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 刀
由于不满网友在影评网站上打出低分,近期上映的电影 《关云长》《战国》片方在微博上发“通缉令”,悬赏10万元欲找出恶意评论的 “黑水”组织(“黑水”指在网络上大量发恶意评论或者是打低分给差评等的发帖人)。消息一出,又被网友质疑炒作,而片方表示就是要通过高调的方式震慑对方。
很不幸,除了片方声讨的那几个网站外,笔者见到一些纸媒刊登的影评,对这两部影片也是批多赞少,不知片方是否有意将此也一并列入“震慑”对象。当然,商场如战场,有人(特别是竞争对手)真要使出什么下三滥的手法,置对手于不利境地,这倒也没什么奇怪。从这方面看,片方的“震慑”之举似乎正义而又凛然,无可厚非。不过,若想想近年来一些影片甫一上映,便遭遇近乎程序式的“交口称赞”,总觉得所谓的 “黑水”组织如果真有如此“号召力”,根本动因同“交口称赞”并无二致,只不过一个是明火执仗,一个是暗中使绊。
提起电影,许多人言必谈有着世界电影工厂之称的好莱坞。好莱坞的兴旺发达,固然有商业力量的助推,更源于对文化规律的尊重。美国并不乏影评人士,许多知名媒体亦辟有专栏,对新近上映影片予以点评。在“专家”和媒体竞争激烈的生态里,即便有个别心怀不轨者刻意“交口称赞”,或者有意扮演“黑水”组织,到头来往往是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自毁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声誉。
如果再上升一层还不难看到这样的怪现象:一方面一些电影评价体系的奖项频下“多黄蛋”,一团和气;另一方面却饱受社会舆论的质疑和嘲讽。那些“生活”在阳光下的评价体系如果能够以其公允和独立性,赢得公众的广泛支持赞誉,公信力必将逐渐累积,又何必担心“交口称赞”或者“黑水”组织这样的跳梁之举翻起大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