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造物谈紫砂壶之型

2011-11-16 08:25马永强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1年4期
关键词:造物圣人紫砂壶

马永强

江苏宜兴

从传统造物谈紫砂壶之型

马永强

江苏宜兴

紫砂壶自明清以来,历经数百年之历史风云变幻,饱经沧桑而魅力不减;在物质生活越发丰盛的今天也越发受到行行色色的壶友茶迷之热烈追捧,然而除了壶之载体的‘料’本身之外,吸引人们眼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它的造型美。

紫砂壶的造型虽然繁多,但是还是可以加以分类、归纳的,笔者认为,从大的概念上而言,一般可以分为圆器、方器、象形器、混形器,不同的人还有其他的分类称法,如圆货、方货、花货、筋瓤货、光货之类等等,虽称法各异,而其实质也无多大区别。紫砂壶的造型是承载紫砂文化的载体。

紫砂壶的造型应该蕴含中国浓厚的文化理念。历代的紫砂壶造型林林总总,一部分经典之作如东坡提梁、仿古、汉扁、石瓢、僧帽、掇球、供春、如意等等等等,经过大浪淘沙般冲刷而仍然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历久弥新、经久不衰,成为传世之作,也被后人一再仿制;而大量的则或被淘汰、或昙花一现难以持久,笔者认为这主要还是在造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这种影响和熏陶犹如生命基因一般是深藏于我们的的潜意识中和血脉之中,不管你承认与否,自然我们的审美观中对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有着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左右着我们的爱恶、取舍和情趣。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对待一个“物”、“器”,并不仅仅是只看“物”、“器”的本身,还要看它们透过其自身的形制、符号所表达的寓意、寄托、象征意义,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期待、寄托,这就是“形”与“象”的关系。“视之则形也,察之则象也”(王夫之《尚书正义·毕命》),“形”是视而得之的客观形貌,偏重于客观性、空间性、静止性的一面;“象”是通过观察思考得来的象征,与形的实体性相比,具有空灵性、意想性、象征性的明显特征,是对有形之物的超越,“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章》),这也是传统造物审美观念在紫砂上的必然体现。所以,象前者这些符合中国传统造物审美观念的紫砂壶造型能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造物有着其特殊的意义抑或神圣的含义,许多发明创造都会与特定的圣人、哲者相联系。《周易·系辞》中说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以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其他也说到神农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垂衣裳而天下治”的事迹,等等,一个普遍的共识就是把这些工艺造物、文明建树推崇为圣人的事业。“知得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周礼·考工记》)。所以《周易》中说“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当然,一项创造并非一人、一时所能完成得了的,需要通过一个长期的劳动实践的过程,古人将其归为一“人”之功,主要还是认为造物神圣,以现代的观点来看,每一个发明、创造都意味着生产力的进步,意味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无论在史前敬畏自然的时代或是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都是一件功德无量、令人敬佩的事。所以在潜意识中我们寻找创始鼻祖的观念非常强烈,在各行各业都有“行神”受到虔诚的尊奉,通俗化地说就是“祖始爷”。附带说一句,陶瓷行业尊奉的始祖是“樊仙公”,而我们宜兴紫砂尊奉的始祖“陶朱公”则为名成身退的春秋时代的吴国大夫范蠡。

因此紫砂壶的造型不仅仅是对造型本身的追求,社会的发展是永恒的,紫砂壶也同样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之中,如何做到既不拘泥于古人不断有所创新又要保持紫砂独特的文化,其关键的一点是除“材美工巧”外,应当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工艺造物文化和美学思想,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在其中,融会“道寓于器、载礼释道”和“以意立象、取象构形”等理念,通过紫砂壶本身表达出祈福、纳吉和其他象征含义来,要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作为紫砂壶造型时的指导思想。

猜你喜欢
造物圣人紫砂壶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造物美学
官场圣人范仲淹
以木造物
官场圣人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