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遮蔽下的影像上海——论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视剧中上海想象的误区

2011-11-16 13:08张书端
声屏世界 2011年3期
关键词:题材上海文化

□张书端

新世纪以来,随着上海经济水平和国内外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这座城市在影视剧中也得到了更多的表现。然而回首这一时期的上海题材电视剧创作,我们发现这类电视剧大多沉湎于老上海的风花雪月,纠缠于阔少名媛间浪漫、曲折的爱情故事;或者是执着于讲述上海滩黑帮大佬的传奇故事,表现各大帮派间你死我活的地盘争夺战。电视剧中对上海的这种单一化、模式化的再现方式,不但挤压了现代上海在电视荧屏上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遮蔽和歪曲了老上海的真实社会状况。这必然不利于我国电视剧文化的良性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上海乃至中国都市文化的构建。

怀旧风潮下老上海对现代上海的挤压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风行起来的老上海怀旧热,在新世纪的上海题材电视剧中持续升温。我们看到,这一时期的上海题材电视剧大多选择以20世纪20到40年代的上海为时代背景。自世纪初的《情深深雨濛濛》《半生缘》到《刀锋 1937》《2 路电车》《梦幻天堂》,以至近年来的《日出》《子夜》《暴雨梨花》《上海王》《金大班》《黑玫瑰》《枪枭上海》《侬本多情》《枪声背后》等上海题材电视剧,老上海怀旧热在电视荧屏上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相对而言,以现代上海为时代背景的电视剧却越发稀少,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讲都不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这些电视剧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也只有2004年的《双面胶》、2009年的《蜗居》和反映外企白领生活的《杜拉拉升职记》。

电视剧中对老上海的怀旧有其形成的必然原因,并且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重温上海这座大都市曾经拥有的辉煌,展现上海的现代性和国际化水平曾经达到的高度,从而为我们当下的城市建设和都市文化构建寻找到一个基于自身文化内部的有效参照。但是上海题材电视剧若一味沉湎于昔日的辉煌,逃避对当下上海社会现实的关注,那就等于主动放弃了电视文化关注当下、作用于当下的固有优势,丧失了电视剧作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公共话语空间的作用。

事实上,现代上海才是电视剧创作者应该更多予以关注的对象。众所周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浦东开发以来,上海迅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并且很快再次成为中国现代化水平的标杆城市。可以说,上海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城市化建设的一块试验田,其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产生的教训都需要我们从各个角度和层面及时予以关注和思考。而电视剧作为当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一种大众文化形式,它在这方面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从市场角度而言,上海题材电视剧若一味流连于老上海怀旧风,终有一天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创作者们只有及时从不断变换的现实中汲取素材,才能使剧作更加契合现代观众的心理诉求,从而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2009年热播的电视剧《蜗居》及其产生的巨大社会反响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蜗居》中,电视剧创作者抓住了城市住房问题这一社会焦点。由于剧情贴近现实,对问题反映得较为深入,切中时弊地触摸到了普通上海市民和新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的苦恼、无奈和失落,该剧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普遍欢迎。新世纪以来的10到20年,是上海都市化建设的关键时期。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标志着上海的现代化水平所达到的高度;另外国家也已出台政策,力争要在2020年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这座城市无疑是处于快速的变化更新之中。然而在上海向更高的现代化水平快速迈进的同时,也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社会问题的考验。当前,上海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已经凸显出来。除了城市住房问题,还有就业问题、城市新移民问题、贫富分化问题、城市青年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一大批严峻的社会问题已经横在上海社会发展的道路上。而且在这些显性的问题之外,在不断加速更新的社会现实面前,生活在上海的人们所要承受的精神压力也将与日俱增。近段时间以来不断攀升的城市人口自杀率便是对这一问题发出的强烈警告。这些都急需电视剧创作者们做出切实的反映和传达,甚至需要他们在剧作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

因此,无论从电视文化的社会意义出发,还是从电视剧市场效果的角度考虑,当前的上海题材电视剧创作者都应该立足当下上海社会现实,保持一种时代的敏感性,关注普通民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并且在剧作中形成对问题的有效思考,力求作用于当前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民众心理的调适。

模式化的老上海想象对真实老上海的遮蔽

对当前盛行的老上海题材电视剧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在这类电视剧中,对老上海的再现陷入了单一化与模式化的怪圈。这类电视剧大多局限于浪漫爱情剧或黑帮剧、谍战剧等故事类型。而且异常明显的是,在这些电视剧中,创作者们大都执着地把镜头对准老上海十里洋场上灯红酒绿的歌舞厅、高雅闲适的咖啡馆、装饰豪华的电影厅,或者是富贵奢华的花园洋房,并且主要表现老上海富豪大亨、阔少名媛和歌妓舞女们的生活与享乐。于是我们看到,在新世纪以来的老上海题材电视剧中,到处纸醉金迷、莺歌燕舞,“蹦擦擦”的狐步舞曲不绝于耳。

