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那些沉默的女性开口说话
——论蔡康《红颜宿命:古籍中的女性》

2011-11-21 17:35任茹文
文学港 2011年2期
关键词:红颜宿命分析

任茹文

让那些沉默的女性开口说话
——论蔡康《红颜宿命:古籍中的女性》

任茹文

蔡康的新作《红颜宿命——古籍中的女性》是一本生动、有趣而十分严谨的书,应该说,我们很难准确描述它的面貌和性质。总体来说,它具有学术随笔的严肃性,但在很多时候它又流露出某种新历史小说铺演的生动性。书中篇目单独成文,以某部文学作品或历史传记中的女性为论述的对象,如《杨玉环的情天恨海》、《李师师的花枝清泪》,又如《唐琬的惊鸿凄影》、《貂蝉的凤仪悲歌》。溯其源头,这本书是作者从报纸读书专栏文章拓展开来的一系列读书随笔,这就可以理解里面所收文章大多兼具严谨的学术气和妩媚的通俗性特点。因为全书的研究对象是古籍中的女性,又因为这些女性大多具有传奇故事,因此文章题目在规整的形式中仿佛带着通感意义上的旖旎脂粉气。但细看文章,发现里面既有绵密的史料考证,有对社会世态和人情世故的精彩诠释,也有根据作者的理解和想象而使之完善和鲜明起来的人物形象。

从考证功夫上看,作者在材料收集和细节推理上颇费心力,如阎婆惜一家为何要离开熟悉的东京而去陌生的山东?经过分析作者认为是去投奔阎婆惜在“行院”相识的一个客人;如对貂蝉身世的推测,作者认为貂蝉十分干脆且坚决地接受一个以自己一生命运为代价的重任,一方面是为了报答王允的养育之恩,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朝廷当权者的刻骨仇恨。而自幼入府过着相对安定生活的貂蝉似乎不会有如此的切齿之恨,除非她的家庭曾遭受过种种倾轧和迫害,抑或亲人死于非命,因此才有难以消除的切肤之痛和报仇雪恨的无畏心愿。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她有可能出身于败落之家。

类似这样的阐释和推测是从小说文字的空白中得来,是建立在阅读体悟和历史佐证基础上的内涵延伸,可以解答如我这样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多年疑惑。当然,我要说的重点既不在于作者的考证功夫,也不在于通过文字空白所推演出的微言大义,前者对于本书来说只是写作的基础,而后者则几乎是所有读书随笔存在的价值和理由。这里,我想着重谈谈作者对广泛涉及到的古籍进行阐释时所采取的立场,当然,这些立场可能敞亮也可能隐蔽,可能意识也可能无意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颜宿命》一书在对很多古籍女性人生命运的阐释中,很有意味的部分是对古今相同的世态人情的准确分析,文学社会学的视角使人物的存在有了清晰的背景,使我们对于貂蝉、孙尚香、杜十娘等女性人物所处的社会时代有了准确的认知。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曾深入分析种族、时代和环境三者和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文学社会学的视角使蔡康对这三者、尤其是环境对于人物命运的形成作用有特别的敏感和独到的把握。如《白秀英的勾栏剧目》中,作者分析《水浒传》中的白秀英引来杀身之祸的前因后果,一个小女子的遭遇折射出错综复杂的社会脉络。作者在分析白秀英何以来到郓城,又何以得罪雷横时,充分注意到人物身份与周围环境的胶着关系,“即使与知县有这样一层关系,作为艺人的白秀英父女初来乍到还是处处陪着小心,唯恐稍有疏忽,得罪了郓城县方方面面的头面人物,因此连小小的都头雷横也在事前 ‘参拜’之列。由此可见,干这营生确实不容易,用张青的话说就是 ‘冲州撞府,逢场作戏,赔了多少小心’!”又如分析貂蝉的身世时作者写道:“另一种可能是家境败落,无以为生,或无人抚养,只能卖身入府,而这个败落的过程最能体味世态炎凉,貂蝉从而早熟,从而精明,从而懂得人情世故和种种手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君王枉把平陈业,换得雷塘数亩田’,政治家之言也。‘长陵亦是闲丘垅,异日谁知与仲多’,诗人之言也。政治家之言,域于一人一事。诗人之言,则通古今而观之。诗人观物须用诗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故感事怀古当与寿词同为词家所禁也。”①尽管有对世故人情的通脱认识,但蔡康以“诗人之眼”来观察和评价古代女性,伦理情感是梳理人物命运与人物关系的主要脉络,这就十分准确地点出了很多古籍中的女性命运何以悲剧的成因,如对《三国演义》中孙权之妹、刘备之妻孙尚香的分析有三个要点:一是孙尚香的庶出身份,“作为庶出,孙尚香在同父异母哥哥孙权的眼里向来无足轻重,更谈不上骨肉情深。这从周瑜提出用孙尚香作诱饵孙权当即表示赞同可以看出,也可以从后来孙权对蒋钦、周泰下的命令 ‘汝二人将这口剑去取吾妹并刘备的头来’中得到印证。其二是孙尚香的性格“志胜男儿”,这与她特殊的生活环境和显赫的社会地位有关。其三是孙尚香与其母亲的关系及其母亲在东吴影响力的消长,虽然孙尚香是东吴老祖宗吴国太的“甚爱幼女”,但年迈的国太毕竟不能庇护她一生,因此她在东吴不管嫁谁,都很难消除这心中的阴影。这层层递进的分析就将《三国演义》中着墨不多的孙尚香演绎得十分准确。

