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雪飞
(南通大学 法政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一个人口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1]。在老龄化诸多的经济问题中,老年人收入来源是一个基础性问题。杜鹏、武超依据1994年国家统计局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的数据,研究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老年人收入来源的构成情况[2-3];依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伍小兰分析了二十一世纪初不同收入层次的中国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差异状况[4],韦璞探讨了老年人收入来源及其对养老模式和居住方式的影响[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收入来源构成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目前老年人收入来源构成现状如何?与1994年和2000年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我国,老年人总体上往往被当作一个弱势群体,老年人内部的差异性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事实上,老年人横向上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性别差异、文化水平差异和贫富差异,纵向上存在年龄差异。那么,这些差异是否也会影响到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收入来源的差异性又与城乡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经济状况具有怎样的关联性?现有研究中还鲜有对上述问题的探索。因而非常有必要对老年人的收入来源进行调查与分析,以及时掌握老年人经济生活的变化。本研究主要基于江苏省南通市1440名城乡老年人的问卷调查,尝试回答以上问题。
江苏省南通市是全国著名的长寿之乡,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76万,占同期总人口的10.2%,先于全国18年进入老年型人口社会。此后,老年人口每年以3%左右的速度递增,到2005 年末,全市老年人口达148万多人,占同期总人口的18.9%。短短23年,老年人口净增72万,几乎翻了一番。据预测,到2015年南通市老年人将突破200万大关,达202.25万人,占届时总人口的26%;至203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最高峰,为282万,平均每2.8人中将有一位老人。老龄化的高峰期,也将比全国提前15年至20年[6]。因为南通市的人口老龄化时间早、程度高,对其进行的研究具有一定典型代表意义。
为了解全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更好地开展老年服务工作,2009年11月,特开展江苏省南通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此次调查共涉及南通市区四个区及所辖五个县市,在每个县市区各调查160位老年人,具体包括100名城镇老人和60名农村老人。具体抽样时,在每个县市区的三个不同方位的城镇社区中,各抽查33—34位城镇老年人;在每个县市区两个不同镇的农村社区中各抽查30位农村老年人。此次调查主要运用标准化访谈法,由受过社会调查方法专业培训的南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承担具体的标准化访谈工作,共回收有效问卷1440份。
1440位被调查城乡老人的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及文化教育程度等具体情况参见表1。经独立样本T检验,老年人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和婚姻状态结构都不存在城乡差异,只有文化程度存在城乡差异。城市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整体上比农村老年人高,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城市老年人分别比农村老年人多13.2%、5.5%、2.4%和2.3%,文盲、小学的农村老年人比城市老年人多11.2% 和12.2%。如果按文盲=0年,小学=5年,初中=7年,高中=9年,大专=11年,大学及以上=13年来计算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老年人是4.2976年,城市老年人是5.6726年,二者相差1.3752年,独立样本T检验Sig值=0.000,小于0.05,在总体中,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要多。
表1 老年人基本情况的城乡差异
从表2可看到,城市老年人排前三位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依次是自己的离退休金(61.21%)、自己的劳动所得(18.18%)和子女补贴(16.97%),农村老年人依次是自己现在劳动所得(37.56%)、子女补贴(29.11%)和自己的离退休金(21.3%)。城市老年人靠自己离退休金的比农村老人多39.91%,农村老年人靠自己现在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的,分别比城市老年人多19.38%和12.14%。其他如个人储蓄、配偶离退休金、商业保险养老金和社会救助的选择人数比例均不存在差异。可见,城乡老年人三大主要收入来源虽同,但排序有异,且三大主要收入来源选择人数占比均存在城乡差异。
