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传播、社会发展与图书馆功能定位

2011-11-20 11:34乔冬敏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甘肃兰州730070
图书与情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图书馆人类用户

乔冬敏 (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甘肃兰州 730070)

牛 勇 (兰州大学图书馆 甘肃兰州 730000)

社会的进步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传播。信息传播是人类交流知识的方式,知识交流是促进知识积聚,孕育新知识的过程。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一直在改进自身对信息的传播能力、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不断更新信息传播的技术,加强自身对信息传播方法论的思考,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清晰度和便利性,使信息传播成为对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生产性要素。[1]

信息传播的质量取决于传播速度和传播的精确度。人类社会经由最初的原始信息传播时期发展到现代信息传播时期,无论是传播者、受众,还是传播手段、信息流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说过去社会在信息传播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播速度,今天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是如何让需求者在海量信息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作为知识传播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的职能和工作重心应该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促进知识信息更快更好的传播,推动社会发展,完成自己的价值体现。

1 信息传播方式的历史回顾

信息传播的速度依赖传播方式的发展。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5次信息革命,这5次信息革命都是由新的信息传播媒介的出现所引发的。

人类最早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口耳相传,结绳记事(计数)是原始先民广泛使用的记录方式,所谓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语言是由于信息传播的需要而催生出来的。如果说人类的历史接近两百万年,这个结绳记事的时代一定很长很长,因为这种简单的信息传播方式与社会的低速发展结伴而行。

文字的出现使信息可以间接传递、长期存贮,扩大了信息交流的范围,使得传承首次跨越了时空界线,但是早期的通过文字进行的信息传播受到文字载体——金石龟甲、竹木简帛的限制,传播范围基本限制在上流社会。至今流传的典故,如“韦编三绝”、“连篇累牍”,反映的就是当时人们记录信息、获取信息的情景。

造纸术和印刷术是人类社会在信息传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使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范围急剧扩展,信息的存储能力进一步增强,并初步实现了广泛的信息共享,信息传播由个体、小规模的时代开始向大众传播时代转变。

电报(包括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的发明使人类第一次借助科技的翅膀实现了快速远距离通信。电话的发明则使信息即时的双向交流得以实现。利用电磁波进行传播,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使传播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人类文明发展得越来越快。

互联网的诞生和迅速普及,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快捷而高效的信息传播介质与交流手段,突破了时间和空间所形成的种种障碍,“地球村”变成可以触摸和感受的现实,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 信息传播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知识信息的扩散与传承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信息传播,促进了知识继承和知识融合,推动了知识创新和知识发展。生物的成长进化过程是通过对信息的选择来推动自己适应环境的过程,人类社会也是一样。人类社会可以看成是一个有机体,它通过自身的系统开放,吸收外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又反过来推动自己内部组织的知识交换和信息输出,从而推动社会自身的发展。[1]

随着世界工业性经济向全球化的知识经济发展,信息已取代传统的其他资源,成为战略性资源。信息时代,谁拥有最多最好的信息,谁就拥有财富,谁成功的可能性就最大。信息既作为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手段成为配置性资源,也通过参与社会时空的组织成为权威性的资源。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成为各行业的核心管理领域。[2]

信息传播不但对国家的政治及社会心理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而且促进着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技术和社会革新的推广和接受。由于信息转化为知识、才能和经济实力的能力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如果信息在一个社会中能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联合、双向互动的交流、渗透、积累和转化,那么这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也必然较快、较高。反之,这个社会必然经济发展迟缓甚至停滞。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已是屡见不鲜,在我国西部省区的许多地方也不乏例证。[3]

回顾人类的传播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它不仅是一部传播工具和传播技术不断进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人类运用有声语言传播信息的历史近200万年。运用文字传播信息的历史至少5000年。发明并应用印刷术传播信息的历史大约1000年。人类进入电子传播时代只有短短80年历史。传播领域内的每一次革命都推动了相应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又促进了传播方式的变革,推动着信息传播的发展。[4]传播媒介发展的速度基本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相对应。

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质量决定了社会发展的速度。

3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遇到的障碍

人类进入网络传播时代不过才20年,但它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正如韩国21世纪委员会所认为的那样,是“人类文明以来首次遇到的本质上的转换”。[5]网络是一个极其巨大的信息仓库,以至于经常处于无法控制的状态。通过电话随时可以得到的信息在网上有时要花费整整1个小时。

