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娅(蒙古族)
青枝绿叶长成材
——试论长篇报告文学《门前一卜槐》的艺术特色
□托娅(蒙古族)
对于现实生活中杰出人物事迹给予热情的赞颂,这是中国当代报告文学史上的优秀传统。田培良长篇报告文学《门前一卜槐》使这个传统得到了很好的承续和发展。特别是在当今文坛,随着中国社会全面而深刻的转型、经济中心观念的进一步确立,一批以思想性操作为业的作家从社会中心淡出,人心的日益浮躁和趋利,使报告文学这一以赞美文明进步,讴歌真善,揭露愚昧丑陋,针砭时弊的创作“利器”与体裁,逐步从巅峰向下倾斜、缺失活力并日趋低迷的形态下,田培良的执着与不懈的创作精神,以及《门前一卜槐》、《好人丁新民》等长篇报告文学的问世,其价值和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门前一卜槐》是一部“在多样化中突出主旋律”的文艺方针指导下,以正面歌颂农民工的先进代表白进勤、鄂尔多斯市东方路桥集团总裁——好人丁新民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共13章,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主要描写了15岁便遭遇截肢之痛的主人公白进勤进入东方路桥集团之前的苦难经历和艰难奔波;下部主要通过“报告”白进勤进入东方路桥集团,结识集团总裁丁新民并与之成为“对儿红”之后,改写了他的人生履历与命运,使他由一个残疾的乡村穷孩子转变为一个有几百万资产的富裕户,由一个文化水平不高只求个人温饱的“锹头队”打工者,成长为一个富有现代企业管理意识的、带领民工共同富裕的共产党员、民工联队队长的历程,意在肯定白进勤不屈的意志力以及丁新民致富不忘义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德,指出了他们这种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对他人、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主题意蕴的深刻与时代光斑的折射,是报告文学《门前一卜槐》最为突出的成就之一。深知奋斗艰难的人才会体会到支持的温暖,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也自然会注目那些对社会有意的人。这句话概括出了白进勤和丁新民的内在情感与价值取向。作品中白进勤、丁新民二位人物的相遇、相知、相助故事的再现,对当下社会价值体系衰败、金钱与利益横行,群众和领导关系越来越疏远甚至走向敌对状态的社会现状来说,这部作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为社会亟需一个契机来证明并告之底层民众:他们的生存还有希望,他们的身边还有真情,他们的生活还有知冷问暖的领导存在。而底层民众也正需要一种坚持和积极的精神来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抵御生活中的种种焦虑与挑战。《门前一卜槐》恰恰满足了来自当今现实的两方面渴求,及时地把社会需要的像丁新民这样的典范人物表现了出来,把人民需要的精神弘扬了出来。一方面,白进勤的不幸与幸福的故事说明,肢体残缺固然是可怕的,但是比肢体残缺更可悲的是精神的残缺,一个人,只要心灵是完整的,是真诚的,是坚强的,是充满爱和感激的,那么他的生命才是完整的,才是最美的人生。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中坚,财富的受益者,丁新民的正直、担当与悲悯,为下级和民工兄弟倾尽心力的付出,使人们更加坚定了生存的信念和希望;同时,也使那些同为“父母官”者反视其所作所为,为那些没有话语权甚至生存受到挑战的底层民众如何真正地体恤民情民意提供了一个范例。
文学创作是一项极具个性特点的精神劳动,但是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环境范围内,作家对文学题材、形式的选择,不可能与他所处的时代及生活于其中的生活环境截然分离。任何时候,文学创作都会以不同的内容、形式曲折地表现着作家处身其中的社会生活的现实,折射时代的光斑,渗透着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的社会矛盾及人们经济文化生活和心理波动。从这一意义说,《门前一卜槐》在这个缺少纯粹,缺少真情,缺少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缺少人性中最基本的那份同情和善良的关键时候倾情推出,对于已经习惯了冷漠但还存有希望的人们来说,对于淡忘了真情但还存有良心的人们来说,对于不正之风盛行、贪污腐败严重、干群党群关系颇趋紧张的整个社会来说,无疑具有一种感召力,在净化和温暖人心之外,其激励和教育作用也是显而易见。
