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慧
(山东建筑大学 商学院,山东济南 250101)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FDI国别差异分析
徐晓慧
(山东建筑大学 商学院,山东济南 250101)
跨国厂商海外直接投资(FDI)全球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在不同类别的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距,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仍占据全球FDI流入与流出的主体地位。2011年,发展中国家FDI流入量占全球FDI流入总量首次超过发达国家这一现象,主要还是受到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加快以及南南合作投资增长的有力带动。
FDI;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新经济地理学
跨国厂商海外直接投资(FDI)全球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在不同类别的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FDI的分布不仅关系到厂商自身和母国的利益,而且对引资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FDI的源头与流向始终是国际贸易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1990-2008年度相关面板数据,通过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年度FDI流量、存量的对比,分析相关年度FDI流入与流出的国别差异。
表1给出的是1990-2008年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总体年度对外投资流量的绝对金额。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外资流出量远多于发展中国家,尽管2003年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绝对额减少了,但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绝对额减少得更为明显,当年前者的对外投资额达到或接近后者的20倍。这也是1990-2008年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近20年里对外投资额差距最大的一年。
表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流量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而且,1990-2008年间发达国家年度对外投资占世界总体投资的比例均在80%以上,2003年更是高达93.58%。发展中国家年度对外投资占世界总体投资的比例较低,最高的2008年也不足16%,2003年甚至低于5%。相对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其他国家对外投资比例在将近20年间从接近于0缓慢上升到3%多。换句话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所占的比例之和,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对外投资的跨国厂商主体的位置在国家和地区间有所分散,由一些不发达国家输出的FDI增加了,主要原因是跨国厂商在这些国家新注册公司的资本输出。
总体上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FDI引资流量方面的差距要小于FDI投资流量的差距。表2显示的是1990-2008年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FDI引入流量的数据。
表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年度引入外资流量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1990-2008年间FDI引入外资流量的比例看,发达国家年度引入外资流量仍占总体的多数比例,但优势并不像对外投资那么明显。在1990-2008年将近20年的时间里,发达国家年度引入外资比例由最初的超过70%下降到2008年的不足60%。同时,发展中国家引入外资比例上升明显,在同一时间段内上升了10个百分点。2008年的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引入的外资比例达到36.47%。值得注意的是,在1990-2008年将近20年时间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外的国家,他们的外资引入量呈大幅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世界引资总体比例的6.74%,这类国家的引资速度远快于他们对外投资的速度。这说明,部分外资开始流入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外资引入分散化的趋势快于对外投资的主体分布。
如果说FDI的流量说明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化过程,那么FDI的存量则显示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化结果。表3给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1990-2008年间对外投资的存量数据,从中可以看出,2008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有84.07%来自发达国家,14.54%来自发展中国家,其他国家累计只有1.39%。从发展趋势来看,世界对外投资绝对额在累计增加,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在总的投资存量中所占比重2000年以来出现小幅下降,趋势向下;发展中国家在对外投资存量中所占比重则有小幅上升,趋势向上。其他国家对外投资存量所占比例极小,可以忽略不计。
表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年度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比例
表4反映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1990-2008年间引入外资总体存量的数据。数据显示,其一发达国家引资存量仍占有较大比例,但优势没有对外投资存量那么明显,说明外资的流向相对于以往呈分散趋势,2008年发达国家引资存量比例在68.50%左右,发展中国家引资存量比例达到28.68%。其二1990-2008年间,发达国家引入外资存量所占比例下降了四个百分点。其三同期发展中国家引入外资存量所占比例变化不大,尽管2000年发展中国家引入外资存量所占比例一度升至30%以上,但此后有所回落,相对于1990年,2008年发展中国家引入外资存量所占比例仅上升了1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引资比例下降的大部分缺额由其他国家弥补。
表4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引入外资存量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发达国家在对外投资和引资中的主导地位说明了水平FDI是跨国厂商多地区生产的主要模式。由于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似性,水平FDI模式在相似国家之间的投资最有优势,因为此时节约的运输成本是最多的。相似国家之间如果只存在单一地区厂商,那么将有很大比例的产出在两国之间进行双向贸易,如果进行多地区水平生产,则意味着一部分多样化的产品在两个地区都可以进行生产,这样会减少贸易的双向流量,从而节约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是就广义而言,其中也包括了因各种贸易壁垒产生的成本。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FDI,既反映了节省狭义运费,也反映了跨越贸易壁垒的投资动机。例如,美国和日本在欧盟的FDI以及欧盟到北美自由贸易区的FDI都主要是越过关税型投资的类型。而且,由于发达国家国内产业发展结构、消费者偏好比较相似,这就保证了水平FDI工厂在东道国内,既能比较容易地融入产业链和利用集聚中的前后向关联,也能直接面对消费者,从而在东道国内拥有其产品的基本需求量,因此发达国家之间倾向于相互投资。
大量的研究表明,随着通讯成本的下降,生产低贸易成本产品的厂商(如消费电子类产品)倾向于把生产工厂集中于低工资国家,然后把成品销往不同的需求国。因为,此时生产成本的节约要大于运输成本的耗费;相反,生产高贸易成本产品(如汽车)的厂商则倾向于在各个分散市场设立多个工厂并在当地销售,即使在东道国和母国缺乏工资差异的情况下亦是如此。因为,此时如果在较低生产成本国家集中进行生产并把产品销往不同的需求国,生产成本的节约可能不足以弥补耗费的较大的运输成本。
因此,对某些厚重型最终消费品来说,即使发展中国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生产成本优势,也不会吸引到超过本国市场规模的额外投资。众所周知,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具有技术优势,低成本是吸引外资的主要动力,但对贸易成本较高的产品却不起作用。一般而言,低贸易成本的产品对应着较低的生产投资,高贸易成本的产品则对应着较高的生产投资。因此,国际FDI更倾向于加大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引资差距。
