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虎
社戏与绍兴水乡舞台
董文虎
绍兴湖泊遍布,河道纵横,乌篷船穿梭其间,石桥横跨其上,构成了特有的水乡风光,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数百年来,稽山镜水人杰地灵,滋养了色彩缤纷的地方戏曲。如缠绵细腻、清悠婉转的越剧;高亢激越、粗犷豪放、动人心魂的绍剧:朴实通俗、幽默风趣的莲花落。尤其是社戏,其丰富多彩,诙谐生动,深受观众的喜爱。一代文豪鲁迅,他对孩提时代看过的社戏始终未能忘怀,称赞备至。鲁迅先生曾在《社戏》中写道:“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说的其实就是最具绍兴特色的岸河戏台,也叫“水乡舞台”。鲁迅先后写了小说《社戏》、散文《无常》和杂文《女吊》等作品,对社戏有过动人的描绘和精辟的论述。鲁迅以优美抒情的笔调追述儿少年代观社戏的美好回忆,一派诗情画意,引人入胜,更激起了人们对社戏的眷恋和怀念。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写下多少吟咏和描绘社戏的诗文。
“天地大戏场,戏场大天地”。穿梭在绍兴的城镇乡村,不时可看到一座座构筑得独具匠心的水乡舞台。《社戏》中戏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水乡舞台”。但是,“水乡舞台”这个概念,不可包揽整个绍兴所有戏台,因为绍兴有水乡,也有山乡,平原和滩涂。要说水乡,由于绍兴的平原地区到处流动着鉴湖水系,村居错落,一桥如带湖光山影,柔橹轻舟,这才是真正的“水乡”,而这些与水流夹聚的村头巷尾和柳堤桥堍边所耸立的一座座戏台,或傍岸,或倚桥,挑角伸展古朴绮丽,才算得上是“水乡舞台”。
本文拟从绍兴水乡舞台类型、构筑与地域文化的相互关系为主线,探索绍兴水乡舞台与社戏民俗风情。
一、绍兴水乡舞台与类型
绍兴的水乡舞台是三面可观的伸出式舞台,有临时和固定两种。临时河台是由搭台者所备台基及框架搭成,演毕即拆,俗称“串台”。固定河台一般倚岸而筑,或背河齐岸,班船可直接于后台装卸,是绍兴万年台中最具有特色的一种。“水乡舞台”是最具绍兴特色的岸河戏台,现存大致有几种类型:
(1)一面临水、三边傍岸:绍兴越城钟堰桥戏台坐落在越城偏门外钟堰桥堍,坐西朝东南向,原戏台均立于水中,仅右方离石岸稍近。“文化大革命”中戏台作为“封、资、修”建筑而被拆毁,“文化大革命”后台基水面被填为平地,众人集资重新修复,因无建台行家主其事,故该戏台从此变成旱台,可谓大煞风景。现戏台歇山顶,后设厢房,宽深约在4m余,后基高及中人,演区为卷棚抬梁式,四柱已改为水泥结构,仅右边面对浩淼湖面,露天广场约可立千余人。
(2)两面临水、两面在岸:绍兴柯桥宾舍戏台坐落柯桥区湖塘乡宾舍村。传系明代万历年间钱、魏二姓所建。原戏台三面临水,左靠一三孔大石桥,名毓秀桥,俗呼戏文桥。每演剧,村民隔水于岸上或土地庙廊下观看。是台又称“饮酒亭”。戏台歇山顶,背河立于岸上,班船戏箱可直接于后厢房装卸。戏台为实叠石基,面对土地庙。民国23年(1934年),台前填为戏坪。
(3)三面临水、正面倚岸:绍兴马山安城河台坐落马山区东安村。戏台临河倚岸,石基入水,后厢房位于河中。戏台坐南朝北,面对社庙。歇山顶,藻井为螺旋结顶。旧俗,正月十三日起,邻近六个村社常于此竞演社戏。戏台四面凌空,造型古朴雄健,在波光潋滟中,凌空矗立,在绍兴水乡舞台中堪称一绝。
(4)跨河而立、两侧临水:绍兴越城区南山头戏台,坐落在越城区南郊南山头,戏台跨河鹑立,乌篷船、农船均可在台下通行,观众在台前观瞻。戏台面对社庙,歇山式,台柱、台板均为水泥结构,系当地群众自发集资,于近时复建。日本富山大学矶部彰教授夫妇曾于1991年初冬前来该台观看女子越剧草台班的演出。
