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约记者 吴鹏翔
大连石化在“十一五”之末打了一个漂亮的收官战。经过上下齐心努力,在科技创新、对标管理、生产保障、市场开拓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大连石化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虎年过去喜盘点,又是一个丰收年。在辞旧迎新时节,中国石油石化特约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蒋凡。
记者:蒋总,您好!2010年大连石化在“十一五”之末打了一个漂亮的收官战,请您介绍一下公司去年的业绩情况。
蒋凡:2010年是大连石化艰苦奋斗的一年,也是各方面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的一年。经过上下齐心努力,公司全年加工原油1779万吨,同比增加17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52亿元,同比增加242 亿元;实现税费165亿元,同比增加54亿元;实现利润19亿元,同比增加9.8亿元;来料加工海外赢利1377万美元。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又越上了一个新台阶。综合商品率、轻油收率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进入中国石油集团前5名行列,其中完成炼油综合能耗63.16千克标油/吨,同比降低14.7%,降幅位居集团公司第一,完成单因耗能8.26千克标油/吨.因数,同比降低8.1%,位列集团公司首位。可以说,公司向“国内排头、国际一流,建设中国石油示范性炼化企业”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今年元月初,大连市隆重表彰了“十一五”期间“百亿工程领军企业”。大连石化名列榜首。
大连石化之所以取得这些成绩,主要得益于我们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国石油集团总体部署和炼化板块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内外兼修”、内涵发展,在科技创新、对标管理、生产保障、市场开拓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工作比较到位。
记者: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您能否具体讲一下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想法和做法。
蒋凡:这些年,我们始终坚持科技兴企战略,围绕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质量升级等,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十一五”期间,共有20多个科技开发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目前,这些项目正在持续不断地发挥着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们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了生产规模的跨越式发展。伴随“1000万吨/年加工含硫原油技术改造项目”全面建成并顺利实现开工,企业年加工原油能力从1000万吨提升到2050万吨(其中含硫油加工能力1600万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积极吸纳国际“全加氢、热联合、管控一体化”先进理念,引进先进的控制系统、安保系统和操作系统,建立起世界一流的管控中心。完成新建、改扩建及一般技术改造项目77项。项目实施后,不仅仅企业原油加工量翻了一番,而且企业所加工的原油也从原来单一的低硫原油扩展到了目前包括中东、俄罗斯、西非等地80多个品种,产品质量也得到全面升级,汽柴油全部达到国Ⅲ标准、部分达到欧Ⅳ标准。这为“吃粗粮、产精品”,提高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烟机是催化裂化装置的关键设备。大连石化的检修人员在检修中积极抢修烟机,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针对生产瓶颈问题,我们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加大关键装置新型催化剂的试验和利用,有效提升了产品品质和收率。其中,塔器小组以“产品收率最大和能耗最低”为目标,提出了10多项方案和建议,有6套装置完成建模工作,其中催化—气分装置联合模拟优化攻关项目实施半年来,累计创效1000多万元。对生产新区的DCS组态进行全面审核,基本消除了组态缺陷,1000万吨/年大蒸馏装置自控率也由45%上升到95%。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加大对催化装置“能量回收大机组”的技术改造,实现了多回收、多发汽、多发电。采用“水热媒”技术和空燃比控制系统等,有效提高了加热炉的热效率,抓好装置间的热供料和燃料油系统改造,降低了能量的消耗。
信息化建设历来是我们的一个亮点。去年我们又成功实现了ERP系统的单轨运行,完成了MES系统升级改造,促进了公司业务管控能力的提升。完善OTS在线仿真培训系统,进行培训设施改造和软件系统开发,以信息化提升职工培训上水平。
记者:精细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在企业都在精细化管理方面下工夫。请问大连石化在这方面采取了什么新的举措?
