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方林 冉亚清
(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重庆 400047)
解读科学发展观中的“人”
田方林 冉亚清
(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重庆 400047)
发展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问题,而人的问题则是发展问题的核心指向。科学发展观关注的“人”是具体的人、有着全面需求的人,是包括了当前与未来视域中的、作为绝大多数的“人”。这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唯物的基本性质与辩证的基本特征。
科学发展观;人;以人为本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1]14可见,发展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问题,而人的问题则是发展问题的核心指向。科学发展观中的“人”究竟指什么样的人?指哪些人?显然,如若对此处的“人”作出不同的理解,就完全可能导向迥然不同的社会发展实践,甚至形成截然对立的发展结果。由此,深刻而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中“人”的内涵与外延,无论对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入领会还是贯彻落实,这都具有至为关键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人类自产生以来就有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难以从物质生活资料上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追求较为充足的物质必需品,这构成人类社会在农业文明时期主要的发展目的。就西方社会而言,自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其大幅度提高的生产力水平已能为人类提供较为充分的生活必需品。但是,资产阶级在发展中为整个社会树立了众多的物性目标:别墅、私人飞机、豪华游艇等奢侈品。这种自工业文明以来的“以物为本”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人类社会陷入了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贫富分化愈益加剧、社会矛盾日渐尖锐等多种困境。
就我国而言,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解决亿万人民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问题,成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首要目标。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初,我国的发展目标则是进一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巩固国家的政权基础。纵览近六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我国偏重于物质发展,重视物质积累,着力追求经济增长率、GDP等物性指标。不言而喻,这是一条我国为优先满足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夯实国家的经济基础而不得不走的发展道路。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这种发展最终也指向人,但它更多的是以人的物质生活需求为直接目的。因而,尽管这一发展过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也留下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社会公平失衡等问题。
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总结我国发展经验、吸取国外发展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明确要求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在当今新的时代条件下,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
如果说,我们过去是为解决人民的基本生存问题而重点关注 “如何能够发展”、“如何能够发展得更快”的问题,重视发展的手段与途径,那么现在科学发展观则是在人民已解决基本生存问题而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背景下,进一步关注“为谁发展”、“如何能够发展得更好”的问题,侧重于发展的目的与归宿及其具体实现过程。虽然科学发展观也包含对发展工具、手段与途径的关注,但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带有合理目的性与价值性诉求的关注。在科学发展观看来,人不仅是发展得以实现的工具与手段,更是发展的目的与归宿,是一切发展的中心指向。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这就是要在发展目的上为了人,在发展过程上依靠人,在发展成果上惠及人。这不仅要求发展的速度“快”,更要求发展的质量“好”。在促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和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3]25,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归根结底,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关怀人、为了人、相信人、尊重人、依靠人、惠及人、提高人、丰富人、完善人。
西方社会在近代发展中也曾重视人。长期以来,他们打着“人类”的旗号,以“人类”的名义,时时处处在自然面前显耀其主体身份,过分地耗竭自然资源,肆意地破坏生态环境。表面上,作为种系性存在,人极端地张扬着相对于无生命物和其他生命物的优越性。实质上,作为个体性存在,人却常常倍受自然生态严肃的惩治。因此,西方社会心怀的人类中心主义情结虽然重视人,推崇人,但这是一种抽去了七情六欲而只剩“理性汁液”的人,是一种只具有类的抽象性的人。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并非一种对人的真正关注与重视。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首先是一种具体而现实的存在,然后才可能作为种系而被抽象出来。因而,对人的关注与重视必然首先直接指向具体而现实的人类个体。当前,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这正是秉承了唯物史观对人的上述科学认识。它重视的不是抽象的人,不是人作为种系的抽象性存在,不是对人的一种抽象性关注。相反,它重视的是具体的人,是人作为个体的具体性存在,是对人的一种现实性关注。
具体的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有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物质需求,又有在劳动中交往、在交往中追求人生意义与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需求。因而,具体的人首先是从事着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物质产品以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个人。这诚如马克思与恩格斯所言:“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4]30科学发展观关注的人就是 “现实的感性的人”,是 “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其次,具体性的人还生活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有着各种现实的利益诉求。科学发展观在对人的现实关注中,充分重视个人各方面的利益诉求,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关心人的现实生活,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尊重人的自由权利,保障人的合法权益,统筹各方面利益,努力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就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快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妥善处理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公共教育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注重为农村和城镇低收入者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5]808-809,努力使生活在社会各种行业、各种层次的人安居乐业,“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3]30。
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需要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信息与能量等方面的交换,具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历史的组成部分,人还有在社会交往中追求人生意义与价值、实现自身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更高级的精神生活需求。因而,真正现实的人不仅有着基本的物质需求,还有着高级的精神需求。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必然要求实现其更高的精神需求。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所展望的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
科学发展观高度关注社会中具体而现实的人。在其视域中,人的生活需求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全面性的,不仅包括基本的物质层次,更包含高级的精神层次。然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长期面临的主要矛盾。正是基于对人之生活需要的全面性理解,正是根据现实国情中的这一主要矛盾,科学发展观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诸多要求。
首先,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积累物质成果,满足人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6]116“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6]265“发展才是硬道理。”[6]375经过六十多年来的发展,尤其是通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已有较大发展,物质财富已较为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但是,目前依然有近2000万人口生活贫困。因此,科学发展观特别强调第一要义仍然是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7]850-851“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8]274