(5)河岸为基、沿河而立:绍兴县华舍瓜田庙戏台坐落在华舍镇东周村瓜田庙,原戏台背河面庙,单檐歇山,石库台基,抬梁式结构,无鸡笼顶。周围空旷,加上两岸空地,每演剧在船上停观,约可立万余观众。据庙中原有匾额记载及当地高龄老人讲述,戏台在晚明已经存在,以后屡毁屡建,规模较大的修葺,有清乾隆、咸丰、同治和民国13年等几次。戏台坐南朝北,近几年由于村落改造,台后河浜已填为平地。清末民初,常有徽班来此演出。1980年,电影《阿Q正传》曾在这里拍摄外景,绍剧《龙虎斗》、《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也曾在此演出。
二、绍兴水乡舞台与构筑
绍兴水乡舞台之美,不仅表现在它的构架,它的造型,而且建筑风格也相当独特。要说其独具匠心,蕴涵戏曲文化、世俗文化和建筑艺术最生动、最精美的地方,就不得不说到戏台中的鸡笼顶、牛腿与楹联等大小构件中渗透着诗情画意。
(1)鸡笼顶,学名叫藻井,指的是戏台演区上方的天花板部分。建筑上的本意是为了遮盖梁架椽望,但在实际使用中,与戏曲表演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这些从构筑的类型看,则有“鸡笼顶”与“八角覆斗”、“卷棚”式和平铺天花板的不同形制,也有少量为了减低造价,仅用不经雕琢的梁袱叠加,通过桁椽,直接可望到屋(台)顶;凡台顶上凹且布满精巧斗拱并呈螺旋形,状若鸡笼的形制,农村都称“鸡笼顶”戏台。过去演戏没有任何扩音设备,全凭演员嗓音,藻井形似一只“大喇叭”,覆盖于舞台上,演员说唱道白、后场音乐能在藻井内回旋共鸣,起到扩音的效果。
(2)牛腿,又叫雀替,指的是戏台四柱承接飞檐翼角的部件,形状有点像牛腿。这是最能显示戏台雕刻艺术的地方,纹样也很多,“凤穿牡丹”、“倒挂狮子”、“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以及《三国演义》、《封神演义》中神仙道化的故事人物都有。从那些斑驳的彩绘、风化的木雕和沉积的瓦片的蛛丝马迹中,也依稀可以感受到这些戏台前那曾经的热闹场面。那是人们曾经的精神家园啊,即使在如今的绍兴农村,人们依然保留着“逢年过节、喜庆典礼、庙会赶集,邀来戏文班子,唱上三天三夜”的乡风民俗。
(3)楹联,多半是出自那些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人士,他们把绘画、诗、词、歌、赋等融入其中,读来仿佛是一杯沁人肺腑的文化香茗而令人回味无穷。例如:绍兴县华舍瓜田庙的戏台坐落在华舍镇东周村瓜田庙。有楹联:“数尺地五湖四海,五更天万古千秋”;“太史湖畔听渔唱,瓜田旧筑起新貌”。还有绍兴柯桥宾舍的戏台坐落柯桥区湖塘乡宾舍村。上下场口有楹联一副:“舜乐尧歌,音容时闻九曲里”,“秦弦赵管,声律常留宾舍村”。这楹联,通过简单而凝练的几个字,把戏台楹联的文化意蕴,借用典故、诗句体现的人生哲理,以及绍兴名胜风光和戏曲音乐优美的旋律,都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和诠释。
三、绍兴水乡舞台与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绍兴的社戏大致可分为年规戏、庙会戏、平安戏、偿愿戏,其中以庙会戏为主,在各种神道如关帝、包公、龙王、火神、城隍、土地等等诞辰祭祀活动中演出。鲁迅、周作人等的著作中均有反映。其时名曰演戏酬神,它是整个祭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戏演出的首尾有一定的祭祀仪式,并且演出的程式比较固定,一般按照“闹场彩头戏突头戏大戏收场”的程式进行,“彩头戏”、“突头戏”一般在白天演。“大戏”即“正戏”一般在傍晚开始。“大戏”的剧目通常以历史戏和家庭戏为主,中间穿插的小戏也比较固定。
社戏的舞台可分成庙台、祠堂台、河台(水台)、街台、草台等几种,其中最具特色的河台,称之为“水乡舞台”,是一种后台在岸上,前台在水里的格局。给观众创造了一种水上、岸上可以同时观看社戏的条件,非常具有水乡特色。
时过境迁,水乡社戏与舞台在传承,在发展。现在的水乡社戏以鲁迅笔下的绍兴社戏为主要形式,重现绍兴演社戏、看社戏的民俗风情和越地戏曲特色,将原始社戏风貌和现代表演艺术有机结合,以现代多元化水乡舞台的样式,定能赢得无数观众的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