然而老上海真的就是这般景象吗?事实并非如此。有学者曾指出,在20世纪30年代,至少并存着三个不同的“上海”:“一个是十里洋场的‘上海’,一个是市南市北狭窄弯曲的弄堂里小市民的‘上海’,还有一个是苏州河两岸的工人区、棚户区的‘上海’。”①可见当下固守十里洋场的老上海题材电视剧,最多只能反映老上海生活的一个侧面。事实上,在当时的上海,普通市民和下层民众占据着城市人口的绝大多数。这些人终日为生计奔波劳碌,根本没有条件也没有时间去享受十里洋场上的豪奢淫乐。因此,老上海歌舞厅、夜总会里的靡靡生活,只能算是当时的一种非常小众化的行为。

关于老上海,电视剧创作者有着无比丰富的素材可以选取,而且对这类素材的发掘确实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和当下意义。上海原本是一个小渔村,直到近代开埠才迅速发展起来,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成长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单从城市发展角度来讲,上海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和经验就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而这也非常值得电视剧创作者们发挥自身优势,对其作出深入的再现和思考。

丰富多彩的海派文化更值得我们去深入发掘。原本偏安于东南一隅的上海,自近代以来,外地人口大量涌入。开埠以后的百八十年间,上海的人口从50多万猛增到500万,这些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据统计,至解放前夕,上海本地籍人口为75万,仅占全市人口的15%,移民总量为本地人的五倍以上。除此以外,在上海的外国侨民人数也不断增加。老上海无疑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在当时的上海,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操着不同方言的人们混居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此过程中,上海本地人和外来人口势必都要经历一次文化转型的洗礼,他们要迅速调整自身以适应新的社会现实。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挣扎与阵痛。而在当前的上海,同样的现实也在上演。在上海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过程中,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人们纷纷移居上海。特别是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怀揣都市梦的青年人义无反顾地来到上海,成为建设上海的生力军,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如今成为媒体所称的“新上海人”。这类人群在今天的上海也必然要经历一个文化适应与转型的艰难过程,而上海本地人也需要及时调整自身以适应外地移民大量涌入带来的影响。以此看来,电视剧中对老上海文化融合过程的再现与反思便具有了非常重要的当下意义。

另外,上世纪20到40年代的上海,云集了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当时的上海是中国与国际接触的窗口,许多国内顶尖人才从这里走向海外,回国后又首选这里作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由于上海相对自由的政治文化环境,胸怀各种抱负的人物均能在这里寻找到一方立足之地,于是老上海便成了各种政治、文化力量生存和壮大自身,同时又相互角逐的绝佳场所。当时,全国各地持不同政见的政治风云人物和具有不同创作风格的文化艺术人才纷纷云集于此,通过各种方式在这里实践他们的理念,传播他们的思想。例如在当时的上海,文学方面既有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左翼文人,又有胡适、梁实秋等自由派作家,还有穆时英、刘纳欧等新感觉派文学代表人物;音乐方面既有李叔同、黄自等“海归派”作曲家,又有黎锦晖、聂耳、贺绿汀等立足中国本土的音乐人;绘画方面则有虞谷、任熊、任伯年、胡公寿、高邕之、吴昌硕等一大批名家。这些人物在上海时期的生活大多都相当具有传奇色彩,无疑可以成为当下上海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合适选材。

笔者以上所列举的一些素材只能代表丰富的老上海生活中为数很少的几个方面。其实,在老上海社会中的各种层面、各个阶层中都有着相当丰富的素材可供电视剧创作者们撷取。只要创作者们勤于钻研,善于发现,都能找到大量非常有价值的老上海故事作为电视剧作的核心内容。

小结

导致上海题材电视剧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上海怀旧热作为一种文化时尚对电视剧创作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影响。但是更为根本的原因,还是电视剧创作者对上海社会现实和上海历史不熟悉,以至于只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沉溺于一些空洞的消费符号之中无法自拔。这导致当前文化当中对老上海唯美化与妖魔化的趋势在电视剧中继续强化,同时也使得当下的上海在电视剧中近乎隐形。因此,要改变这种现象,就需要电视剧创作者们更加深入、切实地了解现代上海的社会现实,并花时间和精力去调查研究老上海丰富的社会历史。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在电视剧中得到一个多维度的、丰满而又活泼的上海形象。(本文为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选择与重塑——海派影视艺术研究系列》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B.10-0114-08-006)

注释:

①王晓明,李雪林:《怀旧遮蔽了真实的老上海》,2002年8月5日《文汇报》第6版。

猜你喜欢
题材上海文化
上海电力大学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谁远谁近?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