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译 | 闵耀霞
网印油墨的选择
■ 编译 | 闵耀霞
油墨在印刷中必不可少,油墨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印刷专业人士有了更多的选择。
近来,因为印刷行业对健康及环境有所要求,所以两大变化影响了网印油墨的发展:重金属颜料如铅、镉和铬被禁止以及减少溶剂使用量。
再加上诸如颜料来源改变等其他因素,意味着油墨配方可随时间变化发生变化。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油墨制造商应严肃地承担起它们的责任,竭尽所能地提供连续一致的油墨配方。英国以富有包括Small Products、Davison Chemographics和Apollo Colours在内的专业油墨生产商而自豪,诸如太阳化学和富士色丽可等行业巨鳄则仍然纵横捭阖于丝网印刷油墨市场。
在丝网印刷行业,由于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油墨,因而大多数人会使用一或两种不同类型的油墨,而不必挖空心思去了解有多少种油墨可供使用。
最大的区分存在于辐射固化油墨和溶剂型油墨之间。紫外固化是最常见的类型,微波和电子束固化则面向专业领域。UV固化油墨干燥快,由于它不含溶剂,因而可在网布中停留一段时间,只有暴露在高强度紫外光下才会干燥。
在其他油墨类型中,水性油墨和催化固化型双组份油墨最可能被使用,一般来说后者是最稳定的油墨系统。催化固化型双组份油墨通常是溶剂型油墨,由基体油墨和催化剂组成。二者以特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干燥是溶剂蒸发与基体油墨和催化剂聚合双管齐下的结果。倘若置于室温下干燥,油墨则要花好几天才会固化。加热可缩短干燥时间,并提高产品的稳定性。
已固化的墨膜具有优良的耐溶剂性、耐酸性、耐碱金属性,并且耐高温,尤其适合印刷金属、玻璃和陶瓷。
一个对双组份油墨系统有益的技巧是确保固化中的墨膜温度不要降至5℃以下,否则会终止不可重新开始的固化化学反应。一旦墨膜彻底固化,即使温度下降也不会产生危害作用。
伴随上述油墨系统的还有烘烤型油墨、氧化干燥型油墨、染料升华油墨、纺织印花油墨,以及适合印刷的胶黏剂和特种承印介质。
在选择油墨时,主要的决定性因素是用于干燥和固化的设备。假定手上有正确的干燥/固化手段,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油墨是否将与预定基材相粘,印刷结果是否经得起预定环境的考验。此外还要考虑油墨是否适用于印刷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油墨供应商生产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油墨。油墨供应商通常还提供有关哪种油墨系统适合特定应用的图表。技术数据表也会涉及这方面的信息,但对于一种新的承印介质还是值得送出一个供油墨试验用的样品。
溶剂型油墨非常通用,不过也会带来一些生产问题。从印刷商的角度来看,维持混合油墨在网版上的稳定性不乏挑战性,但可获得的效果和特性实在令人兴奋。使颜料悬浮在被混合溶剂溶解的树脂中,从而得到溶剂型油墨,这样可制造适合各种承印基材的油墨以及镜面光泽油墨、对光和热起反应的油墨,具有电子特性的油墨和光致发光油墨。
对于任何要求油墨耐晒不褪色,且与基材粘结良好,可经受磨损和化学侵蚀的应用来说,溶剂型油墨可能是不错的选择。
一旦油墨混合好,除非被封装在密闭的容器中,否则溶剂就会开始蒸发。使用阻凝剂可以减缓蒸发,但这样会导致干燥时间延长。可能有必要使用更多的干燥架,或者更长的传送带式干燥装置,以便在更高温度或者更大气流下更加缓慢地运行。由于基材可能会收缩或变形,因而注意不要过度加热印品。
UV固化油墨也有与生俱来的局限性。尽管添加剂只占UV固化油墨基本构成的3%,但在使用时还是要非常谨慎,倘若使用不当就会使油墨性质毁于一旦。
举例来说,尽管助黏剂可以改善油墨的黏着性,但它也会影响油墨的使用寿命。用于增加光泽/去除光泽的稀释剂一方面可调节色泽,缩短固化时间,不过另一方面它们也可能会损害油墨的黏着性。已固化的UV油墨通常是一层坚固的墨膜,如果弯曲就会断裂。柔韧剂可赋予油墨额外的弹性,但也可能使油墨的黏着性下降。
水性UV油墨是油墨制造商专为克服传统UV油墨发生油墨堆积问题而设计的产品。在印刷精微的四原色半色调图像时,传统UV油墨会导致网点损失,其结果多半是使第3色和第4色未被印到基材上。
水性UV油墨通过45%的含水量解决了这一问题。油墨印刷后,水开始蒸发,借助于红外热能或热风蒸发速度会加快。热量将油墨中的水分驱离,留下了一层已干燥和固化的薄墨膜。水性UV油墨的堆积仍然比溶剂型油墨略微严重,不过已经足以减少网点损失的问题。
另一个解决方案是使用EOM为3μm的模版。如果使用得当,使用常规UV固化油墨也可以印刷高加网线数的图像,而不会出现网点损失。
在选择油墨时,记住丝网印刷过程的所有组成要素都紧密相连。一旦印刷商理解了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就能做出有利可图的技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