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儒
(甘肃省平凉市粮食局)
位于祖国大西北腹地、陇山东麓的甘肃省华亭县,虽然土地贫瘠,经济不甚发达,但因为煤炭藏量丰富,盛产陶瓷、药材且质量上乘而蜚声神州。就是在这样一个昔日文化欠发达的地方,近代却产生了一位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名人——幸邦隆。他一生倡教兴学,练文习武,著书立说,赋诗做联,在华亭民国文化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幸邦隆,甘肃省华亭县神峪乡新寨塬村人,生于公元1879年,卒于1952年,享年73岁。光绪三十年中拔贡,三十三年中举人,科举制度废除后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转住甘肃省优级师范学堂(今兰州大学前身)博物科,宣统三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任柳湖书院教习。民国元年回到家乡华亭,与乡绅先后成立县第一高级小学堂、下关镇第二初小、第三初小。华亭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就是现在华亭县一中的前身。1930年,担任华亭县教育局长,并主持编纂《增修华亭县志》,保存了该县大量的文史资料。1933年,石印出版个人作品集《三乡文集》8卷。次年由于西北干旱地震,天灾人祸相侵,他辞职回到老家,组织民团,抗击土匪,受到乡民尊敬。1947年,他又石印出版了《中和惜阴录》8卷,取大禹惜寸阴、陶侃惜分阴之意。其中,第八卷是《楹联集锦录》,书中对古人今事、国计民生表达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思想深刻,文笔流畅,资料丰富,内容详实,是华亭县乃至甘肃省民国时期不可多得的文化典籍,可惜由于“文革”灾难损毁,存量极少,现在就是他的家门人也很难一睹这些书籍的本来面目了,给人们留下了许多不可弥补的缺憾。
纵观幸邦隆先生的一生,热爱家乡,乐于著述,钟情文教,长于诗联,成绩卓著。尤其他的诗词、对联创作,不但数量多,且质量好,应时事而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有独到之处。我们着重从他的对联作品中感受一下他的对联艺术。
收录在《三乡文集》里的《楹联丛稿》是此书的第四辑,辑录了幸邦隆先生各个时期创作的楹联作品540副。他在序中写到:“楹联为表示文明精神之一种,由盛唐迄于民国,用之未尝少衰。余自师范毕业,膺务教育,对于家庭需要,社会应酬,时有撰联,长子育德次子育智恐手泽散失,见即抄录,不意十余年来竟都为一编,共为八类,求余冠序,用重久远。余知其意,因援笔略赘数语以志二子之记叙云尔。”
从这个序里我们基本可以知道成书的缘由和目的。他这个时期的楹联作品充满了团结友爱精神,如给孔庙写的对联:
道贯古今,无论君主民主同沾化雨;
教融中外,预期白人黄人共曝秋阳。
同袍其醒乎,民权主义平等自由国家永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总理先师。
他为华亭城隍庙写的对联:
善恶难瞒,不必阶前多叩首;
瑕瑜澈见,岂容堂下久摇舌。
善报恶报,迟报早报终须有报;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莫谓无知。
幸邦隆写的教育对联,紧贴实际,文采飞扬,很有鼓舞士气和激励师生的艺术力量。他为华亭一中写的对联:
汭水泗源,流出英雄本色;
皇甫八票,拥来世界文明。
仪山苍而秀,看八峰献瑞定生国士超皇甫;
汭水清且涟,喜四派流光自有潜蛟化飞龙。
仪汭留清音,知其乐者谁乎,看校外春和到眼来,无非是桃李芳菲飞龙变化;
孔孟传大道,能私淑也得焉,听堂中讲诵盈耳后,自不觉精神畅沛心脑光明。
他写的对联文笔朴实无华,富含哲理,如为戏台写的:
瑶琴一曲,高山流水成绝调;
渔阳三过,刻羽引商奏佳音。
演出世上人情,教我看来疑非假;
奏尽古今乐府,使你听去信为真。
他写的对联,大多信手拈来,多出新意,不落俗套。如春联:
汭水钟灵九龙献瑞;
仪山毓秀双凤朝阳。
冬寒蕴蓄团结力量;
春气发扬奋斗精神。
民生问题由春解决;
国家主义在人作为。
春气其复世界斯泰;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他写的从军对联也很有趣味:
三阳早到从军户;
五福先集爱国家。
从军女子忠烈士;
爱国男儿志愿兵。
他写的婚联意味盎然:如为侄孙幸亨谦写的复婚联:
剪不断,扯不开,始信良缘由夙缔;
离复合,散复聚,方知佳偶是天成。
作为一个钟情文教事业的人,他写的学校春联趣味欣然。他为华亭第一高小学校写的春联:
仪山西拱,汭水东流,山高水长文明久;
暖日南面,良风北过,日就月将学业新。
华对祝三多,多福多寿多男子;
亭邑启四教,教行教忠教信文。
他写的寿联、挽联题材广泛,别具一格:如1936年他为崔文七旬寿联:
把冰镜冰壶,拄杖饮七旬寿酒;
对梅雪梅莲,悬壶颂十月阳春。
挽徐海屋的对联:
君真文章宗匠,讵料谢草凝香,江花冷艳;
我亦幻化丈夫,深悲仪山减色,汭水沉光。
公腹藏万卷,未留遗笔何忍去;
予心抱三忧,恭撰俚言致哀来。
黄粱梦醒,幻境原在大千世;
白玉楼成,文豪竟升兜率天。
1935年他曾自题11副自挽联:
大福不求今世享;
好花留待来生观。
大哉死为君子息;
暂矣生是达人观。
知生之难,知死之易,方为明世;
是地也载,是天也覆,乃是完人。
我自从先去,此去香国别无路;
君宜自后来,将来乐园有知音。
死后不饮不食,何必供残羹冷饭;
生前一呕一吟,尝少留淡味余香。
为人子为人父,在昔在前都为幻梦;
启予足启予手,而今而后以了浮生。
作为一个崇文尚武、好诗喜联的文化名人,幸邦隆走到哪里把对联写到哪里,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对联的创作精神和对联情结,给我们当代联家树立了标尺。从以上这些创作的对联作品中,我们多少可以领略到一个一生钟情祖国传统艺术对联家的对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