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毅
互联网时代,网络在许多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作为社会的个体,作家肯定难以逃避网络时代的影响,网络自然也在改变我们的创作方式。但面对铺天盖地的“文学”泡沫成分,最最重要的,是一个作家如何能在互联网的这种“天网恢恢”中保持清醒,如何能够在喧嚣中保持头脑的冷静,如何能在躁动中保持一颗纯洁的文学心灵。
首先,文学需要坚持,需要磨砺。而我们岭南这块热土,蕴藏着深厚的文学源泉,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原型,蕴藏着蓬勃的创作生机。自然,深圳更是独特的,是一个激发青春灵感和热忱的地方,它给予了我们很多很多东西,其中包含青春的忆念和追怀。回想起十几年前刚刚到深圳时在一家商业银行国际部工作,当时的条件确实艰苦,我和一个年轻同事合住在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九楼僭建房屋里面,夏日酷热如蒸,冬天冷风彻骨,晚上连电灯都没有,唯一的消遣就是两个人共嚼一包咸干花生穷聊天,观看南方肥大的蟑螂在半明半暗的墙壁上倏然飞走。但是,彼时的心情是那么恬淡、安逸。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有文学的梦想在支撑。记得当时仅有的背囊里面是厚厚两大叠美国作家凯鲁亚克《在路上》和金斯堡《嚎叫》的译稿以及英语原著。虽然生活那么艰苦,虽然远离我天津故乡在岭南,虽然初到深圳就进入金融行业工作,但由于当时有青春和文学的梦想,我心中一种感觉特别强烈: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回想起来,那时确实度过了很快乐的时光,单纯、朴素、专注,心中充满对工作和人生的热忱,没有人许诺什么,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内心深处感觉到自己一定会有光明、远大的前程!所有这些,都是金钱无法买来的,也是其它非文学经验所无法替代的。
其次,是把文学作为一种信念。创作之路无论怎么走,文学表达的目的应该牢牢树立。法国作家萨特曾不无嘲讽地讲过,世界上只有四件事情是“高尚”的——第一是爱情,因为这是一种无用的激情;其次是旅行,因为旅行者蜻蜓点水地从一个社会走入另一个社会,能完美地体现着寄生现象;第三就是文学艺术,恰恰因为这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消费品;有时战争也算,因为战争无限地消耗人和财富。如此喧嚣时世,在最物质的城市深圳,几年前我也曾陷入迷茫之中——如何在那么多同行放弃写作的时候坚持文学创作,如何在写作方面远离“畅销书”的功利深井,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文学确实能够浸润人生,能够丰富人生,所以,我便怀着一种飞蛾扑火的恶意和欢快,独辟蹊径,把自己投入故纸堆中,在浩瀚无尽的中华史海中畅游,并在互联网上开始了历史冲浪,后来到央视“百家讲坛”为大众宣讲中国历史文学——作为中国互联网网上写史第一人,可以说开创出近年来国内大众历史普及写作的一片新天地。信念的坚持,终于换来了社会和大众的承认。
第三,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文学影响和文学意念要保持无比清醒的认识。虽然科技呈几何级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但城市人类的智能生活并没有发生多大值得称道的本质的进步。我的历史作品现在总印数已经有近百万册之巨,在享受历史畅销书作家声名愉悦的同时,萨特的那句话一直警醒着我:“销售数不一定是衡量一本书成功与否的尺度。我知道有些杰出作品的印数不超过三四千,但是它们至少间接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卡夫卡不是畅销书,但没有他,许多我这一辈的知识分子不是今天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