人物形象的现实情感还原,以及丁新民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颠覆了民营企业家见利忘义的形象,这是作品取得的另一成就。作品对丁新民这个形象的塑造也是极其成功的。丁新民在作品的出场是通过雷光来之口,给白进勤讲述丁新民的人生经历和处世为人时,丁新民这个与农民工“站起一般高,坐起一般低”的“好人”形象,以“间接”方式悄悄地印刻在了读者心里。之后,在东方路桥承建的杭南路35米路面未达标的事件上,丁新民对上至现场主管技术员、项目经理,下到民工的不留情面的严肃处理,“直接”表现出了他对工作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奖罚分明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也使丁新民正直、勇于承担、富有责任感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至于他对农民工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关注和改善,对农民工在集团地位和身份的尊重和提高,并不断地提出要“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无私地给予白进勤各方面的帮助,这些行为更是颠覆了社会与民众思维定式中见利忘义的民营企业家形象。丁新民在与白进勤建成“对儿红”期间,内心波澜的涌动和一系列行为都令读者眼前一亮,我们在感动于丁新民有情有义、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同时,还体会到了另一种贴心和温暖,他不仅要农民工温饱,而且要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和生存观,让他们学会如何使自己致富,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生存质量和精神追求。
作者对东方路桥集团总裁丁新民的认识,明显地区别于不少报告文学家对企业家的认识角度,他看到的不光是丁新民的外在行为,而是他的新型管理理念与农民工在情感沟通过程中心灵波动的内在意义,鉴于农民工的尊严和形象被长期忽视和歪曲的现实情形,丁新民着力确立农民工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一个光荣的劳动者、献身者形象的塑造,他甘愿在压力和自我奉献的同时使东方路桥的农民工终于在精神、物质等方面的面貌焕然一新,这里站起来的不仅仅是白进勤,而且是成千上万个的真正的人,是成千上万个从精神到物质都渐渐富裕起来的新型的农民工大军。《门前一卜槐》写出了丁新民作为一个新型民营企业家在思想情感与精神层面的高度,使丁新民这一人物因为其人情与大义,分明地区别于某些只追求经济效益的所谓的企业家。
报告文学《门前一卜槐》在人物形象的现实情感还原、典型细节、对比与反衬手法的运用、首尾贯通的结构形式、语言描绘的艺术与质朴性、作者对题材对象选择的主动与自觉等方面呈现出的艺术表现特色亦值得我们圈点。
第一、《门前一卜槐》在艺术上最为显著的特征,表现在田培良对题材对象选择的主动与自觉,他不是一般地、被动地接受采写对象,而是在心灵、情感的被触动或一种责任心的驱使下,调整了以往“报告”和“文学”、真实性和情感性的比例关系,在“命运”这一人生标系中,纵向突出地表现了主人公白进勤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积极乐观、勇于担当的可贵精神;横向报告了作为东方路桥集团总裁、企业带头人丁新民在“尊重民工的人格,重视民工的智慧,承认民工的价值,珍视民工的感情,维护民工的尊严,提高民工的素质,保护民工的权益”这一治企核心价值与理念下,从尊严、思想、情感、健康、经济、工作等各个方面辅助白进勤为代表的农民工的种种感人事迹;生动地体现了具有平等、民主、互助精神的丁新民,以及“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办企宗旨、帮扶民工从“无产者到有产者”宣言的具体实践;还原了作为一个人的、真实的、感性的、富有大爱的、懂情知义的、真实可感的丁新民形象。
第二、融自身于报告对象,恰到好处的情感生发,加强了作品的现场感和抒情性。在作品中我们总感到田培良不是一位人物和故事的旁观者,更不是以外在的感动者的角色去写,而是选择那些有利于自己心灵,使自己动情的人物与事件来报告,作者常常把自己身置于有着“一卜槐”的门前,置身于东方路桥集团的特定情境之中,将主人公的悲喜作为自己的悲喜,与主人公共同经历艰辛、苦难、幸福、成功与泪水。作品中有多处“我们白进勤”如何如何,“咱们白进勤”怎样怎样,这种很亲昵的写法,令读者强烈地感觉到作者那种因主人公的痛苦而心疼、因主人公的成绩而骄傲的发自肺腑的情感流露。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完完全全地、毫无障碍地融入到字里行间,也让读者随着作者的情感走向而不自觉地置身于相应的情节里,倾注到主人公白进勤的喜怒哀乐中,投入到丁新民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中,多了几分亲近之感,从而拉近了读者、作者和主人公以及他们人生与命运故事之间的距离。这种融自身于报告对象,以非常具体、直接的观察与感受来报告人与事的方法,自然与作者长期的基层生活经历有关,这为作者在写农民工和丁新民时进入角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在论证并肯定田培良报告文学的这种风格,旨在向有志于报告文学这一体裁的作家传导并表明,创作者对题材对象的筛选、择取和熟稔,对于一篇报告文学的成功将会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