首先,对于每个纳秒都在扩张的知识资源,人们存在着如何消化的烦恼。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自古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数的90%,而在此之前的历史长河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同样,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也表明了类似的发展态势: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近10年大约每3年增加一倍。[6]据统计,现在每天约有数十亿信息单元的信息量向世界发送,并以每年18%-20%的递增率发展。[7]而无孔不入的互联网络又经常使人们处于过量信息的包围之中。

同时,信息传播环境的空前自由带来信息泛滥,产生了大量的虚假信息、无用信息和不良信息,造成了信息环境的污染和“信息垃圾”的产生。这些信息对查询、接受和消化有用信息造成干扰,信息超载和信息匮乏同时并存。由于我们真正能够理解的信息与我们以为应该理解的信息之间存在着持续增长的鸿沟,因此对信息的饥渴与焦虑产生了。[8]

任何个人都无法吸收所有的知识,而过多的信息也会使人无所适从。譬如,我们花费在看法迥异的事件报道上的时间越多,就越缺乏时间去理解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前因后果”,也没有时间去找寻它们之间的关系,更难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其表象。相反,我们很容易被一些事件的表面现象所蒙蔽,并且被过量的数据搞得麻木不仁、被动、反应迟钝,以至于缺乏时间和精力去获取有价值的信息。[9]在信息泛滥或过量信息冲击下,既会出现社会恐慌不安,受众也会漠然置之,逐渐形成冷漠感和逆反心理。[10]

当然,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难以满足社会方方面面的需要,不能促进其发展。任何社会、团体和个人都需要足够的信息流量,才能象人体的血液循环那样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维持其机制,促进自身的发展。

4 图书馆的价值体现及功能定位

社会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只有正确控制和调节信息流量,让社会系统在有序、有组织、多功能的状态下发展,才能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图书馆作为收集、整理、存储、传递知识和信息的机构,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应该就是通过对信息和知识的高效传播和利用,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

4.1 加强对信息与信息传播的调控

图书馆的主要作用是组织与扩散知识,它在传播链条中的角色是独特的,即起到一种对信息与信息传播的调控作用。[11]有控制的传播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从图书情报行业来说,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如何促进知识信息更快更好的传播就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4.1.1 过滤、筛选

随着国家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愈加重视知识。然而,不论传统信息资源,还是网络信息资源,都已呈泛滥态势。面对海量信息,人们会有意识地回避复杂、费事或不熟悉的信息源,而去寻找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途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在同一时间里仅能处理7条信息,人会运用简单的表征性方式,花费最小努力获取所需信息。[12]

因此,作为始终承担着对文献流进行整序功能的图书馆来说,在网络时代,更要进一步发挥它在文献资源建设中的质量监督者和控制者的职能,承担起文献资源甄别和整理的任务,尽一切努力剔除尽可能多的垃圾信息、虚假信息和冗余信息。[13]怎样筛选以降低信息的数量,避免它们所带来的障碍是图书馆所关心的重要议题之一。

4.1.2 有效的组织、管理

信息获取是用户在信息需求驱动力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信息获取行为,用户的信息获取是一个包含了个体身心两方面活动的行为过程,而易用性与可获得性是用户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展示和组织方式已经和内容本身变得同等重要。[14]毕竟,如果书籍只是杂乱地散落在地板上,即使是美国国会图书馆也不会有太大的价值。作为知识与信息收集、分类、传播中心的图书馆,必须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使纷繁复杂、无序的网络信息资源逐步向有序化、便于用户索取的理想状态发展。

4.1.3 分组定位,按需配送

OCLC环境扫描报告指出,微内容是未来信息传播的主要形态之一。就信息结构和知识管理领域而言,分割是一种趋势,在内容方面的表现就是“内容迅速而广泛地缩减为比过去小得多的使用单元和互动单元”。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更好地应对不断增加的信息冲击,我们必须对信息进行分组、定位。作为信息送达给用户的东西,对用户来说必须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如何通过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将过滤、筛选后的信息分组、定位,将合适的信息传播给合适的人也成为图书馆所关心的重要议题。

4.1.4 集成

在分布、异构、变化的信息环境下,信息资源数量巨大且高度分散,用户要找到真正符合其所需的资源是很困难的。信息资源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分散性使得集成势在必行。

这种集成不是简单的集合和链接,而是剔除冗余、重复和劣质信息,在保持知识体系整体性和关联性及知识因子的有序化和知识关联的网络化基础上,沟通相互隔绝的学科领域,使之成为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有机体而形成的获取便捷、利用率高的新的资源体系。[15]

