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记者 于靖园
伟人们的青春之歌
文|《小康》记者 于靖园
青年时期的伟人或许经历过找不到工作的困苦,经历过寄人篱下的彷徨,经历过理想与现实的挣扎……红色影视剧里,我们最终需要的不是歌颂青春,而是回溯初衷,验证信仰,核实伟人一生的人生轨迹
血性青年 电视剧《开天辟地》中由黄海冰饰演的毛泽东,还原了热血四溢、有血有肉的青年毛泽东形象。
“历史是有情感的,因为历史是人创造的,也是人所记载的。”国家一级编剧、文职将军邵钧林说道。或许,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写出诸如“长江和黄河是中国的两行千年长泪”这样富有情感的语句。
这句话,出自电视剧《开天辟地》。“四·一二事件”后,毛泽东在长江边向杨开慧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开天辟地》这个故事,讲述了从1920年到1927年,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登上历史舞台,进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故事。
2011年6月15日,《开天辟地》于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两天后,以毛泽东等有志青年探求中国革命之路的艰辛历程为主线的电视剧《风华正茂》在湖南卫视播出,整个故事以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为起点,1921年到上海参加“一大”为结束,时间跨度3年。
红色影视剧在今年似乎格外“眷恋”伟人的青年时期。
“那是一个非常不好写的时期。”《风华正茂》编剧王青伟说道。在他看来,这其中的难点是,就像电视剧《风华正茂》所反映的那3年,刚好是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时间段。
“马克思有一句话说,各种思想的旋风,把我们吹来吹去,这就是成长。”在著名编剧史航看来,这句话,在领袖青年时期同样适用。
“我特别希望能多写这样的戏,讲一些伟人的青少年时光,讲他们寻求真理的过程。”史航说,这就像是一个推导过程。推导他们当初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做这样的事情。“类似于网络上流行的穿越小说,穿越到那个时候,去看看。”史航打了个易懂的比方。
倘若穿越到过去,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是什么样子?
“我们这个戏就是想塑造一个刚刚毕业的20多岁的青年,有困惑与彷徨,对未来一点点摸索。我更多,是演他的痛苦、内心的苦闷。而不会刻意放大他的成熟。”饰演《风华正茂》中毛泽东一角的王雷说道。
在《风华正茂》里,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也会像如今的“80后”、“90后”一样,遇到找工作的问题。甚至还会因此去大力打铁发泄烦闷心情。“那时候他找了很多工作,都不行,后通过萧子升介绍找到一个,他兴冲冲过去,却发现那里已经驻扎部队。他很苦闷,觉得报国无门。后来,他就把这些压抑,通过打铁发泄出去。”王雷阐述了这样一个情节。
另外,属于年轻人的苦楚也会发生在当时的毛泽东身上。就像当年,毛泽东在豆腐池胡同老师杨昌济家里,或许会让他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他常说,胡适等人来,他是负责开门的,但他们不会回头再看一眼,他们直接去谈他们的事,不会注意到他。”
那时,毛泽东只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外省青年,那种感觉,有落寞,有彷徨。
但是纵观党史可以发现,真正当年搞革命的,其实都不是北京人,而是外省人。“或许在北京这个地方他们可以找到足够的信息,可以看到官和利,看到强权,可以看到满街仇人。”史航描述道,而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在北京会更加向往革命。
如果说毛泽东等外省青年在北京经历的是思想转变的时期,那么周恩来等青年革命家留学法国,则是经历思想定型。
《开天辟地》里讲述过一段周恩来留法的故事。那是史航最感兴趣、研究最深的一段。在他看来:“在法国的岁月虽然不像国内建党时期那么气势磅礴,但是它历经的风雨却最密集。”
当时的法国是自由民主的摇篮,巴黎则是如灯塔般标志的地点。就是在那个时期,周恩来等一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其实这种信仰,也被许多“不为人知”的普通人,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除了大批青年领袖,那时候旅法的华工也很多。“那帮华工很了不起,有的华工最后自己穷死饿死,手里还拿着一千五百法郎的欠条,因为他捐钱给这帮留法学生。”史航记得,还有这样的资料记载:那时留法的劳工跟周恩来说,“你的手应该刻钢板,不应该做苦工,我们几个养着你,你不许去做工。”
史航讲述得有些激动。在诸如《旅法勤工俭学纪实》、《旅法见闻小史》等书籍和周恩来给《天津议事报》写的一些留法经过的文字中,他收获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史航看来,作为编剧,除了在记载的史料中发现情节,很多时候,还会增添一些虚构的细节。
史航自己在写周恩来的时候,他在周恩来受反动当局逮捕被关进监狱的那段故事里,就虚构了有另外一批地痞流氓也在监狱中。这帮地痞流氓是天津警察厅长“杨梆子”派去捣乱的一批人。史航构造的场景是:监狱中,第一天,地痞流氓过来挑衅,踢翻周恩来等人的饭碗,周恩来他们踢回去;第二天流氓们再来挑衅踢翻饭碗,并动手打人,周恩来他们没有还手,还只是过去踢翻对方的饭碗,所以两天大家都没吃饭。第三天,地痞流氓便不再来。
“这从中说明什么?就是不跟你直接硬碰硬,不跟你们对着打,‘我们为革命可以饿两天,你们经不起。’”史航说,这个比的是“意志力”、“忍耐力”,而不是“对抗力”这样的东西。
“背景是不能脱离的,人物是不能脱离的,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大胆虚构。”《风华正茂》的编剧王青伟说。在《风华正茂》里,很多细节便是虚构的。因为当时他们讲的许多话,现在或许谁都不知道,只能通过当时的人物身份、发生的事情,去揣摩他的所思所想,并且假设可能性,进行有原则的虚构,活泼人物性格。
就如在一场王青伟自己非常满意的戏里,萧子升从法国回来,因为和毛泽东那时候走的路不一样,为了不同的信仰,两个好朋友间有了争执,这是真实历史记载的,但是王青伟想,如果要是争执20多句,只是言语上的,观众或许会觉得很枯燥。于是,王青伟找到外部动作,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就一边“打”,一边讲主义。
电视剧《开天辟地》在“总体尊重历史”的态度确定后,细微之处也做了丰盈。饰演周恩来一角的靳东回忆,“比如周恩来去欧洲留学,买了一个特别好看的鸡蛋形状的八音盒托赵世炎带给邓颖超,这个道具就作为两个人之间感情的信物,一直贯穿始终。这种细节是很难考证它的真实性的,所以可能有一些添加、杜撰的成分在里面。”
尽管《开天辟地》中对周恩来的感情领域有很多大胆披露,但是让靳东感到遗憾的是,剧中也隐化了另外一些情节。比如张若名这个人物,在《开天辟地》中,就做了化名处理,改为林若诗。
靳东希望,红色剧可以更真实地还原历史。
史航也是这样想,他想要看到真正回到那段历史的影视剧。就如,一个革命家,回到最开始搞革命的时候,是怎样想;一个共产党员,回到最开始入党的时候,是怎样想。
“现在那么多写青春的红色剧,我希望骨子里不是歌颂青春,而是回溯过去,验证信仰,核实一生的人生轨迹。”史航这样形容道。
责编 罗屿 LuoYu778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