另外,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作者作了人道意义上的准确还原,关于李清照的分析尤其如此。除了个人的小环境,还有时代的大环境,大小环境相互结合共同铺就个体的人生道路,这样的规律对李清照来说尤其适用。作者在《李清照的秋雨黄昏》一文中这样分析:如果说李清照“欲语还休”的原因是个人的“闲愁暗恨”,那么尔后“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便是国破家亡带来的“物是人非事事休”了。靖康元年 (1126年),金兵南下,辽阔的中原再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案,闺阁才女李清照也由此开始了她后半辈子的凄凉岁月。因此,作者揣测道,也许临终前李清照也悲哀地觉得在这样的时代和社会,才藻确非女子事也。这一个案经典性地诠释作者在分析多位女性时反复表达的一个核心观点:生活方式可以选择,社会环境却无法选择,社会环境是影响个人命运最不鲜明但力量却最大的一个因素。因此,历史上的很多杰出女性由于个人生存环境和时代社会环境的巨大落差而使她们的命运具有悲剧宿命色彩。

在古代典籍的众多故事中,女性往往被剥夺了言语权,通过男性作者的视角展现她们的心理和命运。《红颜宿命》一书中作者采取的是沉默的女性视角,为弱小女性悲呼是本书的基本立场。如对林冲娘子张氏人生道路的阐释:林冲被发配了,面对虎视眈眈一心想把她娶到手的高衙内,留在东京的张氏想靠父亲张教头的庇护,等到丈夫归来是万万不可能了。对这一事件的几种结局看得比较清楚的是卖友求荣的陆谦,他说过,这事只除她自缢便罢。果然,走投无路的张氏最后终于彻底绝望,自缢身死,为林冲保持了自身的贞操和清白,也为自己连名字都没留下的一生画上了一个辛酸和悲哀的句号。也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终于看清了这个残酷的尤其对女性更为残忍的“清平世界”的真正面目。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本书中选择的对象有多位是青楼女子,如白秀英、阎婆惜和杜十娘,对于她们的身世,作者大多结合时代环境的多重因素作绵密梳理,如对杜十娘的分析:小杜微入行院成了名姬杜十娘后,拥有了不下万金的“百宝箱”。她因为有百宝箱而显得从容与不凡,也因为有百宝箱而变得幼稚与盲目,从而把终身托付给了不该托付之人。作者最后写道:自绝之人往往选择独自悄悄踏上不归之路,但杜十娘偏偏愿意在众目睽睽之下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她要让人知道她所拥有的巨大财富,这是她受无数人追捧的见证。她就是要在李甲的悔恨和孙富的吃惊中把价值万金的百宝一一毁掉;她就是要在众人的惋惜和流涕中把“浑身雅艳,遍体娇香”的自己毁灭,她就是要用自己生命的代价给天地间留下永恒的叹息。又如在《李师师的花枝清泪》中,作者这样分析:红颜自古薄命,但在“憔悴无复向来之态”的今日,仍有人深情地盼望着她的“江南梅萼”,李师师伤心伤感之余,该为有周邦彦这样的一生知音而欣慰了。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视点是,《红颜宿命》的视角是以现代人看古代人,一个现代人撩起历史帷幕的一角看古代生活场景下的沧海桑田,因此便有一种时空的古今杂糅交错的效果。在古代与现代的视点交错铺演历史,是历史随笔的文体特点,它可以用现代人的观点观照古人。