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撤镇设区遭遇阻力

2011-11-22 06:23小康刘建华东莞报道
小康 2011年9期
关键词:设区事权区划

文|《小康》记者 刘建华 东莞报道

东莞撤镇设区遭遇阻力

文|《小康》记者 刘建华 东莞报道

东莞区划调整的老话题再一次成为了焦点。

用于指导广东镇一级下一步事权改革的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近日由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意见》提出东莞、中山撤镇或并镇建区。

而此时,距离东莞“扩权强镇”的行政改革还不到两年,中山大学教授、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东莞市政府智囊团成员林江称,“撤镇设区的行政改革与扩权强镇的放权背道而驰。”

《小康》记者采访的多位东莞官员同样对这一轮改革并不乐观,在他们看来,东莞区划改革的设想提出好多年,但却都不了了之,撤镇设区,这里面会有太多的利益博弈。

行政体制上的求变

一个镇拥有超过80万的人口、200多亿元的GDP、近30亿元的财政收入……在东莞,这样的“富镇”不止一个,林江说:“东莞一个镇就抵得上内地10个穷县。但是,由于镇只有镇权,东莞的镇,虽然领导的级别均为县处级,但是很多审批事项,依然只是镇级。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已经严重制约了东莞经济的发展。”

东莞,一直在行政体制上寻求突变。

东莞经济在广东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的几年里,广东省在简政强镇试点探索中可谓是想方设法,2009年底,出台了《关于富县强镇事权改革的指导意见》,即广泛熟知的“扩权强镇”,2010年印发了《关于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指导意见》,前不久,又发布了《广东省县镇事权改革若干规定(试行)》,扩权强镇从最初的塘厦、厚街试行以来,在2010年底已在东莞各镇全面铺开。

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告诉《小康》记者,东莞通过授权、委托和调整派驻机构管理体制等方式,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方面,依法下放镇级政府575项事权。已经开展的简政强镇试点,只是解决了一个放权的问题,还没有触及更深层次的体制改革问题,而此时再次出台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意见,是在简政强镇试点有了一定成效和经验基础上的一个渐进式过程,即将平稳步入纵深改革区,具体地说,就是适时联并撤镇建区,但不再下设街道,以保持现行扁平化优势。

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在2006年刚上任就提出重启东莞区划调整,2010年6月刘志庚在谈“十二五规划”时再次提及区划调整,称“势在必行”。几乎在每一年的东莞两会上,都能听到有关区划调整的讨论,虽然从去年开始,轰轰烈烈的简政强镇下放事权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真正谈到区划改革,依然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东莞市民张逸对记者说:“估计要动真格了,以前只是在东莞市内的讨论,这次是省里下文要求改革。”

东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莫达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意见》还只是改革的一个意向或方向而已,还没有具体的日程表,至于未来怎么推进,我们还没有具体讨论研究。”

广东省编办有关负责人也向《小康》记者证实,《意见》的实施细则还没有具体化,深化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如何改,什么时候改都还在探讨之中,最终也须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后才可实施。

自2006年以来,东莞区划调整从喧嚣到平静、从平静复归热闹,却至今没有任何实质性动作,今年4月,市委书记刘志庚在微博访谈中谈及区划调整的问题,他表示“我相信未来的十二五时期,这个问题一定会调整。”

重重阻力来自哪里?

“实行‘撤镇设区’势在必行,虽然合并对东莞市来说其长远利益不可估量,但是却直接损害了那些既得利益的阶层。”东莞某镇党委书记无奈地表示,或许有不少镇级官员存有抵触心理,尤其是那些将被合并的小镇,“像望牛墩镇一样只有30多平方公里,几千万GDP的小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书记、镇长肯定是宁做鸡头也不做凤尾。”

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郑梓桢在2006年曾受东莞市政府之邀主持“东莞区划调整调查研究”,他认为,现在还无法预言东莞的区划调整接下来会有怎样的进展,因为毕竟阻力依然还在。

目前东莞有32个镇,加上后来新设立的松山湖等4个园区,也就是有36个正处级级别的镇委书记,加上每个镇政府机构繁杂,并且都下设有党委书记,这样一来就有将近80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庞大的干部群构成了一个数量众多的既得利益阶层,令多年以来的区划改革显得格外艰难。

倘若镇街合并,按照法律规定,每个市的各个级别干部数量是有一定限制的,那么那些被合并的镇的官员就必定会从一把手降为二把手,这样一来,无论是哪个镇的官员从自身利益出发,都不愿意自己所在的镇被合并,从而导致间接被“贬”。

对于某些在基层干了几十年,任劳任怨的官员来说,如果因为镇街合并而被贬官,这也是相当不公平的一件事情,那究竟应该如何在人事权与城市长远发展的博弈当中取得平衡,这是目前东莞政改遇到的最大问题。

