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财爷”唐英年:从“钱”到“权”

2011-11-29 15:10
东西南北 2011年21期
关键词:司长香港

名门底蕴,一脉相承以脚踏实地为先

与前任财爷梁锦松出身草根阶层不同,唐英年家族是江苏无锡的名门望族,其祖先在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史上占据过重要地位。唐家祖先曾任明朝兵部侍郎。明朝末年,移居无锡。在唐英年的父亲唐翔千的太曾祖唐懋勋那一代时,成为了无锡首富。当时曾有唐家祖训,承诺:“凡严家桥村上的公益事业,不论大小,唐姓负担一半。”此后唐家人才辈出,有的历任政府要职,有的成为商界红人。其中,唐英年的祖父唐君远曾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被视为爱国资本家。唐英年的父亲唐翔千解放战争后到香港创业,成为香港著名实业家。他还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亦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

因唐家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是最早及最积极北上的港商之一,其家族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关系,一些中央领导也与唐家非常稔熟。

唐英年最为人熟悉的就是他的笑容,这份笑容被香港人称为“莲子蓉”式的笑容,透着贴心与温情。与唐英年有过接触的人,都称赞他“脾气好,没架子,非常亲切,容易相处”。香港媒体甚至亲切地昵称他作“唐唐”。

拥有那么显赫的出身却不倨傲,拥有良好的修养和强大的内在却不骄狂,这得归功于唐氏一脉相承的家庭教育。

1952年9月6日,唐英年在香港出生。正如父亲唐翔千小时候从没有享受过“富家公子”的待遇一样,在唐英年的记忆里也从来没有这样的经历,有的只是最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在唐英年四兄妹成长过程中,父母耳提面命最多的一句话是: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以至唐英年当年在香港竞选第二任议员时,居然把妈妈的照片印在竞选广告上,旁白:妈妈跟我说做人要脚踏实地……

为了让儿子成才,父亲唐翔千“牺牲”不少。唐英年11岁那年某天,父亲从跑马场回家,一进家门,唐英年就迎上来说:“爸爸,今天你养的马跑不出,是因为马姿不好。”还说了一大串道理,令唐翔千听呆了。“他为什么这样熟悉?我一下子警觉了。原来我去马场看,他伏在电视机旁看。”从此唐翔千这位拥有香港纺织业半壁江山的大老板一辈子再也没踏进过跑马场。

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唐英年15岁就独自去美国留学,从小就培养起很强的独立性,有主见,所以纺织世家出身的唐英年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学的却是心理学,在耶鲁大学获得的还是社会心理学硕士学位。很多人都奇怪唐英年为何没有学习纺织或者经营管理,唐英年总是笑着回答:“其实现在,在企业做也好,在政府做也好,不都涵盖在社会心理学的大范畴之中吗?”不过,大学时代每年暑假回香港,唐英年却照样每天搭公共汽车去父亲公司里打工,在厂里与一般员工一视同仁,按劳取酬。

我亲自见证了祖国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

1976年暑假,24岁的唐英年回港度假,准备修读博士学位。父亲唐翔千在一个晚上走进唐英年的房间,问儿子将来的打算,回答是:教书或学术研究。父亲深深叹气之后留了一句话:“再考虑考虑好吗?”这叹气突然让唐英年感到:父亲期盼的目光实际上一直都在注视着他。一个月后,当父亲的电话打到他美国的宿舍,说:“与其读完博士后替人打工,我看你不如现在就给我打工吧。”正如57年前的1919年,祖父唐君远应曾祖父的召唤一样,唐英年也给了父亲一个惊喜:决定回来子承祖业。

作为一个企业家,他是成功的。曾获颁“香港青年工业家奖”,又被世界经济论坛选为“明日全球领袖”。

在父亲的带领下,唐英年也很早就参与到祖国大陆的建设中去了。早在1978年,唐英年就和父亲唐翔千一起走进了深圳。那时候的深圳,荒芜一片,但是唐英年亲眼看着亲身参与着他与父亲投资600万元港币的一家针织厂矗立起来。在新疆零下30摄氏度的冰冻中,唐英年和父亲坐在没有空调的车里奔走,没有路,他们硬是用压路机压出一条路,建起了新疆天山毛纺厂。1980年上海第一家合资企业——上海联合毛纺有限公司成立了。唐英年和父亲一起接过上海“第001号”合资企业营业执照,那上面写着父子俩的名字。

1984年,当唐英年在电视中看到父亲亲耳聆听邓小平说“香港的政策五十年不变就是不变”那一番话后,他就十分敏锐地体会到了邓小平讲话中的深意,他对回到香港的父亲说:“爸爸,通过电视画面,香港市民都注意到,在长达两个小时的会见中,邓小平先生脸上的表情始终轻松愉快,不时还浮现笑容,显然,邓小平先生是运用会见以你为首的香港工商界访京团的契机,向香港乃至世界阐明中央对香港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等一系列政策的。我坚信,香港一定会平稳过渡,回归祖国。”而这番信念直至他日后担任香港财政司司长和政务司司长都始终没有改变。

直到今天,在成为一个出色的企业家后又弃商从政的唐英年都很庆幸自己当初放弃攻读博士“给父亲打工”的决定,他说:“这让我亲自见证了祖国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

