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传承莫成包袱
与年底国内演出市场的一片繁荣相比,戏曲市场却是一派“淡定”景象,其中透出的是戏曲界的部分经营者对演出市场缺乏足够的敏感和拼抢意识。
一位圈内人士表示,戏曲在演出市场上是“有空间”的,只不过要看院团方面有没有这个意识了,而有这个意识的院团显然不多。他指出,如果据此就说戏曲院团不重视演出市场那是不公平的,只不过在权衡各个方面的时候,“市场”这个因素并不占优势。上海京剧院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时近年底各种“指令性”的演出比较多,而从各院团近年来创排的新剧目来看,奔着获奖而去的戏也明显多过走市场的戏,“市场”这个因素很多时候显得有些弱势。戏曲圈内人士一种普遍的看法就是,戏曲演出主要是“传承传统文化,不完全是卖钱来养活自己”。“传承传统文化”成为戏曲赢得市场份额的包袱。
专家指出,不可否认,戏曲已经从当年的大众娱乐样式变成了今天的“小众艺术”、“边缘艺术”,不过小众化或边缘化并不应该成为戏曲与市场“渐行渐远”的一个理由。花几十万元排一出戏、演几场就压箱底,这样的非市场化行为也不是用“小众艺术”可以来解释得通的。在当下的娱乐市场中,戏曲虽然不可能再大红大紫,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在演出市场上生存的空间。诞生于民间、如今已荣登高雅艺术殿堂的戏曲如何破除束缚,认认真真把自己当作一种有特色的小众娱乐样式来“经营”,恐怕是戏曲界应该认真考虑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