从表3可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同年龄段老年人的收入来源选择人数占比存在城乡差异的项目逐渐减少。年轻老年人(60~69岁)在自己的离退休金、配偶离退休金、子女补贴、自己现在劳动所得和其他共五个收入来源项目上存在城乡差异;中年老年人(70~79岁)在自己的离退休金、子女补贴、自己现在劳动所得和其他共四个收入来源项目上存在城乡差异;老年老年人(80岁及以上)在自己的离退休金、自己现在劳动所得和其他共三个收入来源项目上存在城乡差异。可见,自己的离退休金、现在劳动所得、其他等三个收入来源在三个年龄段中的老年人中都存在城乡差异,配偶离退休金这一收入来源只有年轻老年人存在城乡差异,老年人到了80岁及以上时子女补贴已不存在城乡差异。
表2 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城乡差异
表3 相同年龄老年人收入主要来源的城乡差异
通过ANOVA检验,城市老年人内部和农村老年人内部在个人储蓄、配偶离退休金、商业保险养老金和其他共四个收入来源上不存在年龄差异,而在自己的的离退休金、子女补贴、自己现在劳动所得和社会救助共四个收入来源上存在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其收入来源是子女补贴和社会救助,越来越少的老年人收入来源是自己现在劳动所得,可见,老年人年龄越大,其经济独立性越弱。而年龄与收入来源是自己的离退休金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中年老年人收入来源是自己的离退休金的人数最多,年轻老年人其次,最少的是老年老年人。原因何在,还有待进一步地探讨。
从表4可以看到,无论男老年人还是女老年人,自己的离退休金、子女补贴、自己现在劳动所得和其他等四项收入来源的选择人数占比都存在城乡差异,在配偶离退休金这一收入来源上只有男老年人存在城乡差异。可见,城乡男老年人收入来源选择人数占比存在城乡差异的项目数多于城乡女老年人之间。
城市老年人内部,男老年人选择人数最多的前三项依次是自己的离退休金(67.56%)、自己现在劳动所得(19.27%)和子女补贴(14.88%),城市女老年人选择人数最多的前三项依次是自己的离退休金(54.70%)、子女补贴(19.04%)和自己现在劳动所得(17.11%)。通过ANOVA检验,城市老年人只在自己的离退休金这一收入来源上存在性别差异,男老年人比女老年人多12.86%。而在农村老年人内部,男老年人选择人数最多的前三项依次是自己现在劳动所得(39.80%)、自己的离退休金(28.95%)和子女补贴(24.34%),女老年人选择人数最多的前
表4 相同性别老年人收入主要来源的城乡差异
三项依次是自己现在劳动所得(35.37%)、子女补贴(33.76%)和自己的离退休金(13.83%)。ANOVA检验表明,在自己的离退休金这一收入来源上,男老年人要比女老年人多15.12%,在配偶离退休金、子女补贴、社会救助三个收入来源上,女老年人分别比男老年人要多6.33%、9.42%和5.61%。二者在自己现在劳动所得、个人储蓄、商业保险养老金及其他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可见,无论是在城市老年人内部和农村老年人内部,男老年人收入来源的独立性均高于女老年人。
这1440位老年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1222年,将小学及以下定义为较低文化程度,将初中、高中及中专定义为中等文化程度,将大专和大学及以上定义为较高文化程度。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从表5可看到,较低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在自己的离退休金、子女补贴、自己现在劳动所得、社会救助和其他共五个收入来源项目上选择人数占比存在城乡差异,中等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在自己的离退休金、子女补贴、自己现在劳动所得和商业保险养老金等四个收入来源项目上选择人数占比存在城乡差异,较高文化程度的城乡老年人仅在配偶离退休金和子女补贴等两个收入来源项目上选择人数占比存在城乡差异。可见,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相同文化程度老年人的收入来源选择人数占比存在城乡差异的项目逐渐减少。
表5 相同文化程度老年人收入主要来源的城乡差异
通过ANOVA检验,不同文化程度的城乡老年人在除了商业保险养老金和其他以外的六项收入来源上都存在差异。无论是农村老年人内部,还是城市老年人内部,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收入来源是自己的离退休金、配偶的离退休金和个人储蓄,越来越少的老年人收入来源是子女补贴、自己现在劳动所得、社会救助。农村老年人在其他收入来源上还存在文化程度差异。城市老年人内部和农村老年人内部,都是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其经济独立性相对越强。
我们根据目前有无配偶将老年人的婚姻状态分为两类,一是目前有配偶,包括初婚有配偶和再婚有配偶;二是目前无配偶,包括未婚、丧偶、离婚。从表6可看到,目前有配偶的城乡老年人在自己的离退休金、配偶离退休金、子女补贴、自己现在劳动所得、其他共五个收入来源上选择人数占比存在城乡差异,而目前无配偶的城乡老年人只在自己的离退休金、子女补贴和其他共三个收入来源上选择人数占比存在城乡差异。可见,目前有配偶的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选择人数占比存在城乡差异的项目多于目前无配偶的城乡老年人。
表6 相同婚姻状态老年人收入主要来源的城乡差异
