霍莉钦.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成人依恋类型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2009,(08).
[13] 张敏,杨扬,陈欣.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
[14] 田瑞琪.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53-60.
[15] 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J].心理学报,2006,38(3):399-406.
[16] 竺培梁.大学生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负性情绪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5):1087-1090.
(责任编辑、校对:刘玉娟)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LU Zhong-juan1, GUO Ji-wen2, YU Lin1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2. College of Education,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6, China)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220 college students from Luoyang chosen randomly were divided into four attachment styles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RQ) prepared by Bartholomew and Horowitz and examined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through Internet Addiction Impairment Index (IAII) by Young. The results are: Both Luoyang college students' attachment style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ies don't show gender differences, 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of degree; Different attachment typ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ie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Depression attachment students, especially fear types and pour types, more likely produce the Interne improper use than well-being attachment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attachment style; internet addiction tendency
2011-03-17
卢忠娟(1986-),女,河南开封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管理心理学。
余林(1970-),男,四川岳池人,博士后,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B844.2
A
1009-9115(2011)04-01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