蒋凡:企业不仅要大,而且还必须要强。在实现规模的跨越发展后,我们尽快将工作重点调整到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积极实行精细化管理,努力固本强基,强身健体。
公司面对加工负荷大,原油和产品繁杂、保供任务重等压力,2010年成立生产协调组,形成了“日计划、日分析、日解决、日考核、日总结、日调整”的闭路管理体系,加快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速度,真正把细化管理工作落到了实处。又根据生产效益随时排出《产品毛利排序表》,全力组织效益靠前产品的生产。努力做好各种原油加工生产指标的调查跟踪,及时调整原油采购方案,从源头上保证了整体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积极开展对标管理,不断修正和细化梯级指标体系,及时做好跟踪考核和激励,有效调动了各单位细化管理的积极性,形成了比学赶帮的热潮。突出异常事件的量化处理,有效减少了生产波动和非计划停工。生产新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调研,解决了220万吨/年重整装置板换压降高、1000万吨/年大蒸馏真空度低等生产瓶颈问题,使全年非计划停工同比减少24次。我们还组织到国内5个先进炼厂学习,通过对比分析,建立了能耗KPI平台,进行
大连石化之所以取得这些成绩,主要是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内外兼修”内涵发展,在科技创新、对标管理、生产保障、市场开拓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工作比较到位。了多项技术改进。经过不懈努力和持续改进,使新旧系统得到了不断优化,好的运行状态得到了保持,异常现象得到了及时调整。2010年装置轻油收率、馏出口合格率、装置运行平稳率、自备码头泊位利用率同比分别提高6.44、0.32、1.3和2.2个百分点,加工损失率、原油储运损失率同比分别降低0.22和0.07个百分点,罐区计量差量率从5.08‰降到了1.14‰。公司各装置各系统实现了安稳长满优运行,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技术和规模优势,进一步促进了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有句老话讲,在炼厂玩的就是设备。我们在加强检维修工作的计划性方面也下了一定工夫。实行预知检维修,施工前周密制定停检方案,详尽排定停检网络,及早做好停检物资准备,施工中严格界面交接,合理调配施工器具,同步强化施工监督。去年,我们安全、优质、按时完成了10套装置的停工检修任务,及时消除了设备隐患,解决了一系列生产瓶颈问题,不仅为顺利完成全年加工任务提供了保证,也为下一周期高效运行创造了条件。在渣油加氢装置首次换剂中,我们引入了“作业指导书”,强化了作业前的计划管理,保证了作业过程的规范有序,为今后类似作业提供了范例。通过加强设备日常维护和故障管理,设备故障率同比降低34%,设备故障次数同比下降近500次。
记者:近年来,石油市场风云变幻,请您谈谈在市场变化中大连石化是如何迎接挑战的?
蒋凡:提高市场应变能力是企业立足之本。大连石化的市场可以说“两头在外”,要求势必更高一些。面对挑战我们积极应对,着力开展业务“流程再造”活动,建立了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产供销运联动的长效机制。强化以扁平化管理为基础的联动模式,构筑以计划会、调度会、协调会为基础的联动渠道,提供以信息化为基础的联动支持,以变应变,有效拉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首先以优取胜,增产增销高标号产品。我们以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为契机,提早实验拿出合格产品,从计划制定到生产组织和产品装运都有专人负责协调实施,做到了万无一失。2010年全年代表中国石油集团供应沪Ⅳ、粤Ⅳ汽柴油86.83万吨,在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我们努力发挥大连石化的区位优势,立足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以变取胜,适时开展来料加工业务。2010年上半年为缓解国内汽油调运压力,积极组织出口,待5月国际油价下滑时,便全部转为内销。10月起国际油价走高后,又恢复了出口业务。由于成品油出口紧跟国际油价走势,加上效益较好的石蜡和基础油出口的效益平衡,使来料加工业务的整体效益得到了保证。
2010年,公司共销售产品1661.41万吨(含来料加工销售120.0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52亿元,产销率达到98.4%,产品销售量和销售收入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公司京Ⅲ、沪Ⅳ标准柴油达到柴油总量的21%,同比增加10%,汽油全部为93号以上,且全部达到国Ⅲ、沪Ⅳ标准。公司去年高附加值产品达到了34.66%,同比增加6.64%,可以说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记者: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之魂。2010年,大连石化建成了企业展馆,内容十分丰富,员工群众反响很好。请您说说企业文化对生产建设的推动作用。
蒋凡:2010年8月,公司首座融历史、文化和发展成果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展馆建成投用。我们先后组织48批次5000多人进行了参观,反响比较强烈,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
随后我们又设立了5个基层文化展点,促进了企业文化的上下融合,还举办企业文化培训班,进行全员轮训,加大了对《企业文化手册》的宣传力度,让“追求卓越,造福员工,奉献社会”的企业价值观,企业安全、质量、人才管理理念,“严细实快”的企业作风等更加深入人心,并真正融入和体现在每一个人的工作岗位上。实施榜样示范,推出新时期各层次先进典型31名,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出版《典型事迹汇编》,还在内部报纸、电视、网络上开辟《典型风采》栏目,进一步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国内排头,国际一流,建设中国石油示范性炼化企业” 是大连石化确立的愿景目标,更是上级对大连石化的期望,我们将矢志不渝地为之努力,为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