“公子财爷”临危受命,发扬香港精神

唐英年开车行驶在香港最繁华的中环街头,居然畅通无阻,常为香港人诟病的塞车,竟不见影踪;走进一家著名商场,竟然只有三四位顾客。2003年唐英年在香港街头看到的这一情景令人沮丧。临危受命的唐英年,当“官”的时机其实并不好:那一年SARS迎头袭来,人心恐慌,经济萧条也一起缠绕在香港人头上。“最大的挑战是亚洲金融危机。”那时,唐英年人生第一次做财政预算案。而香港经济还未复苏,“我必须把情况跟市民沟通好,向他们解释为什么不能派福利、为什么不能减税。但我却坚持教育开支不能减。对于香港来说,惟一的天然资源就是人才。”

唐英年面对的是香港财政的高赤字,达到香港生产总值的5%。然而,内心的焦虑,并没有改变他的招牌笑容:他当临时建造业统筹委员会主席时,经常与电工会负责人联络,向他们了解实际情况,“完全没有官僚作风”。为了扭转局势,他经常带着这种笑脸到香港不同的社会团体了解情况,征求对公共财政管理的意见。在他的问题排行榜上,首先处理经济问题,在工商层面制造更多就业机会……他每推出一项举措,不仅事先广泛征求各界意见,事后还通过电台或政府网页,向市民解释;他还有一项首创:预算案网页,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诉求或意见。可说恪尽职守,做足了“功课”。

1995年,唐英年在竞选议员时设计过一个电灯泡标志。含义是:“以我小小的力量,点燃大家的希望之光。”尽管香港“财爷”不好当,但秉承着“电灯泡”的信念,唐英年依然以“脚踏实地”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艰难地一步步走下去。

唐英年是企业家出身,目光敏锐,总能在纷乱中看到一些巨大商机,他提倡人流、物流、资金流双向流动,在大屿山兴建物流园,发挥供应链的优势。他认为香港一定要融入内地,吸引更多内地企业和游客到香港,发挥香港金融服务的优势……

2007年是香港回归10周年,也是唐英年从政10周年,他在特区立法会宣读财政预算报告时宣布,特区政府财政收入转亏为盈,香港经济强劲复苏,失业率降到5年来的新低。唐英年任财政司长的5年时间,经历了香港经济从低谷到复苏的全过程。在经历了金融危机、SARS和禽流感等种种困难后,香港很快从经济衰退的泥淖中抽身而出,迈向欣欣向荣,香港人的脸上也挂上了“唐司长式”的笑容。

在唐英年看来,这一切是因为有中央政府和13亿同胞作为坚强后盾,同时,也缘于香港有高素质的市民,社会稳定的根基没有动摇过,“港人治港一定能获得更大成功。”

出色的政绩,亦为唐英年加分:2007年6月23日,他被国务院任命为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职位仅次于香港特首。他肩头的担子更重了。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新职位带来的是新责任:唐英年要谋的是香港特区的长期繁荣和发展。

最快乐就是“中国好,香港好”

唐英年担任香港政务司司长后,他的笑容和身影频繁地出现在祖国的各个地方,他走访珠三角,积极推动珠三角和香港的深度合作,珠港澳大桥在他的主持下动工;他出现在上海,指出上海和香港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前锋”,他还出现在上海世博会的“香港专题展览”上,亲自向参观者介绍世博会“香港馆”,并鼓励港人参加世博会;雪灾和地震灾区都有他的足迹,提出与灾区同胞“休戚与共,风雨同路”,竭尽全力参与到灾区的重建工作中去;他是香港特区援川的总负责人,在汶川地震后曾9次到过四川,他马不停蹄地在灾区考察,提出在险峻山上修建连接山里山外的重要公路;每一项工程都要做到保质保量……在“甲型流感”盛行的时刻,他亲自走上香港街头向市民派发防疫包……

2009年7月1日,香港回归12周年,唐英年获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最高荣誉,用以表扬毕生为香港做出重大贡献人士的大紫荆勋章。

和祖父与父亲一样,唐英年用属于自己的方式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保持并发扬了唐氏家族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有人曾问唐英年“什么时候最快乐”,唐英年回答:“看到中国一天比一天好,香港一天比一天好,心里最快乐!”

在当年担任香港财政司司长时,就有媒体预测唐英年的仕途之路直指香港特首。但唐英年一直没有正面回应是否会角逐香港特首的问题。当时,他的好友、前自由党党魁李鹏飞说:“现阶段不应考虑竞逐,如果他做(新财爷)得好,这些事自然会来,做得不好,他也不用想。”他的另一位好友兼“高级伙计”林大辉的话则说得更为实在:“他是否有素质做特首呢?他还是先做好财爷吧,如果多心,反而做得不好,目前应切切实实做好本分。”

当年的话言犹在耳,一晃已到了检验成果的时候,在香港财爷的位置上,唐英年的出色与才能得到了有口皆碑的称赞,在香港政务司司长的位置上,唐英年的政治智慧及大局观更是得到了多方的肯定。那么,他下一步如何走,似乎已是不言而喻的了。

(综合摘编自《华人世界》《江南都市报》《常州日报》等)

猜你喜欢
司长香港
香港ifc商场夏日呈献
香港ifc商场 本季好FUN乐
香港ifc商场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