1.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两个新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出现两个新特点:一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技术许可已逐步从以较低端技术为主向多元化技术转变,甚至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开始选择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设立R&D或生产分支机构;二是随着跨国厂商投资行为的日益增加,垂直专业化分工已不仅仅体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层次产业间的贸易,单个跨国厂商根据自身生产活动的不同阶段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散化生产投资已成为垂直专业化分工的重要表现形式,且发展势头强劲。
2.发展中国家参与垂直分工程度的提高并未改变其在全球分工中的附属地位。
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新特点,说明全球范围内的技术扩散和生产分散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但总体而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对FDI的引入中还是沿袭了原有的垂直分工模式,二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一方面尽管跨国厂商为了接近创新源头而在发展中国家设立了更多的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生产企业,但他们对技术的保密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加严格了,为了防止新技术被竞争对手获取,跨国厂商常把其核心技术细分为许多小片断,即使某一个或几个片断被对手掌握,一般也不会威胁技术整体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掌握着关键技术和处于技术研发的关键阶段,发展中国家则依然局限在技术要求较低、附加值较小的生产环节。尽管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参与度提高了,但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附加值仍占很小的比例。
垂直多地区生产主要是利用相对成本差异获得市场进入。发展中国家在非技术劳动力方面拥有相对成本优势,而非技术劳动力参与的生产阶段附加值比较小,生产过程相对简单,因此外商投资额相对较少。如果垂直生产阶段要求投入更多的技术劳动力,由于发展中国家对垂直FDI的吸引仍停留在使用非技术劳动力或熟练劳动力的加工装配阶段,则跨国厂商的海外投资很可能会选择技术劳动力具有优势且能体现相对工资差异的发达国家,即由技术工人工资相对较高的国家分散到较低的国家。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落后,因此未必能为垂直厂商生产的投入品提供较大的本地需求市场。这意味着,在一定产量产品价值中运输成本比例会增加,从而阻碍了一部分垂直厂商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吸收FDI较少,其深层原因或与相对较低的产业集聚水平和落后的基础设施等因素相关。
1.产业集聚水平低,低成本优势尚未超过发达国家集聚带来的净效果。
无论是水平FDI还是垂直FDI,都较少选择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其原因主要是在运输成本存在情况下,厂商跨越国界进行生产需要对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的重新组合进行权衡,从而作出投资决策。一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决定了该国内产业结构和产业集聚水平,产业水平的集聚效果对跨国厂商位置选择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与产业集聚水平对应的产业前后向关联度对跨国厂商的成本具有直接影响。
厂商集聚的驱动力取决于产业前后向关联度。厂商集聚于产业前后向的中心或邻近地区,既可以接近下游的“消费者”(包括下游厂商),也可以靠近上游厂商提供的投入品。但无论是为了接近消费市场还是为了投入品的便利或者兼而有之,则取决于厂商在价值链的位置及其集聚体的产业包容性。水平FDI强调靠近消费市场的目的,并且通常情况下生产过程是相对于母国工厂而言的完整过程;垂直FDI则强调对所在位置投入品的利用,并且它的生产工厂只是整个生产过程的一个片断或阶段。只要集聚的净效果超过了低成本优势,发达国家对于FDI就更有吸引力;当中心地区的集聚优势逐渐减小,一些厂商就会有动机向外围国家扩散,从而在地理位置上分散生产以实现要素成本差异。
2.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吸引跨国厂商投资的障碍。
与较低的产业集聚水平相对应的是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动力和能源基础设施,以及通信基础设施等有利于有形产品生产的载体,在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有利于技术、技能等无形产品创新和传播的知识基础设施。这主要是指,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才的积累,知识生产、运用和扩散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等知识组织机构,正式和非正式的知识网络的存在,以及知识机构之间交流合作的机制,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设施作为知识共享和参与的平台。以往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强调将硬件基础设施的改进作为吸引外资的激励措施之一,伴随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发展中国家已逐步重视投资软环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中国为例,充满活力的苏州工业园区无疑是重视知识基础设施建设的典范。苏州工业园区通过组织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洽谈会、产学研沙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结合,吸引了跨国厂商的注目、驻足和落户,目前园区已汇集了电子信息、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及环境资源等众多高新技术产业的跨国投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园区。
另外,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发展缓慢,既有实力的原因,也有动力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存量和流量都很小,主要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仍处于产业集聚“倒U”曲线的左侧,即产业集聚还处于上升阶段,对发展资金的吸纳还未饱和,大部分资金储备主要用于国内经济建设,本国厂商主要在国内谋求利益。同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厂商缺乏海外直接投资经验,海外经营面临较大风险,其利润不足以弥补其附加的成本。
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距,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仍占据全球FDI流入与流出的主体地位。尽管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年7月26日最新发布的《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发展中国家FDI流入量占全球FDI流入总量的52%,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发达国家。但是,我们不能据此断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跨国FDI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实质性改变。
发展中国家FDI流入量占全球FDI流入总量首次超过发达国家这一现象,主要还是受到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加快以及南南合作投资增长的有力带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是否具有后劲,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紧密相关。发展中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会影响其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且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水平。发展中国家只有在产业集聚发展到较高的阶段,并且逐渐改变当前附加值较低的引资模式,真正建立起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体系时,才能稳定地吸引FDI流入,并成功、持续地输出资本。
F069.9
A
1003-4145[2011]11-0135-04
2011-07-12
徐晓慧,女,经济学博士,山东建筑大学商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栾晓平E-mail:luanxiaop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