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之特色分析

2011-11-17 04:30:45□陈
声屏世界 2011年5期
关键词:温总理招待会网民

□陈 明

每年全国“两会”,都是国内外新闻媒体争相角逐的竞技场。在“两会”众多新闻发布会中,总理记者招待会总是非常热门。从2003年到2011年,温家宝总理连续九年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全球记者的提问,其经典话语、巧妙应答往往能在第一时间传播开来,赢得极大的关注。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的特色,颇值得研究分析。

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

温总理在每年的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喜欢引用古典诗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欢人”……这些诗句看似信手拈来,却都恰到好处,含有深长的意味,既让紧张的记者招待会变得诗意盎然,又传递出耐人寻味的政治气息。

笔者查阅了2003年到2011年历年温总理的记者招待会的文稿发现,九年来温总理共引用古典诗词43条,平均每年约为5条。这些古典诗词展现了温总理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也彰显了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诚之心。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2003年温家宝刚刚当选国务院总理之时,他就用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诗,表明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工作态度。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在2005年回答美国CNN记者关于《反分裂国家法》的问题时,温总理用此句来表达希望台湾同胞理解两岸的骨肉之情。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2008年是温家宝连任总理的第一年,这句宋代改革家王安石的名言,表明了温总理坚持改革的决心。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到中国,中国政府采取各项措施积极应对,推出了一揽子刺激经济发展的计划,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贡献。2009年的“两会”,温总理就用这句诗来呼应“信心比黄金还重要”。

刚刚过去的2011年全国“两会”,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开场白中用了“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表达了他的从政准则:时刻把国家大事、民生疾苦放在心上,就像一个勤劳的农民不敢误过天时一样。身为总理,时刻不敢忘记执政为民。温家宝自2003年任国务院总理以来,在不同场合引用古今诗文名句多达130余次。①这些诗词清晰展现了一个亲民总理的心路历程,也见证了中国近些年来取得的辉煌成绩。

与会场内外公众的良好沟通

能够参加全国“两会”的记者近些年来每年都有700人左右,看起来不少,但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以及全球70多亿人来说,可谓微不足道。如何与会场内外的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温总理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首先,是对社会公众(包括国外公众)的沟通。每年“两会”,温总理在开场部分,都会对广大群众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关注,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向他提出的各种问题、建议和意见。对海外关注中国的公众,温总理也利用记者招待会这个平台进行了巧妙的回应。如2004年记者招待会,在开场部分,温总理讲到要向关心中国建设的国际友人表示感谢。他说,不久前,他收到美国堪萨斯州托皮卡市30多名中学生的来信,他们向他提出了54个问题,有关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也有关于他个人的生活和爱好的,比如喜欢吃什么食物,会不会武术,甚至穿多大号的鞋等。在万众瞩目的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提到这些美国学生的来信,很明显想通过这样一个机会,回应外界对中国关注,同时也希望外国朋友以后继续保持对中国的关注和交往。

其次,温总理对日新月异的网络,以及与数以亿万计的网民沟通极为重视,积极引导这些网民关注和参与“两会”,为国家的建设献言献策。2005年记者招待会,温总理开场就谈到了网络。他说,“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他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竟然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他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许多建议和意见值得我们政府认真考虑。”这是温总理第一次表明自己的网民身份。通过网络与人民交流,体现了新一代领导人坦诚、真挚的亲民情怀。②

此后几年,温总理在新闻发布会上多次提到了网民的关注,以及他对网民关注的感谢。2008年,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他谈到:“‘两会’期间我一直在上网,广大网民向我提问题,提建议,甚至为我分忧,有数百万条,参与的恐怕有上亿人。这么多群众以如此高的热情关注‘两会’,关注政府工作,我深受感动。他们的意见、批评都是对政府的信任、支持、鼓励和鞭策。我常常在上网时想到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群众之所以用这么大的精力来上网写问题,提建议,是要政府解决问题的。”

温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对网民的关注及感谢,必然起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十多年来,我国的网民数量从400万增加到4亿多,网民的绝对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对于这些思想活跃、热心参政的网民,总理给予了关注和感谢,众多国内主流媒体也积极参与,开辟“我向总理提建议”之类的专栏和网页,促进了政府和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每次记者招待会开场白中,温总理还会对参与报道的记者表示感谢,在规定的时间到了之后,往往会提出多给记者一两次提问的机会,会议结束之后,经常和记者握手交流。所有的这些,都给记者留下了较好的印象,而这些印象也往往会在记者所写的新闻稿中得以体现。

