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文学院 李 密 马 斌
中国古代,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以大刀长矛为主要武器的战争基本上都是近身搏斗。冷兵器对力量的要求决定了战争主要是男人的舞台。但是,翻开浩瀚的史卷以及文学典籍,驰骋疆场、战功赫赫的巾帼英雄绝不在少数。
由于女性身体以及力量相对柔弱,古代女兵首先是作为后勤供给的采集者出现的,也就是所谓的火头军。相传,孙武就曾在吴国为吴王阖闾训练过宫女,这是女兵们接受训练的较早记载,但是这些女兵是否真正派上用场就不得而知了。迄今为止,公认的我国古代有关女兵的最早记载,当属《尚书》。此时的女兵,主要从事后勤方面的工作,她们“采集果实以佐军食,且缝纫之事亦令为之。”即为军队提供膳食、饮用、改善生活;必要时,如部队伤亡严重或遇到困难时,还可以直接投入战斗。
战国时期的女兵主要从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运输辎重粮秣,即军需物资。这种制度从战国一直沿袭到秦代。秦代的徭役十分繁重,加上对百越的战争,延续了七八年,动用了几十万的兵力。这就需要大规模征集妇女参军,以转运军需物资。《汉书·伍被传》记载:“丁男披甲,丁女传输,行者不还,往者莫返。”二是防守城池。《墨子·备穴》记载:“诸作备穴,五十人,男女各半。”
当然,中国古代女性直接参与甚至指挥战争的也不在少数。近年频频被搬上银幕的穆桂英、花木兰就是明例。
古代的战争不仅频繁而且不可控制,战争的日渐增多必然导致人口相应减少。于是,女子参军便不再只是传说。史料显示,我国古代,不仅平民百姓家的女子要服兵役,达官贵人家的闺秀也要编入军中。
繁重的徭役唤醒了平民百姓的反抗意识,这是女兵服役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女性反抗者,吕母算是典型。她是西汉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的女领袖。与吕母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女中豪杰迟昭平。吕母起义的同年秋,她聚众数千人在河阻中举行起义,给王莽统治集团以沉重打击。此后,作为反抗者的女性不断见诸史料与文献中,明永乐十八年二月,因不堪明庭营建北京、修治会通河、北征蒙古带来的繁重徭役,加之连年水旱,唐赛儿占据益都的卸石棚寨,领导并发动了又一场起义。
战乱的扩大与繁重的徭役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女兵的兴起与壮大,无形中也逼迫着女性一步步走上战争与历史的舞台。只是,在以男人为主导的军队与战场上,女兵始终无法被写入历史。
任何军队都是为战争服务的,女兵也不例外。随着兵种的不断完善,女兵逐渐走出了后备军的单一舞台,开始向着综合化、专业化发展。众所周知的“娘子军”便得名于唐高祖李渊女儿平阳公主的事迹。当初李渊起兵的消息传来,平阳公主就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她三个多月招纳了四五支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她的军队得到了广泛的拥护,被老百姓称为“娘子军”。当然,“娘子军”算不得兵种,但作为统帅四处联络的平阳公主绝对算得上是李渊起义军队的通讯兵。
除此之外,古代还有“女侦察兵”。《史记·陈丞相世家》载:“陈平乃库出女子二千入阳城东门。”使用二千多女兵窥探敌情,这可以说是女侦察兵了。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历史上,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实际上只有秦良玉一位。中国女性的韧性是世界闻名的,但是她们的英雄事迹却鲜为人知。近代革命志士、巾帼英雄秋瑾曾作诗说“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国难当头时巾帼不让须眉,驰骋在刀光剑影的疆场,谁敢说她们不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