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突破的思路

2011-11-16 15:09□杨
声屏世界 2011年6期
关键词:小品竞争舞台

□杨 臻

从期待、欢乐、失望到如今的围观,春晚不减热情,观众却渐渐无情。在这一过程中,春晚也慢慢从一场茶座式的“联欢晚会”变成了一台程式严格、试图皆大欢喜的盛典。如何留住观众,春晚需要转变思路,迈开步伐,学会竞争,学会用电视的语言说话。

指导思想要转变

春晚不必面面俱到。春晚就好比文艺界的《新闻联播》,安全播出最重要,要不出错,让所有人都说不出什么,最好还要13亿人民都喜欢。春晚的一位导演说,“春晚审查的标准就是全国人民都能接受,不能有争议,要满足各个年龄层、各种阶层的需要。春晚奉行的是中庸之道,并不体现导演个人的爱好,无论是谁导演,结果都是一样。性格特征太明确,就可能出麻烦。”①春晚越来越像一个烫手的山芋,让承办者喘不过气来,身上肩负着那么多的使命,绑着那么多的顾忌,承办者不敢变化,不敢创新,不敢有个性,不敢有特色,越中规中矩越安全。

一台晚会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去迎合所有人的口味,最后只能是所有人都不满意。作为国家级电视台,央视拥有很多资源可供调度,这是它的优势,但央视的春晚大可不必“大而全”,不必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不必承载那么多功能。导演在选择节目时,谁的节目好用谁的,不够精彩的大可不用,没有必要一首歌曲非要让陆军、海军、空军各出一名代表来演唱,就像没有必要把所有的戏曲形式都过一遍,或是让五十六个民族都来表演一番一样。

这里还是存在一个思路转变的问题。春晚创作的事实逻辑是:其一是创作者猜测导演的意图,导演猜测领导的反应,领导猜测可能会有的意见。②节目的创作者和导演有时给自己划定一些条条框框,认为“我不这样面面俱到,领导肯定会不满意”,殊不知领导也是在看观众的反应,观众喜欢领导也高兴,春晚年年遭到观众的诟病,领导也不见得就满意,观众的高兴与领导的高兴本身并不冲突。其二是猜测观众的期望与满意度,似乎春晚安排了一个少儿节目,小朋友们就一定会喜欢,就好比认为老年人一定会喜欢戏曲联唱。其实有可能有的老年人会认为那短短几分钟的戏曲还没仔细听就结束了,与其蜻蜓点水,每样都来一点,倒不如让戏曲频道专门办一台戏曲晚会给老年观众。再问问年轻观众,有多少人喜欢每年在春晚上都看到周杰伦、陈奕迅、容祖儿、贾玲和白凯南?这其实就是创作者和导演以自己所在年龄层和阶层的心态,去猜测其他年龄层和阶层观众的喜好。怎么解决?其实可以在春晚筹备时就与观众进行互动,请观众去投票选择喜欢的节目样式和表演者。

审查少一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春晚曾涌现了一批受欢迎的小品,如《吃面条》《警察与小偷》《主角与配角》《宇宙牌香烟》等等,2011年春晚小品类节目总统筹王宝社说,这种小品高峰期的存在与当时宽松的环境有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审查只需央视文艺部主任和台长过目。而随着春晚越来越受重视,审查的次数和人数越来越多。王宝社说:“现在的审查过程是对演员心理承受力的极大考验,对面是各级领导,坐成一排,轻易不笑,领导面前是一张纸和一支笔,会从思想、结构、包袱、演员合不合适这几项来给意见。这些意见我们都得吸收一点,在修改后的节目中有所表现。”可是,观众面对这些捆绑了各种要求和意见、束手束脚的小品时,却越来越笑不出来。

2011年第8期的《三联生活周刊》在《别闹了,春晚》的封面故事中谈到:“央视春晚的重要性,使它变成了耗时半年、程序严明、层层审查的独家制作,早已超越了导演们的把控能力。它的首要目的是争取让所有观众都乐,却用最不娱乐的精神,将笑点一一阉割。观众能否乐得起来,原本是件最不能勉强的事。”众口难调,在审查这一环节上,春晚能不能减少一点审查频次、减少一点审查人数呢?