《潘巧云的情动无忌》一文让我想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家施蛰存“将历史重做”的小说《石秀之恋》,在文本的重构中,“贞洁与放荡”、“惩戒与占有”、“美丽与邪恶”、“欲望与险恶”构成多重反讽,从而形成丰富的艺术张力。施蛰存认为《水浒传》中石秀的“力比多”带着正义的面具得以释放,在伪装的表象下体现出畸形的性意识,《石秀之恋》一文解构了梁山好汉仗义的形象。《红颜宿命》中《潘巧云的情动无忌》也具有这样的解构思维,作者分析道:在这场替人捉奸的义举中,石秀的动机大可存疑,石秀的举动令人费解。一个贩羊挑柴的粗人,值得嫁过两任押司且有心仪的师兄暗恋着的潘巧云常常说“风话”么?在翠屏山上,石秀把该证明的事情通过杨雄的刑讯逼供一一落实了,唯独没再提那“风话”一事,是他忘了,还是不想让杨雄增添更多的烦恼,抑或本来就是不敢当面对证的无中生有自作多情?又如在《潘金莲的情竿残酒》和《孙二娘的十字凶坡》两篇文章中,作者相互对照并借金圣叹之口点出了武松的二元人格:“上文武二活是景阳岗上大虫,此处武二是暮雪房中嫂嫂。武松与孙二娘相见后,武松叫无数嫂嫂,二娘叫无数伯伯,前后两篇,杀一嫂嫂,遇一嫂嫂。先做叔叔,后做伯伯,武松以此写活,血肉可见。”

这种深入人格深处的体察不仅表现在对武松分析上,也体现在对其他人物的分析中,有时还散落在文章的细节和角落中。如《扈三娘的心死无言》一文对扈三娘丈夫王英的分析,就是以冷幽默方式挖掘出男性内心深处只露出“冰山一角”的潜意识:王英自从娶了扈三娘,再也没有这方面的不良记录,不过江山易移,本性难改,王英成了正人君子,其中的无奈与苦楚大概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而对扈三娘的分析则更见作者深入人物内心的功力,作者分析扈三娘的“沉默”:在看清了自己的真实处境后,回天无力自救无法的扈三娘只能苟且了此残生,直至甘愿战死沙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书中的一丈青扈三娘自从上梁山正式落草后没说过一句话,言为心声,心既已死,夫复何言!茅盾评价二十世纪初丁玲的女权主义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而蔡康随笔中的这些女性大多没有直接的绝叫,她们或者沉默,或者被男性化或奴化,或者郁郁凄惨而死,最多也不过如决绝的杜十娘那样怒沉百宝箱。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几乎无事的悲剧》曾说“《红楼梦》中的小悲剧,是社会上常有的事”,认为这种平常的生活故事,足以表现真正的社会悲剧。比如果戈里的“几乎无事的悲剧”,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语言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

我想,蔡康之所以费心写下这一系列沉重而有意味的文章,用意正在于此吧。

①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猜你喜欢
红颜宿命分析
红颜
宿命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摩拜的宿命
那一箭,沉寂了宿命的跫音
星河流转,宿命难逃
弹指红颜,刹那芳华
梅花香,红颜薄
岁月如金丝,红颜不堪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