经独立样本T检验,在城市老年人内部,有配偶的老年人比目前无配偶的老年人中有自己的离退休金和配偶的离退休金的人数比例更高,有社会救助的人数比例更低。在农村老年人内部,有配偶的老年人比目前无配偶的老年人有自己的离退休金和自己现在劳动所得的人数比例更高,有子女补贴和社会救助的人数比例更低。可见,无论是城市老年人,还是农村老年人,目前有配偶的老年人其经济独立性都更强些。
我们把老年人60岁前不同职业分为两大类,一是白领阶层职业,包括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二是蓝领阶层职业,包括工人、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其他职业。从表7可看到,60岁前从事白领职业的城乡老年人只在自己的离退休金这一收入来源上选择人数占比存在城乡差异,而60岁前从事蓝领职业的城乡老年人则在自己的离退休金、子女补贴、自己现在劳动所得和其他等四个收入来源项目上选择人数占比存在城乡差异。60岁前从事蓝领职业的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选择人数占比存在城乡差异的项目多于60岁前从事白领职业的的城乡老年人。
表7 60岁前从事相同职业老年人收入主要来源的城乡差异
经独立样本T检验,60岁前从事白领阶层职业的城乡老年人有自己的离退休金的人数比例更高,而收入来源是子女补贴、自己现在劳动所得和社会救助的人数比例更低。城市老年人内部60岁前从事白领阶层职业的有配偶的离退休金的人数比例更多,农村老年人内部,60岁前从事白领阶层职业的老年人其他收入来源的人数比例更低。由此可见,无论城市老年人内部与农村老年人内部,60岁前从事白领阶层职业的老年人其经济独立性更强。
通过均值比较,从表8可以看到,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的的收入来源总数平均要多0.0567种,两者之间存在城乡差异。退休前职业为白领职业的城市老年人要比退休前职业为蓝领职业的城市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总数要多0.1871种,存在职业差异。目前有配偶的城市老年人比目前无配偶的城市老年人收入来源总数要多0.0909种,目前有配偶的农村老年人比目前无配偶的农村老年人收入来源总数要多0.1054种,存在婚姻差异。概括地说,就是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总数存在城乡差异和婚姻差异,不存在年龄差异和文化程度差异,城市老年人收入来源总数存在职业差异。
表8 收入来源总数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9可看到,城市老年人在每个收入水平上的人数百分比都和农村老年人存在差异,500元以下的人数百分比要比农村老年人少34.1%,其他收入水平的人数百分比都比农村老年人高。经计算,城市老年人人均月收入水平为1003元,而农村老年人其平均收入水平为607元,城市老年人整整比农村老年人高395.61元。
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高达31.8%的城市老年人和45.9%的农村老年人目前的经济状况是入不敷出。城市老年人目前的经济状况要好于农村老年人,城市老年人中入不敷出的比农村老年人少14.1%,略有积余和有较多积余的分别多8.59%和5.51%。
表9 城乡老年人目前每月的收入水平和经济状况比较
从表10我们可以看到,老年人有没有自己的离退休金与城乡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经济状况都相关,老年人收入来源中是否有配偶退休金仅与城市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相关,是否有子女补贴与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相关,是否有其他收入与城市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相关,是否有社会救助与城市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相关。
表10 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与经济状况、收入水平之间的Lamda相关系数
注:**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
从表11,我们可以看到,有自己的离退休金、配偶离退休金、个人储蓄的城市老年人其收入水平高,有子女补贴、自己现在劳动所得、社会救助和其他收入来源的城市老年人其收入水平低。有自己的离退休金、配偶离退休金的农村老年人其收入水平高,而有子女补贴、社会救助和其他收入来源的城农村老年人其收入水平低。
在数据分析中,令入不敷出=1,略有积余=2,有较多积余=3,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平均值越大,意味着其经济状况越好。从表12我们可以看到,城市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不因老年人有没有子女补贴而有差异,但其他的收入来源伴随着经济状况的差异。有自己的离退休金、配偶离退休金、个人储蓄、商业保险养老金的城市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更好,而有自己现在劳动所得、社会救助和其他收入的城市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差。有自己的离退休金、配偶离退休金的农村老年人其经济状况更好,而有子女补贴、社会救助和其他收入来源的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差。
表12 城乡老年人各项收入来源的有无对经济状况差异的影响
