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博《吉安》形象展示片的制作说起

2011-11-16 13:08王欣苑秦云峰
声屏世界 2011年3期
关键词:吉安专题片昆曲

□王欣苑 秦云峰

当经过近十次修改而成的世博 《吉安》形象展示片推出的时候,它大气、别致、高雅的写意风格让很多人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在吉安市审定该片的专项会议上,大家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片子很抓人,非常大气,有品味”。该片在世博会展播后,也得到不少地市级同行的赞赏。

世博《吉安》形象展示片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制作理念的创新——改变了以前“看图说话”的写实手法,运用全新的“艺术写意”理念,从美感上着手用音乐、画面和精练的字幕,表现了新吉安发展的辉煌成就,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吉安印象”。其次,在拍摄手法上强调镜头的美感,力求在镜头中融入主观情绪,使得画面灵巧而唯美。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了全音乐贯穿的手法。通过音乐的感官熏陶,强化片子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并巧妙融入了吉安的“请茶歌”等地方性元素,使整个片子气势恢宏,起伏有度。五分钟的片子,短而全,博而精,富有张力。通过这次创作,我们深深领悟到,只有不断地尝试与创新,电视行业才会永葆青春、经久不衰、时看时新。

推陈出新 捕捉创意思路

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其它宣传片的形象展示片:主题简洁、明确,即“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时间要求在五分钟之内,形式不限,可由制作者任意发挥。在内容上,要包括文化、生态、工业、商业、人物风貌、地域特色、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内涵极为丰富。

要在短短五分钟的时间里涉及如此广泛的内容,向来世博观光的游客们推介吉安,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美好的吉安印象,这无疑是一种考验。时间紧迫,我们的制作团队,上至台领导,下至普通的记者编辑,每一个人都迅速在脑海里捕捉一个又一个新点子。

在总结以往市情片、招商片等专题的基础上,我们初步选定了诸如庐陵文化、井冈山特色、园林生态等“不得不提”的元素。然后站在世界博览会的高度,从中遴选出一些凸显吉安地域特色的素材。这些素材被选出来之后,问题也出现了。由于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先有文字解说再填画面的老路,无论我们在文字上如何精挑细选,还是无法用简洁的语言承载如此丰富的内涵。

反复研讨后,最终蓝本定下来了——制作一个完全没有解说,只有字幕说明的音乐宣传片。现在看来,创新思路,淡化解说,强化除解说外的其他电视元素(如有冲击力、表现力的画面,精美的包装及音响效果等等),用写意的手法进行形象片、专题片的创作,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此时无“说”胜有“说”

在传统的电视制作理念里,电视专题片和电视新闻一样,强调的是解说词和画面的双主体并重关系。而这种理念的弊端就在于无法充分发挥画面和音乐的优势,甚至整个片子都受制于文字解说。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在这样一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画面注定要比文字来得热烈得多。和广播靠声音贯穿始终一样,电视必须依靠画面的串接来完成信息的传播。画面语言的展示,应该是贯穿专题片的一个中心要素。要想让观众在短短五分钟时间内被荧屏吸引,直接接收到片子展示的内容,画面理所应当是第一位的。

城市形象类专题片介于专题片与电视艺术片之间,往往是重在写意,所以有人称之为写意性专题片。在此类电视专题制作过程中,画面是摆在第一位的,应当强调画面自身的表达能力。只有在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时,才考虑使用解说。

譬如“庐陵文化”这一元素,也许用文字来解说几十字甚至上百字都无法让人领会到它的韵味。而一个白发老者,在文天祥的雕塑前挥毫写下“正气”二字,加上欧阳修、杨万里、解缙等多位先贤的雕像画面一串而过,再添上古意盎然的白鹭洲书院和古青原台,便会立刻在观众的脑海里留下“文章节义之邦”的立体印象。电视画面如此丰富的内涵和直观感受,往往是文字解说无法企及的。

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发现,随着近几年电视事业的创新发展,一些打破“双主体”的创作方式也诞生了不少佳作。北京大学的宣传片,全片没有一句解说,全部利用画面串接,采用薪火相传的寓意,借助画面本身的张力,表现出了北大的厚重底蕴,将画面的表现发挥到了极致。看完之后让人心潮澎湃,真正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一些城市形象宣传片和旅游风光片中,编导更是将画面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完全抛弃解说词,不仅让人领悟到了意境,而且还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所谓意犹未尽、回味绵长者,大概便是如此吧。

主线清晰方能串珠成链

没有画外音的解说,确立一条明晰的主线便成了制作写意类电视专题片的关键所在。的确,没有主线,画面再优美,也不过如颗颗孤立的珍珠散落一地,无法像珠链那样形成主题效果。只有主线贯穿全片,才能令作品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佳境。