第三、清晰的结构,质朴的叙事,使人、情、事皆具,凸显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门前一卜槐》以白进勤的“命运”为切入点,运用了主辅相合的直线型叙事方式,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以白进勤从15岁致残到50多岁的成长蜕变和命运际遇为主线,引衬出鄂尔多斯市东方路桥集团总裁——好人丁新民,并在白进勤体残、贫困、致富的人生历程的描写中,由浅入深地显现了丁新民对一个农民工投注的情感,整部作品没有时空的纵横交错,没有人物的错综复杂,没有事件的繁多纷扰,只是在简单清晰的人物寻踪中,将白进勤、丁新民的外在行动和内心感觉与思考并行。换言之,作者就是以大朴为大美,在那种自然、亲近的事件叙写与人物经历的描写中,使一个个生动鲜明、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第四、典型细节、对比与反衬手法的运用,使白进勤、丁新民的形象饱满且极具感性。作者擅于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展现不同人物丰富的心理和精神世界。在塑造丁新民这一形象时,作者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白进勤出事故被送进医院时,那几个穿着白大褂的大夫对穿着破烂衣裳、身上一股臭汗味儿的农民工充满了排斥和不屑,由于他们的这种不负责任和不友好酿成了白进勤被截肢的悲剧。紧接着作者以“唉,这就是农民,这就是中国的农民。多少年来,他们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为这个社会创造了那么多财富;他们用自己的肩膀和脊梁,替咱们这个国家分担了那么多压力。轮到自己,他们只要求人们能平等地对待他们,能让他们享受一点城里人的待遇。然而,就是这样的要求,他们总也得不到。”这一段议论,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也反衬出了丁新民存在的可贵。因为丁新民的出现,才使身为社会底层的、得不到尊重和平等待遇的农民工感受到了希望和温暖。另一方面,透过这段感叹,人们也能够体会到在以白进勤为代表的底层人物心目中,丁新民对他们的知遇之恩所具有的意义。特别是在作品的下部,有一细节也值得读者回味,在白进勤原来工作的企业,每到年终结算,都需要送“红包”才能领回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这和他后来在东方路桥集团不到十分钟就把工资领到手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笔描摹,又一次凸显了丁新在行业潜规则中 “出淤泥而不染”,保留着难得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在作者笔下,不论是人物还是事件,都能以透视和散射的眼光来给予深度的认识和表现,小的焦点中常常有面的折光,面的扫视中又有点的深入,因而,在叙事过程中做到了点面互补,虚实有致,既不凝滞一点,又不大而无当。
如果说,丁新民的塑造是在对比与反衬中,显现他的“好人”形象,作者在刻画白进勤这一人物时则更多地是以细节描写展示了他命运的坎坷。在作品上部,对少年白进勤有一段描写,“吃过早饭,要出工了,白进勤提溜上那把白铁皮做的喷壶,把头天残留的水滴一晃一晃地喷洒在王慧雄的身上。别看身高体壮,毕竟只有十五岁,还有那个年龄段孩子特有的猴性;况且,他还记着睡梦中王慧雄踢他的那一脚”。原本如此顽皮、活泼、正要肆意挥洒青春年华的大男孩,却在转眼间遭遇被截肢的残酷事实,白进勤当时的痛苦和绝望可想而知。但是,白进勤最终挺过来了,而且比很多健全的人活得更充实、更精彩。再如,白进勤截肢回到家后,既想继续上学又不想拖累家人,便风雨无阻地坚持锻炼,希望早日自理;一日三餐中为怕晚上起夜,硬是忍着饥饿不敢多吃汤汤水水的饭,下雪了也绝不在家里解手;学会铁匠活手艺的白进勤,免费为乡亲做了许许多多“顺手”小活;进了东方路桥集团之后,白进勤更加勤勤恳恳,与民工兄弟同甘共苦,特别是在集团急于完成任务而多数农民工联队成员回家过七月十五的情况下,只有白进勤的联队继续奋力赶工,没有丝毫懈怠,白进勤说:“也有想回的,我提前派了个代表,给家有念书娃的预支了些工资,前两天就捎回去了。与其走个三天两天,来回大几百里,尽跑了路了。咱们工地上忙忙儿的,紧赶还怕误了工期,再放上两天假,更不赶趟了。”从工作中的大事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作品处处体现出白进勤踏实肯干、朴实厚道的为人,以及坚强不屈、不甘人后的超常意志力。因此,作品不仅传递给读者一种真切的感动,而且把一个鲜活的、生动的,我们这个时代难得的精神楷模和榜样呈现了出来。
此外,《门前一卜槐》还很注意结构的首尾贯通和语言描绘的艺术与质朴性。作品以一曲陕北民歌《酒曲》开篇,在报告主体部分数次以乡间门前的“一卜槐”象征并见证了主人公白进勤不幸、彷徨、追寻和不屈的命运,收尾处又以白进勤编唱的“门前一卜槐,青枝绿叶长成材,贵人的恩情呀我记心怀”,点明了这部作品深邃的主题意蕴。与此相应,作者还以陕蒙地区的方言俗语,如“偷工自倒灶,哄人自断道”、“人用钱试,金用火烧”、“没事别生事,有事别怕事”,表现了人物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事之道;在叙事中还以 “倒衩衩”、“戳下大拐”、“克凉”、“很难厾(du)搭清”、“展油活水”、“刨闹”、“墙圪崂”等极富表现力的日常口语的如行云流水般的运笔之风,使作品呈现出明白晓畅、简明生动、朴实亲切的特点,亦为作品添加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增强了这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给人一种久违的贴心的感动。当然,我们在寻绎、总结《门前一卜槐》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作品由于过度重视人物的道德精神和美质的弘扬,以至于对“人性与内在品格”、对作为农民工代表的白进勤复杂的内心世界挖掘不足等缺憾。
〔责任编辑 刘广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