上述广东省编办有关负责人认为,为“官运”担忧是多余的,镇是科级建制,区是处级建制,不但级别上升了,人员编制也增加了,因此被合并的原镇编制内人员都能安排到对应的岗位上来,而且还有效地解决了部分高素质人才的晋升途径。在东莞的各镇里,有不少硕士、博士,因为镇是科级单位,所以很难留住那些工作多年却无法晋升的优秀人才。

尽管撤镇设区还仅仅是一个设想,但在坊间却已炒得沸沸扬扬。《意见》提出了指导性原则,即:适时选择若干面积偏小且地理上相邻的镇,按照“1+X”模式推进“联并升级扁平化改革”,即按照整合资源、减少层级、优化服务的要求,以处于地理中心位置的镇为基础,联合周边镇共建市辖区,区不再下设街道。

有市民建议以现已划定的11个中心镇和4个园区为基础,可以划为15个区,也有市民建议按照方向来区分比较好,东、南、西、北每个方位最中心城市成为整个区域板块的综合行政办事中心,这样既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又可以带动行业发展。

不管如何划分,在《意见》的实施细则出来之前都是市民的揣测而已,但可以肯定的是,谁都不愿成为“以大吃小”规则中的“被吃者”。

一场关于权力的改革

广东省编办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将东莞现行的行政结构的弊端归纳为5个不适应,即权责结构和管理权限与现代城市统一管理的要求不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巨大变化不适应,政管职能和方式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适应,政府职员素质与职能履行的要求结构不适应,机构编制实际管理方式与规范管理的要求不适应,“这5个方面的不适应决定了必须走改革之路,如此才能让东莞迎来再一次的经济社会发展飞跃。”

东莞最大的虎门镇,面积达170平方公里,年净资产生产总值每年高达200多亿,每年人均可收益近25万元。而和虎门镇距离仅半小时车程的望牛墩镇,面积仅有30多平方公里,每年净生产总值也就几千万,每年人均收入仅千余元。一个富裕镇的人均年收入是一个贫穷镇的人均年收入的200多倍,一位东莞官员因此在接受采访时多次强调,“东莞就一弹丸小市,镇与镇之间贫富差距悬殊,进行合并,资源整合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推动那些贫困镇的经济发展。”

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在东莞市委市政府看来显得非常必要。土地资源的稀缺使得那些富裕的镇想要发展,引进大项目,却发现没有可以盘活的土地,而那些贫穷的小镇想要引进大项目却缺乏充足的资金。目前东莞各镇街由于规划层级低,各自为政,低水平、低规模的重复建设带来了资源浪费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例如每个社区都建立了图书馆,但是实际使用率却不高,类似这样的问题间接阻碍了城市升级和长远发展。各镇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合并建立产业园区有利于资源技术的共享,有助于企业做大,信息、技术就能共享,能够促进企业更好地成长。

根据宪法的规定,中国的建制是实行五级制:镇、县、市、省、国家。镇是属于五级建制中的一级,其作用是为公共基础服务,是掌握实权的。而区是属于低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不属于中国建制的一级,没有宪法的地位,也就没有了实权。

“区的事权是由市委市政府授权的,而非本身法定具有的,这样的改革实质上是强化了市权,简单而言,就如我个人的私章授权给了你用,你在别人的借条上盖上了我的印章,我自己就得承担还债的责任。”林江认为,倘若权力是授予与被授予的关系,那么一旦区在执行管理的过程中出了问题,那么背负责任的就一定是市,这样一来,市政府势必不敢随便将权力下放到区政府,区政府也不敢乱用被授予的权力,这里面有一种信任度的博弈。“表面上看这样的改革思路是扩权强镇的继续,但是实质上,从长远的角度看,却是市权的上移。”

“我认为已经下放的权力是不会回收的,这样的担忧有些多余。”对于林江的看法,东莞市厚街镇某官员持相反观点。

《意见》要求探索县级权限镇和地级权限县改革,在新设区将推一级政府,集中服务的新体制,将原来的政策制定、规划协调、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行政执法、行政监督等职能相应上移到区。

“不存在收权的问题!”广东省编办有关负责人说。

自2006年以来,东莞区划调整从喧嚣到平静、从平静复归热闹,却至今没有任何实质性动作,今年4月,刘志庚在微博访谈中谈及区划调整的问题,他表示,“我相信未来的十二五时期,这个问题一定会调整。”

(《小康》广东联络处李微对本文亦有贡献)

市镇结构所实现的权力下放,曾经成功地促成了东莞经济的第一次腾飞,日前,一部用于指导广东镇一级下一步事权改革的文件出台,但是,东莞撤镇设区能否实现二次飞跃还是未知数,因为这场关于权力的改革正遭遇重重阻力

猜你喜欢
设区事权区划
林芝市雷电风险区划
基于“三线一单”的环境功能区划实证研究
川渝传统民居区划的环境蕴意
论地方立法技术*——基于广东省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的分析
顺了——江西省理顺15.6万公里公路管养事权
撤县设区后新建区“村改居”策略研究
浙江省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
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的监督路径
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的错配与匹配
论我国科技事权划分与科技支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