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权
风光旖旎的广州老城区沙面岛,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拥有的古树名木数量占了全市的一半。这里既有风格独特的欧陆式建筑,又有极具文物价值的历史遗产,堪称广州这个繁华都市中的世外桃源,因此,沙面岛被评为广东省绿色社区、广州最美社区。社区里,有一所远近闻名的学校——沙面小学。她的当家人张凤娟,既是一位和蔼、温婉的女性,又是一位有创见、有胆识、有魄力的教育工作者。
在张凤娟的心中,一直希望有这样一所理想的学校: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在这里很快乐地学习,课堂有活力,学生有活力,教师有活力,校园里的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很重要,都对自己充满信心,都具有可自我发展的能力。正是怀着这样一份理想与追求,2003年做了20年教师的她,接手行政管理工作,成为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沙面小学的校长。人生的转轨,令张风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当好这所历史名校的校长?如何继承与发展学校的优良传统?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注入具有时代气息、与时代脉搏相吻合的“营养素”,使之更具活力?这不得不令她认真思考。
8年后,当全国绿色学校,广东省首批“书香校园”,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广州市首个“语言艺术实验基地”,“协同教育”课题研究持续稳步推进,“教师自我发展学校”喜结硕果,“小班化教育”初露锋芒,合唱、游泳屡屡夺冠等等殊荣尽收学校囊中,张凤娟心存宽慰:8年,学校走出了一条跨越之路,一条求新求变的辩证发展之路。
最小的,也是最大的
沙面小学校园面积仅7066平方米,这可能是全国绿色学校中最小的一所学校了。然而,正是这样一所学校,把自己的教育触角伸出校园,充分利用整个沙面社区独特的环境和社会资源,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办成了“最大的”的学校。
这得益于张凤娟提出的“创建没有围墙的学校”的办学理念。开展无墙教育,是很多学校推崇的教育理念,沙面小学无墙教育的特殊之处在于,不打破围墙,学校无以发展,所以她的很多教育举措,都呈现出主动“破墙”的态势。
1997年和1999年,沙面小学相继被评为市、省级绿色学校,从2000年开始,学校又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力争用三年时间,把沙面小学创建成国家级绿色学校。然而,作为国家级绿色学校候选单位,学校确实太小了。
为此,张凤娟倡导树立教育没有“围墙”的观念。在她的带领下,学校经与沙面社区领导协商后决定,在社区、学校间开展互动式系列创绿活动,学生直接借用社区场地,与社区一起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由于沙面曾经是租界,还保留着广州人民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遗迹。学校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环岛调查,古树名木生长情况调查,凭吊历史遗迹活动,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环境教育,激发了学生奋发学习、报效祖国、保护文化、保护环境的热情。学生围绕沙面岛的保护和开发写出了一系列小论文,其中的一些观点还被有关部门采纳,成为了改造沙面的好建议。
几年间,社区、学校互动频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有声有色,沙面小学融入社区,走向社会,把保护环境的信息推向家长、居民、游客,营造了一片“没有围墙的绿荫”,建起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全国绿色学校。如今的沙面社区,已是“广州市最美社区”。
沙面小学游泳队赫赫有名,培养了亚洲游泳冠军陈伟英、周嘉威,以及小学六年级就打破世界中学生游泳纪录的陈铁涛等泳坛名将,是全国游泳项目传统学校,然而学校里其实仅有一个三泳道温室泳池,他们的基本训练,都是借用社区泳场来完成的。在沙面社区,有一个著名的游泳场,泳场建于1887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和水上文化底蕴。泳场同时也是广州市水上运动中心训练基地。张凤娟在与相关部门协商取得泳场的使用权后,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社区资源,狠抓学校游泳队训练,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2003年8月8日,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沙面分馆正式开放,这是遵循“文化进社区,送书到基层”服务理念在社区设立的第一个分馆,馆藏数万册图书。张凤娟没有放过这“送来”的好处——学校图书馆藏书有限,正好可以“拿来”我用。相关部门二话不说,爽快地应允了沙面小学的请求——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沙面分馆,就这样成了沙面小学的“校内”图书馆。
沙面小学校园窄小,却地处广州最美丽、最具欧陆风情、最多外国游客聚集的沙面岛。面对这一优势,张凤娟提出,要突破校园局限,为孩子们搭建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创造良好氛围,让孩子们接触更广阔的天空,领略更多学习的乐趣。为此,学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来外教进入课堂,每月一次组织外国游客团进校与学生交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与社区中的外国游客开展活动。
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在沙面小学“庆祝建校六十周年”音乐会上,沙面小学合唱团的八十多位同学分别用五种语言演绎了十多首中外名曲,令全场惊叹。
教育“无墙”的观念引路,成就了沙面小学“小学校”的“大辉煌”,让一所“最小的”学校成就了自己“最大的”发展。
继承的,也是创新的
沙面小学是一所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名校,建筑古朴,渊源厚重,然而,张凤娟喜欢创新,她让这所“有历史”的学校处处呈现新意。
张凤娟到任之前,沙面小学就一直以出色的教育教学成绩列榜广州名校,成为广州市民心中信得过的教育品牌。90年代,沙面小学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协同教育”研究实验,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被吕型伟先生赞誉为“是率先把方法论应用到教育教学研究中的具有前瞻性的课题”,成果获“广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99年,沙面小学作为广东省唯一的小学代表,参加了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历史带来荣誉,也隐藏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危机:张凤娟上任之初,沙面小学领导班子正面临新老交替;教师队伍年轻化,1-2年教龄的老师占了1/3;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广州全面推开,大家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但人们对沙面小学的要求会更高。稍有不慎,学校就有可能失去原有的优势。
面对学校实际,张凤娟和她的班子成员在系统的学习、思考后认识到,提升沙面小学品牌,需要学校发展的再设计,需要发展策略的再选择,需要自主形成学校的教育风格、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
据此,张凤娟带领教师们确定了学校发展的三个目标,这三个目标以“协同教育,自主发展”为中心,指引师生立足现状,面向未来。
“协同教育”是沙面小学坚持多年的研究课题,在张凤娟接任校长前就已实验十载。这种罕见的马拉松式课题实验,被广东省教育厅原副厅长李小鲁认为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并撰文盛赞。
如今,张凤娟要继续推行这一“古老”的课题。事实上,作为协同教育的多年实践者,张凤娟深刻认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