“红、古、绿、金”四个字,是近年来吉安市委市政府对建设发展中的新吉安新特色的高度概括。红代表吉安红色的革命历史,古代表吉安悠久绵长的庐陵文化,绿代表吉安生态优美宜人的环境,金代表吉安新兴崛起的经济建设。这些是我们吉安古郡新城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也契合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意境。于是,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决定以这四个字为贯穿世博会吉安形象片的主线,用写意的手法来展示吉安形象。

我们从这四个主题元素上逐个去构思写意镜头。选准一批能凝聚各个元素的拍摄场地,挑选出几十个不同层面的演员,构思出各类新颖精致、契合主题的场景,大胆运用轨道和摇臂等设备,确保每一个镜头的美感和灵动,从而拍摄了一大批极富表现力的写意镜头。

在制作中,“红、古、绿、金”这四个主题元素,是以字幕的形式出现的。整个片子诸多美妙的画面元素被分别归纳到这四个字之下。四大元素,四个小节,四层意思,再分别配以适当的文字说明,“红、古、绿、金”构成了一幅“山水庐陵,生态吉安”的全景图,吉安丰富的历史、人文、自然、经济等等也悉收眼底,使观众一目了然。

对于城市形象片的创作来说,主线的选择可以是多角度的。比如,著名的昆曲之乡——安徽千灯便以昆曲的传承为主线,从片中诸多人物学昆曲、听昆曲、看昆曲,表现“每天中华传统文化在这里传承”的深远意境,展示整个城市的文化品味。即使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背景音乐也相对简洁,只是不时穿插时隐时现咿咿呀呀的昆曲声,但人们一看便能明白创作者的意图,甚至对昆曲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其发祥地千灯这座城市都存在了向往,轻而易举地达到了宣传的目的。再如北京大学的宣传片,抓住其自身为教书育人之圣地这一特点,用灯、火为线贯穿全片,寓意将带给人们以光明,点亮心灵、点亮智慧,使整部作品颇具韵味,意味深长。

让音乐说话

形象片、宣传片这类写意性专题片中的音乐,不如普通电视专题片那样可以信手拈来,它需要创作者根据需要严格把握节奏,甚至根据主题创作音乐,再根据音乐和创意内容剪辑画面。

在缺少解说语言时,音乐便成为电视创作不容忽视的重要元素。也就是说,要用音乐说话。世博会吉安形象片的制作中,我们把音乐当作解说,首先创作剪辑好音乐,再进行画面的编辑。片子一开头,我们选择了一段听起来让人感觉悠远的音乐,仿佛吉安从悠远的历史中走来,又像一位老者刚刚打开话匣,娓娓道来;在演绎“红色”时,我们引入了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调,比如吉安民歌中的“哎呀嘞”以及井冈山革命歌曲等;在表现“古色”时,音乐变得含蓄、低沉、幽远;而“绿色”部分,音乐则变得灵动、轻盈、舒缓,仿佛一股清泉渗入,令人感觉清新自然,沁人心脾;“金色”是跳跃的,所以到了这一节,音乐也自然变得节奏明快、活泼、时代感强,让人从心底里有一种向上拼搏的渴望,体现锐意进取的精神。加上有意境的收笔,整段音乐的剪辑显得大气而舒展,富有韵味,体现了主题——城市的文化品味和生活的美好。

其实,让音乐说话,就是要使音乐如同解说一样有主题、有层次、有变化。在城市形象片中,有不少创作者会抓住一个主旋律进行变奏创作,比如南昌的一部城市形象片以《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曲子为主旋律进行变奏演绎。因为这首曲子本身就是表现当年江西革命斗争时期取得胜利时的喜悦的,特色鲜明,耳熟能详,让人一听便联想到“八一南昌起义”,所以将它变奏后作为主题音乐是十分合适的。再如千灯的宣传片中,其昆曲唱腔时隐时现,也是一种暗藏的音乐主线,十分直观地表达出了创作者的意愿。

写意性专题的音乐如果从头至尾始终是一个调调,肯定会让人感觉乏味,容易疲劳。如果适时加以节奏的变化,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有古韵、有新意,这样的音乐便能具备丰富的表现力。

就像一道菜,色、香、味俱全方能令人感觉可口。良好的听觉效果,会提升一部片子的视觉品质,从而达到极佳的艺术效果。利用主题音乐贯穿始终,使作品大气而灵动,方能令人震撼。

猜你喜欢
吉安专题片昆曲
金吉安监理公司市场开拓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
跳高比赛中的意外
为荣誉而战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