4.2 建立面向用户的知识服务平台

用户利用图书馆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其所需的知识单元。图书馆的工作就是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序、加工、组织和控制等方法,使无序状态的文献资源成为有序状态的文献资源,以求达到知识单元序化的目的,使读者获得其所需的知识单元或知识子集。图书馆的核心工作是保证图书馆文献资源中知识单元对服务对象的可获取性。[16]

对此,图书馆应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17]

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可以考虑对知识信息保障、知识发现、数据挖掘、知识参考咨询和决策支持服务进行有效的整合,构建知识服务的战略平台。在平台的前端组织知识咨询、参考服务,在平台的后端组织数据挖掘、知识发现与组织业务,在平台管理层推进知识搜集、开发和利用管理一体化,从而有效地实现从信息提供到知识服务的转变。[18]

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服务平台应该能形成用户与资源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帮助用户快速而简便地实现信息需求,实现一系列的工作目标。

4.3 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体系

图书馆用户群体的个性化差异 (这些差异有时是巨大的),决定了图书馆服务的异质化特征。前苏联学者布里柳恩指出,“信息、情报对任何观察者都具有同一数值的绝对性,但信息、情报的价值对不同观察者,因其领悟和利用能力不同,又具有不同数值的相对性。”[19]图书馆服务的效果(如传递了哪些信息,转移了多少知识),不仅取决于用户个体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能力,而且,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用户的知识结构、信息习惯及个人偏好等个性化因素的影响。[20]

为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图书馆在实施传播之前,需要对用户进行多方面的了解,根据用户的信息需要,接受习惯以及接受心理来选择信息,选择传播方式。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说:“别问消费者想要什么,而去创造那些他们想要但表达不出来的东西。”“易用性、操作的自然便利不是产品的卖点,而是产品的灵魂。”[21]

如何让用户的需求更好地被满足、被体现,是图书馆一直在深度思考并不断尝试的课题。网络环境下,可以通过分析用户与系统的复杂交互过程,并在理解用户心理的基础上,设计系统、组织资源和界面,以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要。譬如:网站设计上,可充分考虑节约用户的时间,保证浏览的简便易行,加强图书馆目录和网页的搜索能力,帮助用户实现自助服务。实践中,一些院校图书馆将资源和服务融合在一起,针对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导引;一些图书馆利用标签,使网页结构简洁、明晰,希望通过这种简便的组织格式,能够使用户很容易地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以及构建以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信息网络等等都是图书馆在这方面尝试的体现。

OCLC年度报告《审视发展环境,认清前景趋势》给出了信息用户当前获取信息的三个主要趋势:“自助服务”、“用户满意”和“无缝性”。信息用户越来越多地希望通过“自行操作”获得满意的结果;用户期望利用信息就像“用水或用电”一样方便,并且不再像传统那样把休闲与学习、工作截然分开,工作地点和家的界限变得模糊。也就是说,用户的需求以及获取知识的方式与习惯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图书馆应该关心技术创新给信息服务带来的影响,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通过各种方法,运用各种技术,为用户构建一个无缝、关联的知识交流空间,保证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

5 结语

OCLC年度报告《审视发展环境,认清前景趋势》给出了信息用户当前获取信息的三个主要趋势:“自助服务”、“用户满意”和“无缝性”。信息用户越来越多地希望通过“自行操作”获得满意的结果;用户期望利用信息就像“用水或用电”一样方便,并且不再像传统那样把休闲与学习、工作截然分开,工作地点和家的界限变得模糊。也就是说,用户的需求以及获取知识的方式与习惯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图书馆应该关心技术创新给信息服务带来的影响,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通过各种方法,运用各种技术,为用户构建一个无缝、关联的知识交流空间,保证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

[1]陈卫星.以传播的名义——陈卫星自选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1-3.

[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378.

[3]张宇丹.传播与民族发展——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0.

[4]赵志立.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21世纪的网络传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27.

[5]黄德华.后信息社会[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16.

[6]方志祥.现代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与数字图书馆经营管理全书 1卷[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5:377.

[7][12][19][21]乔欢.信息行为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65,121,146.

[8][9][14](美)沃尔曼(Wurman,R.S).信息饥渴——信息选取、表达与透析[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15-23.

[10]金鸣娟.人类传播与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54.

[11]张锦.信息与传播:研究视野与交融[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0.

[13]黄建铭.图书馆文化研究[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7:288.

[15][18]胡昌平.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88-250.

[16][20]陈雅.知识图书馆:理论与模式[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9.

[17]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0-35.

猜你喜欢
图书馆人类用户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2021少儿出版用户触达能力指数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图书馆
信用卡资深用户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