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江
2010年12月10日闭幕的201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收到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576部参评作品,其中中国267部,国外309部,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近年来的新高。广州纪录片大会展映不同风格和形式的纪录片,让中外制片人或电视台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帮助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2010年大会资助邀请40位专注制作历史、科技、艺术文化、自然历史、野生动物、环境保护等主题的国际纪录片制作人参加。每位获邀的国际制作人向与会者介绍自己的工作经历,展示自己的作品。除此之外,其他一系列的专业交流活动,也为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作为广州纪录片大会市场交易活动的重头戏,方案预售引起了中外纪录片制作人的高度关注。参加2010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的纪录片制作预售培训和展示方案有近六十部。其中,来自中国共47部,来自其他国家12部。经过组织机构挑选,最终有36部获得纪录片制作预售培训。
“预售”是目前全球纪录片市场较为普遍的筹资模式。大会给买卖双方提供一个交易的机会。由纪录片制作人在一定时间内向电视台负责人或投资商当面陈述拍摄计划和构想,推销自己的方案,让投资者有投资信心,以争取一定的拍摄资金。只要有好的故事方案就可以积极参与预售。这种方式将纪录片的投资风险大大降低。
在纪录片制作方案国际预售活动中,来自中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十个方案参与了展示。每个方案有七分钟的展示时间,通过口头简介、片花放映等方式最大限度吸引来自全球12家媒体资深编辑的目光。入围的方案包括8个最具国际销售潜力的纪录片制作方案和12个跨界探险预售方案。每个导演、制片人都积极表现,在场的节目编辑也对不同纪录片作了精彩点评,并对不同方案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合作意向。中国学生导演单佐龙表现出色,他的方案《陌上桑》讲述金融危机给一个经营丝绸业的家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通过一个普通纺织家庭反映中国的现状。外国专家认为这样一个金融危机下的家庭变迁也许能够在其他国家引起共鸣和同情。
在中国纪录片预售环节中,多部中国纪录片进行了面对面的推介演示。每部纪录片有五分钟的演示时间,包括放映影片片断、陈述影片主题或创作缘由、回答提问等。其中,纪录片《茅坪岛》获得好评。茅坪岛的村民本来过着舒适富足的渔家生活,但南水北调工程使得村民必须搬迁到500公里外的平原地区。他们对未来生活感到迷惘。来自北德电视台(NDR)的芭芭拉·碧曼认为《茅坪岛》的片花展现了较好的故事性,国外观众可能会对人物的命运变化产生兴趣。
在大会上,中国纪录片《初潮》进行了首映,这部由上海纪实频道、NHK、Amber Entertainment、DR 四方合作拍摄制作的纪录片,是2008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经国际预售的成功案例,成为中国纪录片国际合作的重要范本。但是,目前中国纪录片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方案预售机制,国内市场基本是在片子完成后才进行销售。而在国际纪录片市场上,商业运作基本上是以融资完成的,方案预卖的模式更为普遍。买家对于预案的准备非常严谨,需要前期详尽的调研工作,这对中国制作人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适应。
由于发行渠道和市场的差异,纪录片的制作国际化成为了一种潮流。获取国外媒体或国外公司的资助,引入国外先进的制作理念和方法,获得资金来源,解决拍片经费,拓展全球发行市场,成为一些中国纪录片导演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
2010年大会首次引入了带有整合营销色彩的专业选拔计划 “缤纷中国”。该计划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交易中心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联手启动。“缤纷中国”计划面向全国电视台、制作机构和独立制片人等所有团体和个人,征集具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选题和制作方案。“缤纷中国”要求拟申请的制作人拿出一个强有力的方案,打动和说服组委会,组委会将从20个候选提案中确定两三个提案,其制作者将最终获得高达10至12万美元的制作资金资助。
对于选中的节目,组委会从制作前期便开始深度介入。在拍摄过程中,组委会将派出监督委员对其全程进行监制和指导,对节目内容和形式提出具体要求,确保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风格定位。片子将有一年的时间进行拍摄,题材包括自然生态、现代科技、古代历史或考古、社会人文,传递改革发展的中国风貌和当代中国人积极向上的主流精神状态。
“缤纷中国”计划是专门为中国制片人、制作公司量身定做的,目的是通过国际合作的商业模式,选拔并培养中国的纪录片人才,加快中国纪录片开拓广阔国际市场的步伐,力图用专业化的指导、多元化的视角、优势的市场平台全面促进中国纪录片的整体发展,形成品牌国际影响力。“缤纷中国”计划是一种制作、营销的全新实践,为中国纪录片带来国际合作的商业模式。这一模式可以让纪录片人不再为拍摄资金担忧,专心投入纪录片的拍摄。
值得注意的是,最终成片的版权不属于作者,而属于组委会,包括院线播放、新媒体、DVD销售等。但这在客观上增加了节目的播出渠道,有利于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这种制播分离的机制有利于促进纪录片创作和市场的繁荣。可以预见,联合制作有望成为中国未来纪录片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桥梁。
为了帮助中国纪录片人了解国际市场,加快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步伐,本届大会首次将国际纪录片方案预售培训交流平台平移到中国,开设“跨界探险——欧亚太平洋地区纪录片制作培训”项目,为中国纪录片的制作、营销带来全新的体验。
“跨界探险”项目是大会与国际纪录片协会组织合作的成果,由广州纪录片制作协会、欧洲纪录片联盟和纪录片校园三方联合发起,为来自欧洲、中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优秀纪录片制作人,缺乏相关渠道的导演或制作人,以及崭露头角的业内才俊提供培训和学习的平台。2010年的“跨界探险”项目选取了15个具有国际销售潜力的方案,其中有13个方案来自欧亚地区。《陌上桑》是这13个方案中的一个,其导演单佐龙在此次大会上崭露头角,成为许多市场嘉宾看好的导演。他表示自己经过了三个工作坊(上海、莱比锡及广州)的严格培训,并且说:“这13个项目都是从欧洲和亚洲精选出来的,因此各方面的实力,都要高过中国的其他预售方案,在这个培训计划中确实能感受到他们的国际意识更强。”笔者也在12月9日以及10日进行的国际预售中明显地观察了解到,这13个项目十分吸引市场嘉宾的注意,嘉宾们频频询问《应许之地》《时尚监狱》《战争家族的和平之子》等几部优秀作品的细节,纷纷表示出合作的意愿。
“跨界探险——欧亚太平洋地区纪录片制作培训”的师生来自中国、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他们向参加广州纪录片大会市场活动的嘉宾,展示纪录片制作方案的预售技术,包括语言表达、片花剪接、回答问题和预算制作等。不仅展示他们过去一年的学习经验,还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这种互动式的论坛模式,为中国纪录片制作人提供了学习的好机会,有利于中国纪录片制作人学习国外成熟的纪录片操作方法。
“跨界探险”项目负责人强调,中国纪录片要走向世界,叙事方式比主题更重要。中国的纪录片只有学会如何讲故事,才能更好地吸引国际的注意。采取全球化的叙事方式,把本土特色用全球化的标准展现出来。“跨界探险”项目中所有语言都是英语,这难免将一些不会说英语的纪录片制作人挡在了门外。或许几年后,中国也能够有用汉语开展的跨界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