将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中略有积余和有较多积余合并为有积余,从表13我们可以看到,城市老年人与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总数与经济状况相关。随着收入来源数的增加,老年人入不敷出的比例越来越少,而有积余的比例是越来越高。
表13 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总数与经济状况的相关情况
表14的数据表明,总体上看,当城乡老年人的收入来源的总数逐渐增加时,他们的收入水平逐渐变高,经济状况越来越好,但当城市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总数超过4种、城市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又有所下降,经济状况变差,当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总数超过3种时,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变差,收入水平进一步提升。ANOVA检验表明,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总数的变化伴随着收入、经济状况的差异性。
表14 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总数对经济状况差异的影响
根据已有研究,1994年我国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中,占第一位的是由子女或其他亲属的经济帮助,57.1%的老年人主要靠子女或其他亲属提供经济帮助,排在第二位的是老年人自己的劳动收入,占25.0%,第三位才是离退休金,占15.8%。此外,社会保险和救济只占1.2%,其他来源占1.0%[3]。2000年时,72.2%的城市老年人收入以退休金为主,5.8%的农村老年人享受退休金。城市中,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老年人为38.0%,农村老年人达64.3%。城市老年人有10.0%仍在从事有收入的工作,而农村老年人仍在继续干农活的比例高达39.7%[7]。而本次的调查数据表明,与1994、2000年时相比,江苏省南通市老年人的收入来源除了自己现在劳动所得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外,子女补贴的比例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在老年人收入来源中的排序由第一位下降为第二位,这会给老年人养老带来怎样的影响值得人们关注。老年人收入来源是自己的离退休金的比例与1994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但与2000年比又相对较低,在城市老年人排序第一,在农村老年人虽仍排第三,但人数比例有较大程度的上升,江苏省南通市城市老年人收入来源是退休金的比例偏低,可能与近几年的城市区划范围扩大有关,现在的城市中包括了较多原来属于农村的老年人。
老年人收入来源与其收入水平和经济状况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则启示人们,一方面,可从老年人收入来源判断其收入水平和经济状况;另一方面,要改善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缩小老年人之间收入水平的差距,建设一个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和谐社会,应注意从收入来源这一源头上对老年人收入进行调控。
城乡老年人的收入来源随其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婚姻状态、60岁前从事职业等个人和社会经济特征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说明老年人是一个相同性和差异性共存、差异性甚至大于相同性的群体,针对老年人的相关经济与社会政策,应逐渐建立差异视角。在出台旨在提高老年人收入水平、改善其经济状况的相关政策时,要更为关注目前无配偶、文化程度低、60岁前从事蓝领职业、性别为女性、高龄、身处农村以及收入来源总数过多与过少的老年人,而在增加老年人收入来源的举措中,提高这部分老年人退休金制度的覆盖面及其保障水平尤为关键。
本研究的缺陷在于对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仅有一个总体的水平,对老年人的不同收入来源各自可以获得的收入数没有调查,这在以后的调查研究中要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 王树新.老年社会工作[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21.
[2] 杜 鹏,武 超.中国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之分析[J].中国社会工作,1998,(3):7-9.
[3] 杜 鹏,武 超.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分析[J].人口研究,1998,(4):51-57.
[4] 伍小兰.中国老年人口收入差异研究[J].人口学刊,2008,(1):54-58.
[5] 韦 璞.我国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城乡差异及其养老模式选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26-29.
[6] 顾嘉禾,顾乐鸣.构建新型养老体系的思考[J].江海纵横,2006,(6):37-38.
[7] 韦 璞.我国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城乡差异及其养老模式选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