求真务实、稳健扎实的工作作风

温总理求真务实、稳健扎实,对一些事件的细节和相关数据了然于胸。记者一个问题提出来,温总理的回答数据全面准确,充分展现了一个大国总理对“国事”的了解和掌握。这样的例子很多,特别是在他回答涉及经济领域方面的问题时。如在2003年记者招待会上,香港凤凰卫视记者提问说:“熟悉您的人都说您是一个重视事实,也非常注重数据的人。麻烦您告诉我们,在目前中国国情中,有哪些数据您认为是最为可喜?有哪些数据最为忧心、牵挂和关注?另外,五年后的中国您期望是什么样的中国?”温总理回答:“瑞士驻中国大使曾经说我的脑子像computer(计算机),我确实也装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有使我高兴的,也有使我忧虑的。譬如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GDP的增长平均在9%以上。中国近5年,尽管出现亚洲金融风暴,GDP的增长平均在7.7%,去年达到了8%。中国的外汇贮备达到3000亿美元等等,这些都是使我高兴的……”“但是有些数字恐怕连记者也不完全清楚。比如中国的劳动力有7.4亿,欧美所有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只有4.3亿。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中国下岗和失业人口大约有1400万,进城的农民工一般保持在1.2亿……中国13亿人口有9亿农民,目前没有摆脱贫困的是3000万左右,但是大家知道,这个标准是低水平的,人均625元,如果标准再提高200元,中国的贫困人口就是9000万。中国东西部差距很大,中国沿海五六个省市的GDP总值超过全国的50%……”短短的两段话,就涉及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16个相关数据。这些脱口而出的数据,折射出他求真务实,扎实稳健的工作作风。

比较典型的例子还有2010年总理记者招待会上,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提了一个关于货币方面的问题。温总理的回答以一系列精确的数据作为支撑,从我国的出口讲到汇率的波动,短短的几句话就有15个相关经济数据。

真实、真挚、真诚的感情

记者招待会是发布新闻的场所,也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大众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场所。在这样的场所,回答问题时如果有真实真挚的感情流露,往往让人印象深刻。

在2003年温家宝担任总理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他开场就讲到了自己的出身:“我首先对全国人民讲几句话,感谢人民对我的信任。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出生在农村的一个教育世家,我的祖父、父亲和母亲都是教员。我的孩提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战火烧毁了我的全家,包括爷爷亲手办的那座小学。旧中国的苦难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深知人生的艰辛,也知道国家建设的艰难。但我也树立了一种信念: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一定能达到光辉的顶点……”这些充满感情,凸显人性的讲话,真诚而坚定,令人肃然起敬。

在历年来回答众多记者提问中,对于台湾记者提问的回答,最能体现温总理的真实、真挚和真诚。2003年,在回答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提问时,温总理说:“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地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说到这里的时候,温总理泪光闪烁、情深意切,令人感动。2004年,在回答台湾联合报社记者提问时,温总理说:“明年是《马关条约》签署110周年,这里我想起了1896年4月17日,一位台湾诗人用血和泪写的28个字的诗,他的名字叫丘逢甲,是台湾彰化人。他说:‘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我还想引用一位台湾著名的乡土文学家钟理和的诗句。他说:‘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2009年,在回答台湾中央社记者提问时,温总理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到那时即使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2011年,在回答台湾无线卫星电视台记者的提问时,温总理说:“在整个谈判过程中,你都可以感觉到大陆的诚意和对台湾商界和人民利益的关心。我们是同胞,骨肉之亲,析而不殊。”

这些对台湾人民的真情回答,往往在海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成为热门话题。如2009年温总理说就是爬也愿意去,台湾媒体对此都进行了广泛的报道。2010年“两会”温总理提到的《富春山居图》分放海峡两岸的情况,被海内外媒体广泛报道后,海峡两岸的相关部门以及博物馆已经积极联系,筹划进行合展。

从2003年到2011年,九年来的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温总理的答记者问给国内外公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海外媒体也对温总理以及中国政府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温总理乃至中国政府的形象也得到了较为正面的彰显,这也是总理记者招待会的良好传播效果的体现。

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

①见《“腹有诗书”回顾总理历年引用古诗词》,《扬子晚报》,2011年3月15日。

②曾志华编著:《影响历史进程的新闻发布会》,北方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272页。

猜你喜欢
温总理招待会网民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遵义(2018年20期)2018-10-19 07:15:06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中国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蛇开记者招待会啦!
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答记者问引用的古诗文释义
我见到了温总理
河南电力(2011年3期)2011-04-09 09:26:45
有感“网民节”
网络传播(2009年11期)2009-11-18 04:49:54
2.9亿
通信产业报(2009年1期)2009-06-09 07:28:48
英首相亲笔致信温总理
环球时报(2009-02-06)2009-02-06 11:20:27
温总理答记者问精彩语录
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