引入竞争

春晚一直以来都是央视独家垄断的,13亿人看一台晚会,观众会出现审美疲劳,央视也会不思进取,主办者在遴选节目、挑选演员上也会越来越没有新意,越来越官僚。市场经济需要竞争,允许竞争的存在,才能为消费者换来更多更好的产品或服务。具体到春晚,如果要让观众满意,同样需要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今年已经有省级卫视台放弃转播央视春晚了,如东方卫视在除夕夜推出了“一个人的春晚”,让周立波一个人给大家讲清口,收视率没有下滑,稳居全国第二。③打破央视垄断,实现“开门办晚会”,让其他电视台参与竞争,给观众更多的选择权,也会促进央视春晚越办越好。

除了鼓励地方台办春晚之外,央视的春晚在节目选择和演员任用上也需引入竞争机制。在必须要出的“指标性节目”中,同样也可以“竞争上台”。例如反应少数民族面貌的节目,不需要每年都让五个自治区的少数民族来出,即使没有精彩的节目也要挖空心思地创造,完全可以五十六个民族进行节目的竞争,谁的节目精彩就用谁的,一方面公平,另一方面也给人数少一点的民族以展示的机会,同时还可以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了解一些平时不太关注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演员的选择上,目前对于“熟人老脸”的批评已层出不穷。《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8期 《春晚的谱系》中有这样一段话:“沿着时间线往前推,你会发现冯巩已经26年登上春晚的舞台,黄宏、宋祖英22次出现。忽然发现我们近10亿的观众很宽容,把一个一年一次代表国家最高水准的盛大舞台,让给这些演艺明星慢慢变老。他们的表演曾经主导我们父母辈的记忆,今天已经很难吸引年轻人成为话题,但或许接下来的几十年,还将主导孙子辈对娱乐艺术的认知。”长期缺乏新人的竞争,春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老化和失去活力。一个演员和创作团队今年的节目好,并不代表明年的还受欢迎,何必要把着那么几个人,直至其创作才华被完全榨干,引得观众一片骂声才罢休呢?就像今年春晚上赵本山对自己的调侃一般,没有本山大叔,地球就真的不转了吗?

学会运用电视语言

舞台小一点,观众少一点。春晚演出的舞台是中央电视台1800平方米的一号厅,如此的演出空间让演员和观众很难建立互动。为了让观众看清听清,冯巩说单凭口说已经无法控制场面,必须要加入剧烈肢体运动的小品动作;赵本山说他的表演基本上要“吼”……这样的演出基本上还是以舞台为主导,而非以电视为主导。经过电视的传播,电视机前的观众们看到的不管是主持人还是演员都一个个像打了鸡血般地声嘶力竭。既然春晚是想让全国电视观众收看,那么就必须懂得电视的传播特点,而不能按剧场思路来运作。春晚可以在一个小一点的演播厅、小一点的舞台上举行,观众少一点,距离近一点,要有交流联欢的气氛,互动起来也方便,主持人和演员说起话来也更切合自然状态,电视观众听起来也更舒服。

利用时空延展性,设立分会场。春晚的节目形式多样,但并不是所有节目都适合在那么大的舞台上表演,小品就适合在小空间中呈现。二十多年来一直为冯巩创作的曲艺家崔砚君说:“八九十年代的小品相声,演员的表演很流畅。但是在近2000平方米的一号厅里,大型歌舞的灯光、音像都是大场面的,伴舞都是上百人,等大歌舞一演完,再上去一两个演员的语言类节目,根本压不住场。”电视是具有多时空的传播优势,包括空间的拓展和时间的延伸,作为电视春晚来说,可以设立分舞台或分会场,将大场面的歌舞和需要小空间的语言类节目分开,通过电视画面的切换连接整场节目,对于电视观众来说,并没有打破其收视的连贯性。其他节目也可以通过外景和小片的方式来加大信息量、增强美感和真实性。

动静结合,打造视觉冲击力。空政文工团团长杨月林说,春晚的大场面淘汰了很多“比较安静”的节目形式,比如曾给观众留下很深印象的哑剧《吃鸡》,而杨丽萍的独舞则“太意念、太唯美、不热闹”。电视讲求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但并不是说只有“排场很大”的节目才有冲击力,安静唯美的节目同样也是视觉冲击力的一种表现。《雀之灵》《千手观音》《传奇》等节目都比较安静,但由舞美与演员营造出来的视觉美感丝毫不逊于任何一个团体操式的大型歌舞,也都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既赢得了赞誉,也承受了来自方方面面的质疑和不满。在不能给观众带来丝毫悬念和期待的情况下,春晚要想让观众真正乐起来,只有转变模式化的思维方式,进行有益的尝试和创新,才能不断前进。

栏目责编:曾 鸣

注释:①吴 淇,丘 濂:《春晚的谱系》,《三联生活周刊》,2011(8)。

②李鸿谷:《谱系权力榜 别闹了,春晚》,《三联生活周刊》,2011(8)。

③《如果不再垄断》,《三联生活周刊》,2011(8)。

猜你喜欢
小品竞争舞台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感谢竞争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