其次,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仅要抓好物质文明建设,还要搞好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前,我国绝大部分人民群众已经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以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品质,这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迫切愿望。为此,这需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1]32-33具而言之,一方面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我们要“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大力推进教育普及和发展,着力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 ”[5]615-616另一方面在政治文明建设上,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维护其正当权益。再一方面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在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具体的人总是有着全面性需求的人。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7]850
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中,只有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真正的主人。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其维护者,还是其享有者。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这是我们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从量的角度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而非少数人。始终关注中国的大多数人、也即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在科学发展观中有着多方面的体现。
首先,在党群、干群关系上,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所有人民群众。我们党就是来自于人民,建基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力量,我们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利益追求上,党与人民群众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而,科学发展观关注的人绝不仅仅是当前作为少数的党员与干部,而是包括党员与干部在内的、作为绝大多数的广大人民群众。
其次,在地域分布上,科学发展观关注的不是局部地区的人,而是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不仅包括经济发达地区的人,还包括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的人。由于地理位置、社会历史等原因,我国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东西差异较大。为此,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从战略高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这一方面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另一方面,在目前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的基础上,我们要“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3]49,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同时,还要“采取更加得力的政策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8]902
最后,从社会地位与身份上看,科学发展观关注的不仅仅是社会中某行业、某阶层的精英人士,而是包括他们在内的各行各业、各种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它要求我们“坚持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走共同富裕道路”,“要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9]27,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科学发展观对现实而具体的人给予了深切的关怀。它并非如传统阶级社会那样关注作为极少数的统治者、剥削者与压迫者,而是关注整个国家与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人——作为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这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因此,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方面要继续坚持“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另一方面,又要继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发展方针,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地,“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的利益。 ”[7]404-405归根结底,当前的发展就是要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社会为直接目标,以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为终极目标,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核心原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主体、目的、途径与过程等一系列问题做出了战略性的思想指引。科学发展观对人的关注不仅指向人的当前存在,还着眼于其未来发展,不仅高度重视我们这代人现在的生存,还积极远瞻后代人未来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续存与发展除需一定数量的人口外,还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鉴于古今中外各种不科学、不合理的社会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经验教训,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促发展的进程中积极地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为当前的我们建设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活环境,还要为未来的子孙后代留下充分的发展空间。因而,当前在处理发展与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上,我们不能鼠目寸光,竭泽而渔,而要高瞻远瞩,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一是不能过分地向自然索取,“经济增长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3]35相反,我们要积极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源资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那样,我们不仅无法向人民交代,也无法向历史、向子孙后代交代。”[8]312-313二是不能肆意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而要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7]851-852
简言之,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我们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建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定要高度重视人文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优化,努力使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能给后人留下赞叹,而不给后人造成遗憾。 ”[8]71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关注的中心不是物,而是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一以贯之的核心原则,这体现出一种典型的人学视野,彰显出一种深刻的伦理向度。科学发展观对人的深切关注不是西方那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更不是偏激的生态中心主义,毋宁说这是一种具体中国特色的生态和谐主义,或说是一种真正合理的人类中心主义。
科学发展观深切关注的是具体的人,是有着全面需求的人,是包括了当前与未来视域中的、作为绝大多数的广大人民群众。正是在对人从前述诸多方面的“立体式”关注中,科学发展观既展现出一种唯物的基本立场,又表征着一种辩证的基本特质。作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必将指导我们在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不断取得新胜利。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胡锦涛.推进合作共赢,实现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04-11-2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第2版.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9]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
D610.3
A
1001-862X(2011)05-0106-005
田方林(1977-),男,博士,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政治学;冉亚清(1965-),男,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政治学。
(责任编辑 吴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